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靜
摘 要 汾西方言宕江攝字的語音層次具有區(qū)別于汾河片中原官話和并州片晉語的典型特征。汾西方言宕江攝的所謂“文讀”其實是本地形式,所謂“白讀”其實是受汾河片中原官話影響而形成的。
關(guān)鍵詞 汾西方言 宕江攝 語音層次 文白異讀
一、 引言
丁邦新(1998)根據(jù)元代太原人喬吉九首小令全用陽唐而不雜江韻字推測“在喬氏的方言里,從江韻來的字具有比較特別的元音跟陽唐韻的字不同,也許類似中古音江攝和宕攝的差異”。孫小花(2006)認為山西方言所有點宕江攝已經(jīng)混而不分。喬全生(2008)認為晉方言從隋唐到元,江攝和宕攝是有區(qū)別的。就目前的討論來看,幾乎所有的學者都認為現(xiàn)代山西境內(nèi)的晉方言和中原官話宕江攝已經(jīng)混而不分,那么事實上是否是這樣呢?本文將討論地處晉南和晉中交界地帶的汾西方言宕江攝的語音層次,并說明宕江攝在該方言中存在有別的語音層次。
二、 汾西方言文白異讀的特點
(一) 汾西方言文白異讀與洪洞方言、太原方言和文水方言文白異讀的比較
為了清楚地顯示汾西方言中文白異讀的特點,我們將把汾西方言文白異讀與洪洞方言、太原方言和文水方言文白異讀進行比較。我們選擇這三個點的原因是洪洞與汾西毗鄰,屬典型的中原官話區(qū)方言,太原是山西省省會,屬典型的晉方言,但由于太原方言文白異讀很少,故增加文水方言做比較對象。比較結(jié)果如表1所示。
(二) 汾西方言韻母文白異讀的特點
王洪君(2007)指出晉南白讀層與漢西夏對音文獻所反映的宋西北方音相近;晉中白讀層與敦煌文獻所反映的唐西北方言的《開蒙要訓》(注音本)那一支方言相近;呂梁忻州白讀層屬于晉南型和晉中型的混合。
從表1來看,汾西方言假攝的文白異讀與宕攝和曾梗攝文白異讀在“文”與“白”的類別上有不同之處。主要表現(xiàn)就是宕攝白讀和曾梗攝白讀與并州片晉語接近,而假攝白讀則正好相反,與晉南汾河片中原官話接近。目前汾西方言雖然劃入汾河片,但它卻兼有汾河片和晉中的特點。
三、 汾西方言宕江攝的語音層次
在討論分析方言宕江攝的語音層次之前,先看一下宕攝字和江攝字的文白異讀狀況,以及與此有關(guān)的假攝和果攝的讀音狀況。
(五) 分析
孫小花(2006)認為山西方言宕攝白讀分為ɑ(獨立,與麻合流)、o和u三層。由表2可以看出,汾西方言宕攝白讀可以分為i、、u三種讀音類型。從語音層次上看,i與麻三文讀同韻,、u分別與果攝的開口和合口同韻,因此i與、u當分屬兩個語音層次。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孫小花(2006)和喬全生(2008)所指的宕江攝白讀與假攝同韻都是指宕江攝白讀與麻韻二等和三等同韻,而汾西方言則不同。汾西方言麻韻二、三等白讀皆同韻,宕攝齊齒呼白讀不與之同韻,而是與麻韻三等文讀同韻。這是以往學者都未曾注意的問題。
眾所周知,文讀是外來的??v觀汾西周圍麻韻三等有文白異讀的方言,其文讀皆為ie類讀音,白讀皆為ia類讀音。這些方言都隸屬汾河片中原官話,實際上是中原官話和晉方言的過渡地帶。汾西方言麻韻三等見系和端系文讀為i,白讀為iɑ;知系文讀為ei,白讀為ɑ。比較汾西方言和汾河片中原官話麻韻三等的文白異讀,可知汾西方言麻韻白讀與汾河片中原官話是一致的,而文讀卻稍異。果攝三等和假攝三等同韻是整個山西方言的特征,也是整個漢語北方方言的特征之一,這一點可以追溯到《四聲等子》時代的果假“內(nèi)外混等”。然而汾河片中原官話和晉方言有所區(qū)別,晉方言果攝三等和假攝三等都是中元音,幾乎沒有文白異讀。汾河片中原官話則有文白異讀,白讀為低元音,文讀為非低元音。從這一點來說,汾西方言的表現(xiàn)和汾河片中原官話是相同的。所不同的是,汾西方言文讀為高元音,而汾河片中原官話則為中元音。另外,汾河片中原官話果攝三等有文白異讀,而汾西方言則沒有,這也是區(qū)別之一。到此,我們就可以推測出汾河片中原官話及汾西方言宕江攝白讀丟失韻尾與果攝合并的過程了。這一過程可以由下列公式表達:
