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健發(fā)
改革開放以來,億萬外來勞務工為城市建設、經(jīng)濟發(fā)展繁榮和我國現(xiàn)代化做出了重大貢獻。作為弱勢群體,他們在城市的文化生活比較貧乏。地方政府部門應秉承以人為本的理念,全方位保障外來勞務工的文化需求,“保證人民群眾共享改革發(fā)展的成果”。要切實保障基本公共文化,同時大力開發(fā)市場超值服務潛能并充分利用社會團體的捐贈力量作為公益文化建設的補充,以實現(xiàn)共建和諧社會的目標。
本文通過對深圳市開展的實施“落實民生凈福利”指標,實現(xiàn)市民和廣大外來勞務工文化權利的系列成功舉措進行分析,試圖尋求一條保障外來勞務工文化需求的有效途徑。認為政府部門應秉承“以人為本”的理念,全方位地保障外來勞務工的文化需求。在切實保障基本公共文化服務的同時,大力開發(fā)市場超值服務潛能并充分利用社會團體的捐贈力量作為補充,使廣大外來勞務工真正享受社會改革發(fā)展的成果,是達到建設和諧社會目標的有效嘗試。
一、當前農(nóng)民工文化生活的狀況
對當前外來勞務工文化生活狀況的分析,既要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又要以一分為二的觀點看問題。通過長時間的調查與接觸,我們認為,當前外來勞務工的文化生活的狀況可以借用毛澤東主席說過的一句話來概括:狀況好或很好的占20%,差或很差的占20%,較差或不滿意的占60%,形成了“兩頭尖、中間大”的局面。
為什么有部分外來勞務工文化生活的狀況好或很好呢?原來情況是這樣的:一部分外來勞務工在城市里有一定的社會關系,或者是兄弟姐妹,或者是親戚朋友先期在城市里工作,有所發(fā)展,這些外來青年到來之后能得到較好的安排與照顧。另外,有些人就是聰明能干,“武藝高強”。像這些外來勞務工的經(jīng)濟和文化生活都比較優(yōu)越,能夠享受公共文化服務,甚至超值文化服務。
但是,無容諱言,相當部分外來勞務工初來乍到,工作壓力大,經(jīng)濟收入低,上班地點又偏僻,其精神文化生活非常貧乏,現(xiàn)狀令人擔憂,要尋找一條保障外來勞務工文化權益之路,任重而道遠。據(jù)國家統(tǒng)計局發(fā)布的城市外來勞務工生活與教育狀況調查結果顯示:進城就業(yè)的外來勞務工大多在城市和鄉(xiāng)村間尋找"棲息地",月平均收入只有966元,每月用于文化娛樂的支出平均為47元?;仡^看看深圳的情況,深圳的外來人口占總人口的三分之二強,其調查結果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調查顯示,在外來工文化生活中,閱讀、看電影電視、上網(wǎng)分別排在前三位,占69%、52%和40%;36.5%的人表示自己的工作地區(qū)在過去一年中沒有舉行過公益性文化活動,說明公益性文化活動還有許多盲區(qū);在影響外來工文化活動的5個原因中,時間與費用成為最突出的兩個因素,分別占40.5%、26.9%。而文化支出占13.5%,這個數(shù)字明顯高于內(nèi)地城市。[ 見《文化天地》2007/1 ] ?造成大部分外來工文化生活“沙漠化”,歸根到底,有長期文化生活習慣的原因,也有外來工收入有限,舍不得文化消費的經(jīng)濟原因,還有政府部門、建設單位在內(nèi)的社會各界,對外來工的文化需求尚未給予足夠重視社會原因。因而,要加強對外來工文化生活的引導和關注,只有這樣,才能使他們積極地認同改革、認同發(fā)展,使改革和發(fā)展成為中國社會各個階層的共同事業(yè),共享社會發(fā)展的成果。同時,加強對外來工文化生活的引導,幫助外來工提高識別、判斷和自覺抵制不良文化產(chǎn)品的能力,養(yǎng)成良好的文化生活習慣。
二、外來工的文化需求的全方位性
外來工的文化需求的“全方位”性是指其全面性和可持續(xù)性。所謂全面性是指要把所有的外來工作為受眾,而不是某一部分人或者其中的多數(shù)人。換句話講,就是政府相關部門要關注全體外來工的文化需求;外來工的文化需求的“可持續(xù)性”是指連續(xù)性和可持續(xù)發(fā)展。它不僅指能夠保障當代外來工的文化需求,而且指下一代乃至下幾代人的文化需求。
