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寅
摘要:歷代正史的本紀都有著各自獨特的書寫規(guī)范與書寫內(nèi)容,職官調(diào)動是其永恒不變的共同內(nèi)容。而中晚唐正史的本紀中出現(xiàn)的職官多為使職,體現(xiàn)了中晚唐以使職治國的時代特征。復雜官銜的書寫取舍也體現(xiàn)出了使職的重要。
關(guān)鍵詞:本紀 使職 中晚唐 官銜書寫
在歷代的正史中,本紀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如何簡明扼要地書寫一個王朝的重要事件,是它永恒的任務。不同于列傳較為自由的行文,本紀的書寫需要嚴謹?shù)母袷脚c規(guī)范。那一行行語氣嚴肅的文字,往往折射出一個時代的特征。歷朝的本紀無疑都存在著對書寫內(nèi)容的取舍與書寫方式的規(guī)范。民罔修《清史稿>寸,史館工作人員更是對義例、書法進行了討論,并制定了規(guī)范。
《舊唐書》取材于唐代罔史與實錄,其本紀書寫大量沿襲了唐人原文。而對于職官的書寫,則是本紀中重要的內(nèi)容。本文試圖探討《舊唐書》本紀中書寫的職官,闡明其蘊含的書寫意圖與時代精神。
一、書寫哪些職官
唐朝中央、地方存在著大大小小的流內(nèi)、流外官,不可能也沒有必要對所有職官的活動一一書寫。毋庸置疑的是,本紀中書寫的必定是相對重要的職官。而在提及某官時,十有八九是書寫其職位調(diào)動。①下面筆者以《憲宗紀》中記載的人事調(diào)動為例,試圖指出在憲宗一朝本紀中此類記事涵蓋的主要職官類型。
己酉,以道州刺史路恕為邕管經(jīng)略使。②
這是《憲宗紀》中出現(xiàn)的第一條職官調(diào)動的記事,并沒有說明調(diào)動的意圖。③此類關(guān)于節(jié)度使(或經(jīng)略使、防御使)類的藩鎮(zhèn)長官的記事,是本紀中占比很大的內(nèi)容。某官或是由京官出任節(jié)度使,或是由地方官出任節(jié)度使,或是節(jié)度使移鎮(zhèn)。
相反的情況也大量存在。本紀中記載了許多節(jié)度使調(diào)入中央的事跡:
甲寅,以常州刺史穆贊為宣歙池觀察使,以前宣歙觀察使崔衍為工部尚書。
此類例子還有很多,不一一列舉。
此外,還有許多拜相罷相的記事。唐代的宰相群體關(guān)系著大局的走向,他們的拜罷,明顯是必須書寫的內(nèi)容。
而對于詞臣④、財臣⑤的任免,本紀中也會忠實地記錄:
以考功郎中、知制誥李吉甫為中書舍人,以考功員外郎裴垍為考功郎中、知制誥,并充翰林學士。
癸卯,判度支李巽為兵部尚書,依前判度支鹽鐵轉(zhuǎn)運使。
除了上述的宰相、節(jié)度使、同臣、財臣,還有以下幾類官員出現(xiàn)頻率較高:
庚子,以東都留守韋夏卿為太子少保,以兵部尚書王紹為東都留守。
辛未,以兵部侍郎韋武為京兆尹兼御史大夫。
己巳,以簡王傅王權(quán)為河南尹。(兩京府尹、留守)
辛巳,以興元元從功臣、右神策護軍使副薛盈珍為右神策護軍中尉。
丙辰,以內(nèi)常侍吐突承璀為神策護軍中尉。
壬午,以第五國軫為右神策軍中尉。(神策軍長官)
之所以要舉這么多的例子,筆者意在說明本紀中大部分的職官調(diào)動都與使職有關(guān)。⑥
為何這么說呢?首先我想說明一下“有關(guān)”的含義。一個官員的調(diào)動無非是由A官到B官。而在本紀的大部分職官調(diào)動的記事中,A或B必定有一個是使職。
