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現(xiàn)代攝影教育工作者齊聚一堂講述我與攝影的那些事情。(從左到右:陳建強、吳敏安、方肅、楊恩璞、吳其萃、蔡煥松、徐江保、曹博)
編者按:2019年6月13日先后參與華光職業(yè)學院攝影學院建設發(fā)展的八位教授在以著名音樂家吳文季先生命名的吳文季音樂廳共話180年來的 “攝影那些事”,方肅教授作為本次活動的學術策劃參與了這次“談論”,下面是這次“談論”的序言;
今天大家齊聚一堂聆聽代表中國五代攝影教育工作者的談攝論影,這本身就說明了攝影這一發(fā)明了180年的技法并沒有老態(tài)龍鐘,而是精神煥發(fā),盡管她面臨著新的學術追問但這一切也更加拓展了她與現(xiàn)代媒體理念相互接納包容的初始“愿望”,今天受邀前來參加“談論”的各位先生從年齡學識到職業(yè)身份本身就成就了一部中國攝影教育的編年史,今天的“談論”不是老生常談更不是概念挪移,每位教授都會在他們的娓娓道來中講述自己的人文思想,他們是中國攝影教育的衛(wèi)道士,與更多的攝影從業(yè)者不同的是他們在學術探索的同時還多了一份答疑解惑傳播思想的責任與擔當。
無論是以北京電影學院為代表的的“精英”教育模式,還是以華光攝影學院為代表的“通識”教育模式,這兩種模式幾乎包括了今天中國攝影教學體系的全部內(nèi)涵。
在圖像成為世界性語言的今天,吳敏安教授代表的德國學院派攝影教學體系無疑給中國的攝影教育乃自以華光為代表的職業(yè)攝影教學體系提供了更加明晰的學術參照;楊恩璞先生集畢生的學識創(chuàng)建的攝影教育系統(tǒng)論,奠定了具有中國特色攝影教育的基礎構想;蔡煥松先生在其作品中對攝影本體語言與民俗攝影的精彩鏈接為我們提供了民俗影像學的更多佐證;方肅先生推行的跨圖像理念成為美術、設計、攝影三者有機相結(jié)合的教學思路成為藝術院校攝影教育的共識;徐江保先生對于基礎教學理論的不斷更新和完善求證著當下的攝影教育輕基礎重“盲拍”的片面思想;陳建強先生十多年艱苦奮斗的 “勵志”故事再一次讓攝影的后生學子對“后期強”有了新的理解那就是學習、創(chuàng)業(yè)、研究的有別于傳統(tǒng)作坊的另類理想;曹博先生對攝影課程的細分和實踐從一個側(cè)面反映了攝影的職業(yè)教育在華光學院落地生根開花結(jié)果的可喜氣象。華光的攝影教育匯聚了五代教育工作者的心血翻開了中國職業(yè)攝影教育具有代表性的篇章。
二十多年前中國攝影教育涌動的初潮也將吳其萃先生從一間小小的照相館“裹挾”到了與現(xiàn)代攝影教育并向思維的征途之上,它代表著中國職業(yè)攝影教育的歷程平凡但有希望。今天,攝影教育的大師和莘莘學子匯聚在這里凝聽著由早年著名音樂人吳文季先生改編的“康定情歌”,暢想著從川西壩子一路走來的風塵仆仆,感受著情與歌的旋律委婉但高亢,談論著因攝影而演繹的家事、國事、天下事,我們將會從中獲得不可多得的精神財富和學識素養(yǎng)。我們感謝引領我們前行的各位先生,是他們成就了中國的職業(yè)攝影教育,成就了華光攝影學院的主光、側(cè)光、輪廓光,光明所向中國攝影教育的前程將更加輝煌。
楊恩璞教 授
泉州華光職業(yè)學院 永遠名譽院長
曾任中國攝影家協(xié)會首屆理論委員會主任委員
多次出任國家和國際級影視評委
鏡語無國界,一圖勝千言
鵝毛大雪(1962年北京西四13路車站)
奔牛比賽(2015年)
悲 歌(2007年)
吳其萃教 授
泉州華光職業(yè)學院董事長
中國攝影教育紅燭獎獲得者
中國攝影家協(xié)會德藝雙馨會員
中國華僑攝影學會副主席
攝影,是把瞬間變成永恒的事業(yè),她用多棱的廣角把五彩斑斕的大千世界折射,把生活小路的追求、歡樂、痛苦、眼淚烙在永遠、烙在記憶、烙在我生命的里程碑……
峽谷跫音
適者生存(摩洛哥)
城市的表情
蔡煥松教 授
泉州華光職業(yè)學院藝術總監(jiān)
中國攝影金像獎獲得者
原中國攝影家協(xié)會理論委員會委員
原中國攝影家雜志編委、藝術總監(jiān)
攝影對我來說是尋找具有文獻意義、符號意義的時空切片。
中國鄉(xiāng)土集市系列之一(廣東汕頭 2008年5月)
中國鄉(xiāng)土集市系列之一(重慶黔江 2018年10月)
中國鄉(xiāng)土集市系列之一(黑龍江齊齊哈爾 2016年11月)
方肅教 授
教育部高等教育學會文科計算機基礎教育指導委員會委員
教育部高等教育學會攝影教育專業(yè)委員會副主席
中國攝影教育德藝雙馨獲得者
中國攝影教育紅燭獎獲得者
華光職業(yè)學院攝影學院院長
攝影的強大在于她的”告知”屬性,我試圖反其道而行之——弱化“告知”強化“感知”。
遙遠的橋之一
遙遠的橋之二
遙遠的橋之三
吳敏安教 授
泉州華光職業(yè)學院攝影學院客座教授
開元周游集團首席顧問
德國巴伐利亞攝影家協(xié)會主席
攝影人不能只是駕馭科技的高手,賦予紀實攝影的真實和藝術影像的個性,才是攝影發(fā)展的意義和攝影人的追求。
穆尼里地鐵與箱與車站之一
穆尼里地鐵與箱與車站之二
穆尼里地鐵與箱與車站之三
徐江保教 授
華光職業(yè)學院攝影學院副院長
中國攝影教育紅燭獎獲得者
全國高教學會攝影教育專業(yè)委員會委員
全國高校攝影聯(lián)合會理事
攝影改變了人生,人生因攝影更加精彩。
西北風之一
西北風之二
西北風之三
陳建強副教授
泉州華光職業(yè)學院攝影學院副院長
中國攝影家協(xié)會會員
中國攝影家協(xié)會網(wǎng)客座教授
福建省攝影藝術協(xié)會主席
我希望,行走在心靈之深處,回歸到攝影本質(zhì)當中,用形式各異的攝影語言,去記錄世界各地的異域風情與人們的生存狀態(tài),去呈現(xiàn)情感、解讀心靈。用腳步丈量大地,用照片講述地球故事。
火山下的部落
椰神村祭舞
南太平洋裸族
曹博副教授
華光職業(yè)學院攝影學院副院長
國家一級攝影技師
國家職業(yè)技能鑒定命題專家、高級考評員
攝影是技術,它給予人的物質(zhì)食糧;攝影又是藝術,它滿足人的精神食糧。
飛天韻之二
飛天韻之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