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夏 安
《不可言說》是近幾年美國流行文壇的當紅炸子雞,馬上就要改成電影了,無疑是“烈火烹油”,熱度達到新高。我從圖書館借來看的時候,發(fā)現(xiàn)后面排了十多個人等著。知道不能續(xù)借,挑燈夜讀把書看完。再一次說明“書非借不能讀”是不敗的真理。這本書被譽為“當代美國家庭的畫像”,我卻覺得更像上文提到的社科模型的案例分析。在這個故事里,拔河的繩子被截成兩段,分為兩個極端,分別賦予兩個角色,女主角的媽媽麥琳和女主角的爸爸詹姆斯。而女主莉迪亞呢,書的一開始就說了,“Lydia is dead”。毫無懸念,她的命運是針鋒相對不可調和的兩極沖突下的悲劇產物。作者把存在于每個個體身份認知里的兩種力量具體化、極端化,賦予一對男女,讓他們結婚生子,以此為一切的開端,解構一個在現(xiàn)實生活中普遍存在卻很難刻畫的心理模型。
這本小說吸引我一頁一頁看下去的,除了后面排了十多個人等著借書的壓力以外,更重要的是那些半吐半露的真相。一個好姑娘,在一個好家庭里出生長大,住在一個中產階級社區(qū),卻突然死掉了。任誰都要問一句“怎么會這樣”吧。作者的敘事能力得到了很多贊譽,我也承認她簡潔的語言和流暢的故事線功不可沒,可是,這本書最大的可讀性還是因為它的懸疑部分。
和很多懸疑小說一樣,《不可言說》里的大事件都充滿了劇烈的戲劇性,就好像高速上出乎意料的大轉彎,效果生猛,不容讀者打瞌睡。情節(jié)緊湊,沒有任何浪費掉的細節(jié)。就像一本阿加莎的偵探小說,所有人、所有道具的出現(xiàn)都是別具匠心的,都經過反復仔細的審視調查,因為他們當中任何一個,或者他們全體,都可能是這樁不可理喻的悲劇事件的元兇。父母、兄長、朋友、項鏈、祖母留下來的烹飪書……所有這一切,一雙雙無形的手把女主推向死亡。整個故事就是一份完美的答卷、精準的案例分析、毫無瑕疵的邏輯推理。
文學常常被形容成一個“展示說明”的游戲,高明的寫作者會在兩者之間尋找一個恰當?shù)钠胶?。我覺得在“說明”方面,《不可言說》算是相當?shù)木礃I(yè);可是在“展示”上,卻只能勉強及格。解釋得太滿,太精確,沒有給讀者留下足夠的詮釋空間。
看完小說,不可言說的似乎都可言說了。是誰殺了莉迪亞呢?是社交障礙,是學業(yè)不如人意,是對兄長的依戀無所寄托。父母以為自己了解的,全都不是真的。可是拼圖中還缺了重要的一塊:到底是什么讓這些事情如此不可言說呢?為什么一個核心家庭里的成員疏離至此?為什么會有那么多誤會?為什么每個人都孤獨?為什么彼此相愛卻無法相知?
無法言說的依然不可言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