但這個結(jié)論并非那么牢不可破,比如:
己卯,京西神策行營節(jié)度行軍司馬韓泰貶撫州刺史,司封郎中韓曄貶池州刺史,禮部員外郎柳宗元貶邵州刺史,屯田員外郎劉禹錫貶連州刺史,坐交王叔文也。
己卯,再貶撫州刺史韓泰為虔州司馬,河中少尹陳諫臺州司馬,邵州刺史柳宗元為永州司馬,連州刺史劉禹錫朗州司馬,池州刺史韓曄饒州司馬,和州刺史凌準連州司馬,岳州刺史程異郴州司馬,皆坐交王叔文。
壬午,諫議大夫去左、右字,只置四員。以前司封員外郎韋況為諫議大夫。
這些官員的官職與定義為“使職”的那些職官并沒有太大的聯(lián)系(除了韓泰),卻依然出現(xiàn)在了本紀中。究其原因,劉禹錫等人是因為身為永貞黨人而被特別貶官,韋況是因為成了諫議大夫官制改革后的第一人而進入本紀。他們都屬于一種特殊的情況,并非官僚系統(tǒng)中的常態(tài)運轉(zhuǎn)。
類似的情況不少,但都是“事出有因”。普遍情況下仍是以使職為主。⑦這種敘述的高比例或許可以說明中晚唐使職群體的重要性。
有一類記事也引起了筆者的注意,為了充分說明問題,筆者對《憲宗紀》中找到的同類型記事進行全引:
元和元年
九月丙午,以太子賓客鄭余慶為國子祭酒。
元和三年
十月癸亥,以太常卿高郢為御史大夫。
元和四年
四月甲辰,以兵部侍郎權(quán)德輿為太常卿,仍賜金紫。以御史大夫高郢為兵部尚書,以刑部郎中、侍御史知雜李夷簡為御史中丞。
元和五年
三月以兵部侍郎王播為御史中丞。
十二月以吏部侍郎崔邠為太常卿。
元和六年
四月戊辰,兵部尚書裴珀為太子賓客。
元和七年
十二月丙戌朔,以吏部尚書鄭余慶為太子少傅。
元和八年
九月壬申,以恩王傅于頓為太子賓客。
元和九年
十一月甲申,以吏部尚書韓皋為太子賓客。
元和十年
九月丁酉,以太子賓客韓皋為兵部尚書。
元和十二年
八月戊午朔。以河南尹辛秘為潞府長吏、昭義軍節(jié)度使、代郗士美。以士美為工部尚書,孟簡為戶部侍郎。⑧
九月乙巳,以刑部郎中知雜崔元略為御史中丞。
十二月丙子,以右庶子韓愈為刑部侍郎。⑨
這是我找到的為數(shù)不多的“職事官轉(zhuǎn)職事官”并且沒有“特殊原因”的記事。孟簡的例子也許存在脫誤,韓愈的例子也并不符合篩選標準,那么這類記事的數(shù)量還要再打折扣??梢园l(fā)現(xiàn),這些記事都和東宮官(師保傅、賓客)、御史臺長官(御史大夫、御史中丞)、太常卿有關(guān)。
東宮官或多或少擔負著教育太子的責任,肩負著培養(yǎng)帝國接班人的重要任務。而御史臺長官“掌持邦罔刑憲典章,以肅正朝廷”,監(jiān)察百官,匡正風紀,對于唐朝的吏治起著重要的作用。太常卿掌管邦罔禮樂、郊廟、社稷等事務,而這些正是王朝強化自身統(tǒng)治合法性的重要手段,這三類官分別影響帝國的未來、吏治、形象,不可謂不重要。
賴瑞和先生在《唐代高層文官》中對使職的定義有一條標準——沒有官品。如果不拘泥于這個標準,來審視這三類官的話,筆者認為他們也同樣擁有“使職”的意味。這三類官可以說是一種“特使”,并非隨隨便便任命的。
本紀中出現(xiàn)的職官,無疑體現(xiàn)出其重要性。使職與這幾類帶有官品的“特使”,明顯是唐代史官認為最值得大書特書的群體。我們或可從中窺見中晚唐人對于職官的認知與評判結(jié)果。
那么,許多其他的京官就真的沒有可以書寫的嗎?比如仆尚丞郎之類。在憲宗一朝中,六部尚書在朝內(nèi)的遷轉(zhuǎn)(與使職無關(guān))的案例,到底存不存在呢?
