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琳琳
字寫得好是臉面,這是中國人的潛意識。正是這一觀念,將普通人與千年前的大書法家緊緊聯(lián)系在一起。中國人對書法的興趣是長時間的積累,但近年有明顯的上升趨勢,不僅書法領(lǐng)域的專業(yè)活動頻繁,各種面向公眾的展覽也層出不窮。
其中,上海博物館“丹青寶筏——董其昌書畫藝術(shù)大展”和東京國立博物館“顏真卿:超越王羲之的名筆”兩大重磅展覽于2019年年初湊在了一起,它們引發(fā)的線下排隊與線上刷屏,正是書法熱的象征性表現(xiàn)。100天展期內(nèi),董其昌大展從早到晚大排長龍;而開展僅24天,顏真卿大展入場者超過10萬人。
如果沒有前后承繼的關(guān)系,一個書家的意義就呈現(xiàn)不出來。
董其昌畢生的鑒藏、交游、著述與創(chuàng)作,都與書法承襲有關(guān)。上海大展把他周邊的古代作品都調(diào)動了起來,展出的王羲之《行穰帖》、懷素《苦筍帖》等名跡,都是不容易見到的杰作。
顏真卿大展則以書法史為脈絡,請來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柳公權(quán)、蘇軾、黃庭堅、米芾、蔡襄助陣?!疤煜碌谝徊輹睉阉亍蹲詳⑻愤@樣的關(guān)鍵性作品也現(xiàn)身展場。
兩大展覽共331件原跡,將晉唐以來最好的中文書寫端到當代人面前,觀眾因此得以與失傳的技藝面對面。
書法理論家兼書法家邱振中說:“大家都接受的事實是,書法中很重要的東西失傳了,結(jié)合這兩個展覽再次思考,我們要反思這樣的觀點是不是正確,有沒有可能重新找到長久以來失傳的東西?”
談起書法之妙,人們常用的說法包括氣息優(yōu)雅、生動、有韻味等,但是所有這些都是感覺的表述,并非具體的認識。
“書法中留存下來的杰作雖然非常少,但幸運的是它們畢竟留下來了。某些最偉大的作品沒有失傳,失傳的是我們解讀的能力,以及獲得其中重要技巧的可能性?!鼻裾裰姓f。
每個時代的書寫都是時勢造英雄。最聰明的人掌握了一點點失傳的古法,就成為那個時代最優(yōu)秀的書寫者。從每一代優(yōu)秀書寫者身上,我們都能窺見靈光一現(xiàn),但是包括長于理論的董其昌在內(nèi),過去并沒有人說出書法的要領(lǐng)和秘密。
當代的思考方式、印刷質(zhì)量和觀看條件,使得所有有興趣的觀察者都有可能對書法做進一步的思考。邱振中就是一個敏銳的觀察者和實踐者,他對章法、筆法、字結(jié)構(gòu)的研究,幾乎是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但已經(jīng)接近于完成。
比方說,通過《祭侄文稿》里“余時受命”中“受”字的寫法,他揭示了顏真卿書寫中一個千余年來從無人指出的小秘密:這個字的最后一筆是一個長點,一般來說,長點的外廓由兩段凸面都向著右上方的弧線組成,但顏真卿這一筆下邊弧線的中部,有一小段向左下方凸出,這一筆的寫法是筆鋒順時針繞行,同時筆桿逆時針回轉(zhuǎn)。這一細微而關(guān)鍵的動作,即所謂古法,在后世書寫中逐漸簡化乃至消失了,這使得我們再也寫不出顏真卿那樣的字。
今天我們習慣的觀察方式,是看不出失傳的古法的,但它就在真跡之中,等待被發(fā)現(xiàn)與被接受。而不管他們自己是否意識到,當代最優(yōu)秀的書寫者身上,一定蘊含著王羲之、顏真卿等——盡管他們可能與古人完全不同。