這里還有一個文化需求“層次”問題。我們認為,文化需求“多層次”是指不同生活層次的外來工的不同層次需求和單需的人處在不同階段的不同層次需求。首先,不同的外來工,其文化生活滿足的需求有所不同;其二,同一外來工在不同階段對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又有所不同。正如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在《人類動機的理論》一書中提出的需求“層次論”。他認為人的需求按重要性和層次性排成一定的次序(5個層次),從基本的(如食物、住房的需要)到復雜的(如自我價值實現(xiàn))。當人的某一級需求得到最低限度滿足后,才會追求高一級需求,如此逐級上升。根據(jù)這個原理,外來工的精神文化需求應該屬于最低限度必須滿足的需求層次。這需求層次內(nèi)容也屬于外來工的精神文化的“全方位”問題。
三、保障農(nóng)民工的文化需求的途徑
要尋找了一條保障外來工文化權益的有效途徑,那就要分清政府文化部門的責任,扮演政府應有的角色。用制度化切實保障基層公共文化服務,實現(xiàn)外來工基本的文化權益,在此基礎上發(fā)揮文化市場和社群力量作為公共文化服務的補充。概括起來,即是:“切實保障公共文化服務、大力開發(fā)超值服務潛能、充分利用社會捐贈力量”。
(一)政府應切實保障公共文化服務,滿足外來工基本的精神文化需求
我國各級政府長期以來都致力于構建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讓市民和外來工最大程度地享受文化的權益。講求“以人為本”,保障外來工基本的精神文化,做到文化的人性化服務:第一、文化活動從內(nèi)容到形式都是大眾所喜聞樂見;第二、文化服務做足做強公益性;第三、通過公益文化吸引、聚集外來工,提高外來工素質。
在深圳,關心外來工的活動更是有聲有色。春節(jié)期間,市政府派免費大巴送外來工回家過年,市領導還親自為他們送行,從生活上關心他們。緊接著,市文化局領導在“落實民生凈福利,實現(xiàn)市民文化權利” 新聞發(fā)布會上宣布:從3月1日起,市博物館、關山月美術館、深圳美術館、深圳畫院、市群藝館、深圳圖書館、市少兒圖書館等市屬公益性文化場所全部免收門費向社會開放,給外來工和弱勢群體提供大家庭式的溫馨和關懷。還通過系列的文化活動,滿足外來工的文化需求。先后打造了“鵬城金秋”社區(qū)文化藝術節(jié)、“少兒藝術花會”、“深圳讀書月”、“外來青工文化節(jié)”、文化“關愛行動”、外來工文化服務工程等群眾文化活動品牌,深受外來外來工的歡迎。從2007年到現(xiàn)在設置了一系列的外來工文化服務工程,開展一系列文化惠民活動:打造品牌舉辦今年第十五屆外來青工文化節(jié)。通過系列的流動性服務來滿足外來工的生活需求,1、流動圖書確保一些偏遠外來工的讀書需求;2、流動演出,把各種公益演出活動安排到一些大的廠區(qū);3、流動展覽;4、流動講座;5、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嘗試,反響好;6、大量的公益性培訓班,吸引了外來工參加。如文化館每周6天有公益培訓,每天2-3個培訓內(nèi)容,包括美術、書法、瑜伽、古典詩詞創(chuàng)作、跆拳道等,滿足了外來工的文化需求,引起他們的強烈反響,深受歡迎。
(二)大力開發(fā)文化超值市場潛能
這是滿足部分具有超值文化消費要求的外來工服務的精品類內(nèi)容,由文化市場、文化產(chǎn)業(yè)來提供。
(三)充分利用社會捐贈力量,作為公益文化的補充
社會慈善捐贈為公益文化服務的力量不可小覷,其作用不可低估。深圳首臺“文藝演出車”在龍崗誕生,就是由中集集團贈送的,價值20多萬。之后,中國移動廣東深圳分公司投入300多萬元與龍崗文體部門合作開展“感謝深圳,龍崗文藝耀基層”活動,依序在南澳海濱廣場、坪地富地崗工業(yè)區(qū)、坪山寶山工業(yè)區(qū)、平湖上木古社區(qū)、龍城工業(yè)園、平湖全利廠、橫崗六約社區(qū)、龍城賜昱廠、橫崗華樂社區(qū)九個地點進行了文藝演出,受到市民和外來工的熱情歡迎,累計觀眾近50000 人次,社會反響熱烈,有效地保障和促進了廣大外來工文化權益的實現(xiàn),為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和“和諧社區(qū)”起到良好作用。
綜上所述,地方政府應根據(jù)外來工文化需求的具體需要,就全方位保障其文化權益的途徑進行有效嘗試,并充分利用社會力量為文化建設服務;通過大力發(fā)展文化產(chǎn)業(yè),為受者通過超值文化服務,從而實現(xiàn)建設和諧生活的目標。(作者單位:深圳市龍崗區(qū)文化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