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清泉
“無為”是經(jīng)營生命,治理天下的一種最有效的路徑。
當代作家王蒙對眼下的社會現(xiàn)象講了一句話:“點擊代替閱讀,片段代替經(jīng)典”。他提醒人們讀書要全面,學習要深入和認真,不能以偏蓋全,更不能道聽途說,能識初心,方得大道。說到對中華文化的誤解,或者過于表面化的理解,有一個概念背了多年的黑鍋,即“無為”。多少年來,“無為”成了中華文化不思進取的代名詞,成了老莊哲學消極避世的代名詞。其實,“無為”不是不作為,恰恰是鼓勵人們?nèi)ヅψ鍪?,實際上是經(jīng)營生命,治理天下的一種最有效的路徑,乃是中華文化的大概念、大精神、大境界、大哲學。只有“無為”才可以達到“無不為”的狀態(tài),這有一點類似《孫子兵法》中“不戰(zhàn)而屈人的之兵”的味道。
首先,“無為”即“順勢而為”。道家強調(diào)萬事萬物都有其固有規(guī)律和運轉(zhuǎn)法則,做任何事情都要認識并遵循這些規(guī)律,不能過多地將主觀意志強加給客觀世界,否則就會適得其反,背離初衷。
比如,在人與環(huán)境的問題上,中國文化強調(diào)“天人合一”,講究“道法自然”,違背自然規(guī)律早晚會付出代價。近百年來,掌握現(xiàn)代科學技術(shù)的人類盲目自信,無休止地向自然索取,環(huán)境問題日益成為人類社會共同面臨的困境,甚至影響到人類的未來與生存。這不正說明了上述理念所具有的穿越時空的價值與意義嗎?再比如,對人生而言,道家認為“歸根曰靜,靜曰復命”“生者寄也,死者托也”“萬物一受共形,不亡以待盡”,意思是,天地萬物都在生死輪回之中,有生就有死,有存就有亡。人生到這個世界要好好生活,離開時也要心態(tài)從容,這是自然規(guī)律,任何人都逃脫不了。但很多人恐慌于臉上的皺紋、鬢角的白發(fā)、蹣跚的步伐,一些中老年人迷信于各種養(yǎng)生之道,到頭來上當受騙,身心疲憊,不僅沒有達到長壽的目的,甚至搭上了健康乃至生命。
其次,“無為”即“無功而為”。道家認為,“功成身遂,天之道也”。天地生養(yǎng)了萬事,卻不據(jù)為己有,人也應該效仿這種精神,心系天下,不要帶著功利心去做事,更不要為了謀取個人的名聲而忽視事物的客觀規(guī)律,一旦成就事業(yè),要能夠激流勇退,不貪名求利。
漢朝第二任宰相曹參上任后,不急于改變舊法,僅僅是抓好落實前任宰相蕭何未來得及執(zhí)行的諸多治國理政良策。正是因為曹參不彰顯自我,保持了大漢初年政策的連續(xù)性,才使得社會生產(chǎn)力獲得極大的恢復,為開啟文景之治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中國歷史上常有人亡政息的情況發(fā)生,后繼者往往為了彰顯自己的存在,以創(chuàng)新為幌子,朝令夕改,最終使得天下人疲于奔命,適得其反。當然,這不是說要固步自封,中國文化強調(diào)“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創(chuàng)新一定要把繼承作為基礎,科學的繼承本身也是一種創(chuàng)新,研究明白過去,才能夠更好地走向未來。
再則,“無為”即“無意而為”。故意地給某些事物、某些行為貼標簽,過多地標謗善惡是非,就容易導致一個社會出現(xiàn)虛偽狡詐的現(xiàn)象。老子講:“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贝呵飦y世,社會上出現(xiàn)了大量的所謂“賢人”,他們?yōu)榱双@取個人的社會地位和財富,迎合君王,打著“仁義之師的旗號”,不斷鼓動君王發(fā)動戰(zhàn)爭,使天下百姓陷入無盡的災難。老子講的這些“賢人”并非真正的賢者,而是欺世盜名之徒,他們擾亂了社會正常的價值觀,導致天下大亂。
道家強調(diào),國與國之間,人與人之間,應該和諧相處,相互尊重彼此的存在,這正如大自然中百花盛開,草木共榮的狀態(tài)一樣。道家認為,一個社會標榜的美的東西越多,則丑的東西也就越多,標榜的善的東西越多,則惡的東西也就越多。比如父母養(yǎng)育子女,子女贍養(yǎng)父母,道家認為這本是人之常情,天經(jīng)地義,算不得什么美德,如果人人都是這么做的,還需要提倡孝慈嗎?當一種行為成為社會的常態(tài),人們習以為常,這種品德才能真正流傳下去。再比如,同樣是木頭,為什么有貴賤之分?物各有其用,貨各有其長短,在價值上可能會有所不同。但是,人為地夸大其價值和意義,使這些東西成為“難得之貨”,導致炒作和造假之風盛行。比如,前幾年炒作紅木,被人們戲稱“哄你玩”,彼時紅木價值飆升,市場混亂,良莠不齊,很多人謀取到了暴利,也有很多人因此傾家蕩產(chǎn)。更為甚者,有人故意夸大某種動植物的營養(yǎng)和保健價值,比如熊掌、虎骨、穿山甲、杜腫膠等等,使這些動植物遭受到滅頂之災,不勝悲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