很明顯是有的:
許孟容:元和初,遷刑部侍郎、尚書右丞。
柳登:元和初,為大理少卿。
這些官的官品不可謂不高,但在本紀中依然沒有位置。實際上按照筆者的標準,在列傳中很難找到幾條符合的事跡。因為官員都與使職深深地交融在一起。或是出任地方長官,或是入朝擔任臺省官,或是“判某事”“知某事”之類。
再回到本紀。筆者總結(jié)出本紀中的職官調(diào)動無一例外地都與使職群體與一部分傳統(tǒng)定義下的職事官有關(guān)。本紀中的記事表明這些人的變動是重要的,表明使職群體的改變是重要的,如果能把筆者提到的三類官也定義為“使職”的話,那么《憲宗紀》中正常的職官遷轉(zhuǎn)竟無一例外都與使職有關(guān)!
中晚唐的本紀書寫的是哪些官?就是使職群體。
二、書寫官銜的規(guī)范
眾所周知,從玄宗朝開始,使職漸漸活躍在歷史舞臺上。隨著內(nèi)地藩鎮(zhèn)的穩(wěn)同,唐代官員的官銜也因此變成了冗長的復式官銜。原來的“職散勛爵”后面跟上了長長的使職。以藩鎮(zhèn)長官為例,可以發(fā)現(xiàn)其同定的官銜構(gòu)成:散官+檢校官+憲銜+使職+勛爵+封爵。
試舉一例:甲子,以劍南西川節(jié)度使、銀青光祿大夫、檢校吏部尚書、兼門下侍郎、同平章事、上柱國、臨淮郡開國公、食邑二千戶武元衡復入中書知政事,兼崇玄館大學士、太清宮使。
但實際上還是不完整的,漏了任命武元衡為西川節(jié)度使中的“營田觀察處置統(tǒng)近界諸蠻及西山八圍云南安撫等使”⑩。可見其官銜之復雜冗長。
本紀追求簡潔,不可能對如此冗長的官銜一一直錄。即便上面的例子是簡化版,但在本紀中也是為數(shù)不多的“高大全”。可以發(fā)現(xiàn)本紀中對于冗長官銜都進行了一定程度的刪減,比如散官與勛官,其作用是給官員敘功分級。但在憲宗時,早已失去了實際的意義,尤其是勛官,即使是藩鎮(zhèn)中的軍士都存在大量的上柱罔。所以在本紀中,通常并不書寫這兩類官,但這兩類官又時不時地冒出來。舉幾個例子:
壬戌,以朝請大夫、守中書舍人、翰林學士、上柱國鄭為中書侍郎、同平章事、集賢殿學士。
丙寅,制以正議大夫、守太常卿、上柱國、襄武縣開國侯、賜紫金魚袋權(quán)德輿可守禮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己丑,制以朝議郎、守尚書戶部侍郎、驍騎尉、賜紫金魚袋李絳為朝議大夫、守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癸巳,以金紫光祿大夫、守司徒、同平章事、崇文館大學士,太清宮使、上柱國、岐國公杜佑為光祿大夫,守太保致仕,宜朝朔望,佑累表懇請故也。
辛未,制以正議大夫、守禮部尚書、同平章事、上柱國、扶風郡開國公權(quán)德輿守禮部尚書,罷知政事。
甲子,以劍南西川節(jié)度使、銀青光祿大夫、檢校吏部尚書、兼門下侍郎、同平章事、上柱國、臨淮郡開國公、食邑二千戶武元衡復入中書知政事,兼崇玄館大學士、太清宮使。
癸卯,制朝議大夫、守中書侍郎、同平章事、上柱國、高邑男李絳守禮部尚書,累表辭相位故也。
乙丑,制以朝議郎、守御史中丞、兼刑部侍郎、飛騎尉、賜紫金魚袋裴度為朝請大夫、守刑部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丙子,制金紫光祿大夫、門下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弘文館大學士、上柱國、晉國公、食邑三千戶裴度可檢校左仆射,兼門下侍郎、平章事、太原尹、北都留守,充河東節(jié)度觀察處置等使。
