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史而鮮有不知郭琇其人者。郭琇是清初政壇上響當當的人物。他清正索潔,不畏權勢,參河道總督靳輔,參權臣明珠和其黨徒余國柱,參康熙紅人高士奇,以此名動天下,被譽“鐵面御史”。
但鮮有人知道,郭琇初入官場時,卻是一個賄通上權、逼榨鄉(xiāng)里的貪官。
郭琇三十三歲中進士,四十一歲放吳江縣令。吳江縣乃江南膏腴,財稅重地,在時任江蘇巡撫余國柱眼里,就是一個發(fā)財斂貨的寶地。于是他公然向吳江縣在內的屬地官員們索賄,收來的好處,一部分又敬供給他的政治靠山明珠,以保仕途順暢。
作為吳江縣令的郭琇,對余國柱的索賄要求是無法抗拒的,迫于壓力,他只有將余國柱的貪欲轉移到地方百姓身上,盡管郭琇本人并未從中截留好處,但老百姓仍然免不了給他一個“貪官”的壞名聲。
如果不是理學名臣湯斌的出現,郭琇終其一生,可能就是個貪官,甚至可能因貪腐而落得身敗名裂的下場,當然,也就沒有后來的“鐵面御史”郭琇這號歷史留名的人物了。
湯斌是個清官,接任江蘇巡撫之后,對前任余國柱在江蘇的貪腐之名以及造成的危害早有會心。他經過調查了解,認為郭琇在一班“貪官”中,為人和履職能力都還不錯,至于百姓口碑不好,責任似也不全在他。只要郭琇能正確對待,改過自新,尚是可用的能人好官。
于是,便有了一場湯斌和郭琇的談話。
歷史沒有為這場談話留下更多細節(jié),但效果卻是很明顯的。郭琇在省城接受了湯斌的“誡勉談話”之后,回到縣衙,喊來下屬及一班衙役,吩咐將公堂擦洗一新,表明自己“改過自新”的心志,并宣布“以前的郭琇不在了”,“各位也要好自為之”。京劇《郭琇洗堂》對此場景,有很細膩的表達,并申“以史為鑒,反腐倡廉”之大義。
郭琇此舉當然不是作秀,從他后來的為官表現和民間評價來看,他確乎做到了“改過自新”,為政清廉。不僅對自己高標準,對下屬也嚴要求。他對下屬三令五申,杜絕索賄受賄,政績顯著。后來經湯斌推薦,郭琇被提拔為江南道監(jiān)察御史。
然而,發(fā)現、訓誡并幫助郭琇完成人生“蛻變”的伯樂湯斌卻并未得到好下場:以陶元淳《上總憲郭公書》所云,湯斌當是被明珠黨讒害致死——故睢州湯公秉正嫉惡,深觸小人之忌,卒以海死。
《清史稿》記湯斌死后康熙的態(tài)度頗有意思——斌既卒,上嘗語廷臣曰:“朕遇湯斌不薄,而怨訕不休,何也?”明珠、國柱輩嫉斌甚,微上厚武,斌禍且不測。對湯斌作為直臣的死因說得再明白不過。只是康熙身在局中而不自知,頗讓人不解和失望。
作為湯斌一手提拔起來的言官,郛琇雖然在歷史上暴得大名,但在當時的日子也不好過,因為明珠黨羽總在尋找機會反撲。很快,郭琇便遭到誣陷而罷官回鄉(xiāng)。公元1715年(康熙五十四年)三月初七,郭琇病逝于老家山東即墨?!肚迨犯濉すL》在文末對其人其行,有一句感嘆:“直道難行,不其然哉!”
然則耿直有錯嗎?從湯斌而至郭琇,直臣的本色如此,他們沒有錯。從后來雍正時湯斌入賢良祠即可看出,廟堂和時代,都是需要這樣的直臣的。如果一定要說錯,錯的或許是那個不善保護和褒揚清官直臣的制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