為了凸顯顏真卿的偉大,本次東京大展將展覽名定為“顏真卿:超越王羲之的名筆”。
顏真卿書法是科考生練習的范本。如此安排皆因顏不僅是藝術(shù)大師,更是忠臣楷模,書品與人品俱佳。
開元二十二年(734年),顏真卿登進士第,接著做過監(jiān)察御史、殿中侍御史。后因得罪楊國忠被貶為平原太守,安史之亂時率義軍平亂。唐代宗時他又擔任吏部尚書、太子太師,被封為魯郡公。興元元年(784年),75歲高齡的顏真卿被派去勸降叛將李希烈,于叛軍中被縊殺。
《祭侄文稿》寫于唐乾元元年(758年),是顏真卿為死于安史之亂的侄子顏季明所寫的祭文草稿。全文23行,269字,蘸墨7次,涂改30余處。這件作品,不僅在顏真卿作品中絕無僅有,于世間名品中也是罕見的一種。
《祭侄文稿》震撼人心的力量及其引發(fā)的觀展熱潮,經(jīng)由許多趕赴東京一睹真跡的觀眾傳達出來。但是對這件作品精神的表述,今人還沒有超過古人。在眾多印跋之中,元代書法家陳繹曾說得最精彩:“沉痛切骨,天真爛然,使人動心駭目,有不可形容之妙。”
邱振中說,看見《祭侄文稿》,就像看見一只活的猛犸象站起來走路?!耙患@樣古往今來罕見的作品,經(jīng)過漫長歲月流傳下來,真是奇跡。歷代書畫有很多劫難,紙質(zhì)的東西太容易損毀。我們應該慶幸,今天還能看到這樣的真跡?!?h3>人與真跡的遇合,要有一些條件
作為寫于1261年前的珍貴墨跡,《祭侄文稿》上回露面還是十年前臺北故宮舉辦的“晉唐書法展”?!都乐段母濉坊貧w臺北故宮后,還要深藏庫房之中喘息靜養(yǎng)至少三年。真跡如此嬌貴,難怪此番出動引發(fā)了關(guān)于國寶該不該借展的激烈討論,也為東京國立博物館帶來了超高人氣。
不管怎么說,真跡永遠比印刷品重要一萬倍。
人們看真跡時總是希望獲得一些東西,也總會獲得。但是看真跡也有很多復雜的情況,邱振中就覺得,現(xiàn)在去故宮看展,看得非常清晰,玻璃質(zhì)量好了,燈光強度也有所調(diào)整。而這次去上??炊洳笳?,他就感到看得比較模糊?!盁艄鈴姸鹊陀指糁AУ脑?,效果往往比不上看最好的印刷品。”
邱振中曾兩次面對趙孟頫《吳興賦》真跡,體驗完全不同。
第一次看是1979年,在浙江博物館的小房間里,真跡就放在一個臺子上,只有六七個人在場,大家很安靜地看,作品的氣息和韻致震到了他,“我?guī)缀鯖]有看過什么別的作品能夠達到這種程度”。
第二次看是1992年,在湖州舉辦的趙孟頫國際討論會上,真跡放在屋子中間的玻璃柜里,燈光打得很亮,現(xiàn)場擁擠不堪,還有電視臺的記者在拍攝,作品的靈暈蕩然無存。
“人和真跡的遇合,要有一些條件。人的心態(tài)、觀看的準備,都影響著看真跡的效果。藝術(shù)品是很微妙的東西,特別是中國藝術(shù)。”邱振中說。
反過來說,并不是只有真跡才有價值。比如唐代張旭的《古詩四帖》,幾乎所有研究書法史的著作都說它并非張旭所作,但是幾乎所有書寫者都認為這是一幅非常重要的作品。就算是假的,也沒有多少人能超越它。
今天所見的《蘭亭序》并非王羲之手筆,而是臨摹之作,但并不妨礙這部作品的偉大。
“書法是一件非常奇特的事。寫《祭侄文稿》時,顏真卿根本不可能有書寫意識,但一筆毛病都沒有。而到了宋代,最好的作品都有毛病?!鼻裾裰姓J為,書寫的時候,顏真卿根本不是在創(chuàng)作,他的字與生命完全融為一體。
最偉大的作品之偉大,也許正在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