從汾西方言宕攝白讀的現(xiàn)狀來看,其開口呼與果攝開口呼同韻,合口呼與果攝合口呼同韻,齊齒呼與假攝三等麻韻文讀同韻,且都是讀高元音。這種現(xiàn)狀與汾河片中原官話宕江攝讀同果攝且元音為中元音不同。從目前調(diào)查的結(jié)果來看,汾河片方言沒有宕江攝白讀讀同假攝的現(xiàn)象,而并州片介休、祁縣(開口)、婁煩(開口)則都存在這種現(xiàn)象。但值得注意的是,并州片雖然存在宕攝白讀讀同假攝的現(xiàn)象,但與汾西方言不同。汾西方言宕攝白讀與假攝三等文讀同韻,而并州片則是與假攝二等同韻。這種現(xiàn)象以往學者沒有注意,但它至少說明,汾西方言的假攝文讀不可能是借自并州片方言,而晉南汾河片方言又不存在這種現(xiàn)象,因此很可能這是汾西方言“自身演變”的結(jié)果。
四、 汾西方言宕江攝文白異讀
上文所述此種狀況又與其“文讀”身份不符?,F(xiàn)在大多數(shù)學者都認為“文讀”是借來的,“白讀形式總是在文讀形式傳入之前就已經(jīng)存在”。汾西方言的這種狀況值得特別關(guān)注。
對汾西方言來說,有個問題值得討論。即假攝三等“文讀”與“白讀”,哪個是汾西方言本地的,哪個是借自異方言的,哪個出現(xiàn)的時代較早,哪個出現(xiàn)的時代較晚。我們認為應當先拋開“文讀”和“白讀”的概念,直接從本地形式和外來形式來討論。我們可以說,“本地形式總是在外來形式傳入之前就已經(jīng)存在”。這樣我們通過語音演變就可以判斷哪個是早期的,哪個是晚期的。早期的就是本地的,晚期的就是外來的。當然這是就同一音類來說的,若是不同的音類,則要區(qū)別對待。
如果我們直接從“文讀”和“白讀”入手,從而認為汾西方言假攝三等“白讀”在“文讀”之前就已經(jīng)存在。那么我們怎么解釋宕攝齊齒呼白讀不與假攝三等白讀合流,然后一起演變,而是與文讀合流一起演變呢?宕攝白讀脫落韻尾之后原本與假攝三等目前的白讀形式是一致的。我們推測汾西方言本地形式宕攝齊齒呼與假攝三等合流演變的過程如下:
宕攝三等*iɑ>*iɑ
假攝三等*iɑ>*ia>*ie>i
以上是一個層次的演變。假攝三等的本地形式早與宕攝三等一起演變成了高元音i?,F(xiàn)在汾西方言中所謂的假攝三等“白讀”iɑ,如果是本地的,它也應該早已與宕攝三等合流,演變成高元音,但是它沒有。現(xiàn)在汾西方言所謂的假攝三等“白讀”iɑ與假攝二等喉牙音韻母相同。與普通話一樣,假攝二等喉牙音的腭化介音是后來產(chǎn)生的,故現(xiàn)在與假攝三等不同韻。從汾西方言自身的演變來說,它的假攝三等與假攝二等也不同韻。這與汾河片中原官話假攝三等白讀與假攝二等同韻不同。因此現(xiàn)在汾西方言假攝三等“白讀”與假攝二等同韻,只能是外來音。
五、 汾西方言文白異讀特點的理論意義
由汾西方言假攝的文白異讀可以看出,當前流行的術(shù)語“白讀”和“文讀”并不能和層次的早晚對應起來。同一音類的“白讀”并非一定比“文讀”早出現(xiàn)。更重要的是,“白讀”并不一定是方言的本地形式,而“文讀”也不一定是外來形式。因此,我們主張用“本地形式”和“外來形式”分別代替“白讀”和“文讀”。
參考文獻
1. 丁邦新.丁邦新語言學論文集.北京: 商務印書館.1998.
2. 喬全生.汾西方言志.山西高校聯(lián)合出版社,1990.
3. 喬全生.山西汾西方言的歸屬.方言,1990(2).
4. 喬全生.晉方言語音史研究.北京: 中華書局.2008.
5. 李榮.音韻存稿.北京: 商務印書館,1982.
6. 孫小花.山西方言語音歷史層次研究.上海師范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6.
7. 王福堂.文白異讀中讀書音的幾個問題.∥北京大學漢語語言學研究中心《語言學論叢》編委會編.語言學論叢(第三十二輯),北京: 商務印書館,2006.
8. 王洪君.文白異讀與疊置式音變.∥丁邦新編.歷史層次與方言研究.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9. 張光宇.論漢語方言的層次分析.∥北京大學漢語語言學研究中心《語言學論叢》編委會編.語言學論叢(第三十三輯),北京: 商務印書館,2006.
(責任編輯 郎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