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來,沈偉雕刻仿制了1000多枚古印,在臨摹的書畫上蓋了上萬個印章,沒出過一點差池
日前,筆者驚聞故宮第三代摹印傳人沈偉先生駕鶴西去,年僅55 歲,英年早逝實在令人傷痛,而他30 多年來潛心鉆研的非遺摹印絕活如果沒有傳人,很可能就此失傳,更是讓人扼腕嘆息。幾年前,筆者曾深入故宮拜訪沈偉先生,和他交談數(shù)小時,記憶中的他氣質(zhì)儒雅,笑容溫和,讓人如沐春風。那時候,故宮文物醫(yī)院尚未建成,《我在故宮修文物》里拍的故宮博物院文??萍疾窟€在“南三所”,沈偉就在這里工作。
那座院子和院子里的人,甚至院子里的葫蘆和貓都給我留下了極深的印象。走出院子的時候,我禁不住感慨,有一種“任性”就叫做在故宮工作,沈偉先生讓我第一次看到了神秘的“南三所”里,故宮專家們不為人知的深宮生活。
那一年,《我在故宮修文物》爆紅,但是“南三所”和以前默默無聞的很多年并沒有什么不同,依然是一片寂靜的宮苑。朱漆凋落的宮門里安裝了現(xiàn)代的門禁系統(tǒng),工作人員刷卡進門,外人很難進入。沈偉帶著我進了門,進門之后是一條幽深的過道,墻根兒的自行車棚里有上百輛自行車,據(jù)說這是“宮里人”最喜歡的交通工具。越過紅色的宮墻可以看見一排排起伏的屋脊,這里有好幾個相互毗鄰的大四合院,是木器、織繡、青銅、鐘表、瓷器、漆器、鑲嵌、書畫等十多個小組的辦公地。
沈偉工作的“書畫復制組”就在其中一個四合院中,院子很大,種著核桃樹、柿子樹、海棠樹,果實累累;絲瓜秧沿著樹爬得比屋頂還高,碩大的絲瓜在頭頂上搖晃;青皮的大葫蘆還剩下一兩個,寂寞地掛在架子上……“春天的時候院子開滿了花,特別漂亮,秋天就可以摘果子了,現(xiàn)在只剩下高處的柿子打不下來。”沈偉說。
很多年來,沈偉每天的習慣是7 點半提前來上班,第一件事就是給院子里的花花草草澆水。他關(guān)心每一個葫蘆長成的樣子,甄選之后他會摘下來做成葫蘆罐養(yǎng)蟈蟈,或者精心雕刻成工藝品。他還曾經(jīng)在紅色的宮墻根兒下種過西紅柿和玉米,收獲季節(jié)他像一個驕傲的農(nóng)民一樣在玉米前照了張相,據(jù)說那片玉米成了故宮一景。澆完了花,沈偉有時候還會喂貓,他給這兩只野貓起名“花子”和“灰子”,它們是這里的“宮寵”,夏天趴在紅色的窗欞邊,冬天趴在暖氣上,憨態(tài)可掬。沈偉特別喜歡小動物,看到它們就覺得心情特別愉快。做完這些事,沈偉走進院中最敞亮的北房,門楣上掛著“書畫修復組”的小牌子。幾百年的老建筑了,雖然柱子上的漆色已經(jīng)斑駁,但是那種典雅和講究絕非一般房子可比,用沈偉的話說,這房子“接地氣兒,讓人特別舒坦”。
走到沈偉的辦公桌邊,通常會大吃一驚,會禁不住產(chǎn)生疑問,這是工作的地方嗎?桌前是清水流淌的山石盆景,窗框上掛著一串串小葫蘆,還有鳥籠子、小風箏、蛐蛐罐兒散落在周圍,全都是他喜歡的玩意兒。沈偉坐在桌前,望了望窗外,那一天北京沒有霧霾,初冬暖暖的陽光照進來,在桌上投下柔和的陰影,他笑了,“這么好的陽光,心情也不錯,干活!”
沈偉在“南三所”的工作就是這么任性,營造自己最舒服的環(huán)境,調(diào)適出最好的心情,這里的規(guī)矩是“不加班,不趕活”,為的就是拿出最好的工作狀態(tài)。尤其是沈偉的“摹印”,摹印是古書畫臨摹的最后一環(huán),要求仿刻的印章要與真跡一模一樣,就連蓋上去的效果也得形神具備,和原作看不出一絲差別?!耙粡埞女媱e人臨摹了好幾個月,花了無數(shù)心血,我這最后一個章,要是蓋壞了,不是前功盡棄嗎?所以絕不能出一丁點差錯?!?0 年來,沈偉雕刻仿制了1000 多枚古印,在臨摹的書畫上蓋了上萬個印章,沒出過一點差池。
沈偉從摹印室的大柜里,小心翼翼地取出幾個盒子,里面裝的滿滿的都是他仿制的古印,外行人看不出什么門道,行家一解釋才知道,印章方寸之軀卻各朝各代風格迥異,魏晉之前的印章大都稚拙、率真、雄渾,隋唐之后則嚴謹中平、雍容飽滿,宋印更為曲折婉轉(zhuǎn)、疏密相當。有的印只一個字,形如圖畫,有的印卻密密麻麻二十多字,千回百轉(zhuǎn)。
印章在中國流行了2000 多年。吳昌碩的《西泠印社記》說:“印之佩,見于六國,著于秦,盛于漢?!彼卧院?,印章藝術(shù)和文人書畫結(jié)合,出現(xiàn)了除鐫刻姓名、齋室、官職以外的閑章,一時風氣頗盛,后來閑章逐漸成為書畫作品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一枚好的閑章,除了讓人玩味,還顯露了篆刻家和書畫家藝術(shù)水平的高低,方寸之間,可謂大有乾坤。沈偉解釋說,摹印是和古書畫的復制聯(lián)系在一起的,故宮的文物專家們不但負責修復文物,還從事文物古畫的臨摹復制,這種傳統(tǒng)從唐宋時代的畫院就開始了,正是因為唐宋等后代畫師臨摹了大量古書畫,才使得后人能夠一窺唐代以前諸多失傳名作的樣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