丁酉,以河陽三城懷州節(jié)度使、朝議郎、使持節(jié)懷州諸軍事、守懷州剌史、兼御史大夫、賜紫金魚袋令狐楚可朝議大夫、守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乙酉,制宣武軍節(jié)度副大使、知節(jié)度事、汴宋亳潁等州觀察處置等使、開府儀同三司、守司徒、兼侍中、汴州刺史、上柱國、許國公、食邑三千戶韓弘可守司徒、兼中書令,宣武軍節(jié)度使。
這些例子與其他較簡潔的例子,形成了鮮明對比。史官在編纂時,明顯是取材于行文鋪張的詔令。上述例子有許多是關(guān)于拜相、罷相的,這是必有詔令的事件。在不同地位官員的詔令中,也可以注意到行文用詞的變化。對于某大官,往往在詔令中把它的官銜寫得十分完整,而對于小官,則往往十分簡略。墓志銘的結(jié)銜也可以折射出唐人的心態(tài)。冗長的官銜給人以強烈的視覺沖擊與震撼,使人深深地感受到做官的榮耀與威嚴。
既然任命大官的詔令書寫官銜普遍冗長,那為何其他許多宰相拜罷很簡潔呢?筆者猜測,這也許和史官個人的書寫習慣有關(guān)。
如果這個說法成立,史官憑個人的主觀意見對官銜進行了整理和刪削,那么保留下來的那些一定是史官覺得最不可缺少的。這些必不可少的部分是什么呢?筆者認為是職事官和使職。如果進一步刪削,則一定保留使職。
我們閱讀紀傳時,常??梢钥吹健皒節(jié)度使y如何如何”的記載,削去了其他所有官銜,只保留了他的節(jié)度使。很明顯,對于一個藩鎮(zhèn)長官而言,節(jié)度使這一頭銜是最重要的。
《新唐書》對唐人官銜進行了大量刪削,其原則也是保留最重要的職事官和使職(甚至只保留人名)。對比二書中晚唐的本紀,《新唐書》顯得簡潔很多,就是因為刪削了大量“次要成分”。
無論是唐代史館的簡化,還是宋人大刀闊斧的刪改,其精神始終如一。那些最重要的官銜被保留了下來,中晚唐好以使職治罔,這種簡化事實上也反映了時代的特點。
三、結(jié)語
本文以《憲宗紀》為中心,探討了中晚唐本紀中出現(xiàn)的職官。發(fā)現(xiàn)其基本上都是使職。雖暫未擴及其他朝,但情況確實大同小異。又從本紀中官銜書寫的變化,推測唐人與宋人簡化官銜的原則,闡明官銜中最重要的部分——職事官與使職。這兩種小細節(jié),反映出中晚唐使職群體的重要性,折射出中晚唐的時代特征。
①本紀以帝王為中心,帝王對官員施加影響最主要的方式即為人事調(diào)動。
②[后晉]劉晌等撰:《舊唐書》,中華書局1975年版。文中相關(guān)引文均出自書,不再另注。
③ 不可否認職官的調(diào)動存在著統(tǒng)治者或管理者的主觀兇素,但是這類沒有特殊理由的普通遷轉(zhuǎn)的確占了大多數(shù)。
④ 如知制誥、翰林學士等。
⑤ 如鹽鐵使、度支使、轉(zhuǎn)運使等。
⑥ 對于使職的定義,參見賴瑞和《唐代高層文官》;陳仲安、王素《漢唐職官制度研究》。
⑦兩京的地方長官與藩鎮(zhèn)長官可視作一類。
⑧此處的孟簡并沒有在上文出現(xiàn)?!杜f唐書·孟簡傳》載:“九年,出為越州刺史、兼御史中丞、浙東觀察使。承李遜抑遏土族、恣縱編戶之后,及簡為政,一皆反之,而農(nóng)估多受其弊,當時以為兩未可也。十二年,入為戶部侍郎?!眲t孟簡南浙東觀察使入朝為官,點校木未出校記,疑有脫誤。
⑨單看這句話會讓人覺得韓愈在中央由太子右庶子轉(zhuǎn)任刑部侍郎,觀察上文,朝廷對平淮西的功臣進行了人事調(diào)動,韓愈是由“太子右庶子兼御史中丞,充彰義軍行軍司馬”入朝擔任刑部侍郎,不符合筆者篩選的標準。
⑩《全唐文·授武元衡西川節(jié)度使制》,卷三十。
參考文獻:
[1]劉晌等撰.舊唐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5.
[2]賴瑞和.唐代高層文官[M].臺北:聯(lián)經(jīng)出版事業(yè)公司,2016
[3]陳素安,王素.漢唐職官制度研究[M].上海:中西書局,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