張功椿
我的故鄉(xiāng)蘆溪村地處江西永豐、寧都、興國三縣交界的深山峽谷中,曾經是興國縣有名的貧困村。由于地處河谷,稻田分布在兩面的山上,山高水冷,日照不足,糧食產量很低,在人民公社時期??砍試曳典N糧過日子。好在那里盛產茶油、杉木和毛竹,這些都是老百姓賴以生存的主要資源。祖祖輩輩居住在這里的人們,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農耕生活。為了生存,他們練就了一身的本領,挑上百把斤的擔子身輕如燕,健步如飛。每逢趕集時,有的挑著茶油,有的肩扛杉木、毛竹,一天往返幾十里山路,趕往集市交易,然后買回自己必需的生活用品。他們雖然一輩子沒有走出過大山,沒有去過縣城,沒有見過汽車、火車,卻憑著自己的一把力氣,辛勤勞作,養(yǎng)活了一代又一代人。他們是一群有“公路夢想”的人,雖多次集資修路,但終因貧窮、工程浩大而放棄。他們心中的公路夢想沒有破滅,代代相傳。
20世紀60年代中期,我參軍入伍來到福建前線,被提干后長期在部隊工作,退休后定居南昌。70年代初,離開家鄉(xiāng)7年之久的我?guī)е鴲廴说谝淮位剜l(xiāng)探望父母。家鄉(xiāng)的情形和以前一樣,幾乎沒有任何改變,山還是那座山,路還是那樣的路,架在小溪上的小木橋還是“原裝”的。從景觀而言,可謂“小橋流水人家”;從交通來說,仍然閉塞不便。那時,老家所在的南坑鄉(xiāng)(當時叫公社)還沒有公路,縣城的班車只能開到相鄰的良村鎮(zhèn)。良村鎮(zhèn)離我家有40多里山路,要翻過三座大山,蹚過兩條河谷,道路崎嶇難行。我愛人是城里人,走山路真的是難為她了。我們只好走一會兒,歇一會兒,從上午11點出發(fā),直到下午4點才到家。千辛萬苦回趟家,我們住了幾天又要返程。當時良村鎮(zhèn)開往縣城的班車,一天只有一班,而且是早上8點發(fā)車。為了趕上第二天去縣城的汽車,我們只能凌晨3點起床,打著火把趕路,跌跌撞撞走了近5小時,終于趕上了開往縣城的班車。經過這番折騰,我沒有任何抱怨,卻突發(fā)奇想:如果哪一天公路修到家門口,我就買一輛小汽車,自駕回家,好好瀟灑一回。
進入新世紀,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導下,農業(yè)得到快速發(fā)展,農村變美了,農民變富了。老家蘆溪村也大變樣了,之前破舊的土坯房被拆除,一幢幢磚混結構的房子拔地而起,屋頂蓋上了琉璃瓦,在陽光照耀下閃閃發(fā)亮。去年秋天,老家的弟弟來電話告訴我,原來的沙石路變成了水泥路,一直延伸到家門口。水泥公路全部由國家投資修建,沒有增加農民一分錢負擔。弟弟還說,興國至贛州的北延高速公路途經南坑,距離我家8公里處設有出入口。今年清明節(jié)期間,兒子開車帶上我和老伴,從南昌出發(fā),一路南行,去老家祭祖掃墓。我們下高速公路后,沿著寬闊平坦的水泥路進村,只見前來祭祖掃墓的人絡繹不絕,村里的停車場上停滿了各種各樣的汽車、摩托車和電動車。想起20世紀70年代回家所遭遇的困境,我內心激動不已,久久不能平靜……
年近七旬的我,站在自家門前的水泥公路上,心中有說不盡的感慨:今天鄉(xiāng)村公路的發(fā)展,是新中國成立70年來交通事業(yè)發(fā)展輝煌成就的真實寫照。高速公路、高鐵在祖國大地四通八達,已成為加速我國經濟建設的大動脈。我情不自禁地從內心深處喊出:祖國偉大!祖國萬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