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志平
每個班都有個別問題同學,他們是班級的導(dǎo)火索,是老師心中的隱痛。這些有問題的學生通常稱他們?yōu)椴钌?。然而學生的“差”是表面的、暫時的、相對的,不是本質(zhì)的。每個個體都是獨有的,不可能樣樣落后,每一個學生都是可教育、可轉(zhuǎn)化、可塑造、可培養(yǎng)的。有的學習差但思想品德具有可貴之處,有的紀律散漫卻在勞動中不怕臟不怕累。所以,對于有問題的學生是不能過早“判刑”的。只要教師用心去培養(yǎng)文明,用愛去啟迪智慧,去塑造心靈,每個學生都可以進步,都能夠得到健康發(fā)展。
一、了解學生,找到問題的源泉
走進學生,了解學生,才能更好地教育學生。在信息萬變的社會,學生的生活已經(jīng)變得更加的豐富多彩,同時也碰到了很多成長中困惑的問題。在這其中,家庭對他們的影響是首當其中。家里人的為人處世,待人接物無時無刻不讓孩子耳聞目睹,如果是好的熏陶,我們肯定心花怒放。但是不好的影響產(chǎn)生的問題卻會大人很頭痛。出現(xiàn)這些問題,我們老師應(yīng)邀好好去了解學生,找到產(chǎn)生問題的源泉,幫助學生成長。
我班有個脾氣不好的男孩子,有次,他又打了女孩,老師說:“強者欺負弱者是最羞恥的,男的打女的是最丟臉的!”他昂著頭說:“我爸爸就打媽媽!”在家庭生活中,他耳濡目染,認為恃強凌弱是理所當然。經(jīng)了解,在家里,家長因為工作忙,忽略了對他學習和生活的關(guān)心,一旦成績下滑,或者在外面闖了禍,就是一頓拳腳交加。所以他認為,暴力可以解決一切問題,可以達到自己的所有目的。因為攻擊性強,同學們都躲著他,造成他孤獨的交往環(huán)境,于是他脾氣就更不好,四面樹敵,惡性循環(huán)。
找到了事情的根源,我和學生的家長進行溝通,對孩子多寬容,多講道理。每個孩子都有不足或缺點,每個孩子都有向上向善的心,都有閃光點,一旦犯錯,就厲聲斥責,甚至大打出手,家長的這種做法常常會被孩子效仿,對自己不順眼的同學施以拳腳。寬容孩子的錯誤,多用講故事,說道理的方法來引導(dǎo)孩子,能使孩子也變得寬容起來,也就能和同學們和睦相處了。
二、傾聽學生,打開學生心結(jié)的鑰匙
教師經(jīng)常深入到學生當中去,了解學生的個性,對學生進行說服教育,并讓學生坐下來,面對面進行交談。無形中,師生間就縮短了距離。在他最需要愛時,去關(guān)心他,那我們就是他們心中的“神”。他們有什么煩惱,不開心的事就會向我們傾訴,這時,我們要充當一個專注的傾聽者,并幫學生打開心結(jié)。
教二年級時,一天早上,一個小朋友一大早來到在哭,很傷心的樣子,誰勸他都不理。我先摸了摸他的頭,輕聲問他怎么了?他哭得更傷心了,等他平復(fù)了一下,才抽噎著告訴我,奶奶打他了。幫他擦干了眼淚,我又問他奶奶為什么打他?原來是孩子一早嫌弟弟先拿了他喜歡的早餐奶,不開心就打弟弟,奶奶生氣了就打他。我跟他分析了奶奶打他的原因,讓他認識到自己的錯誤,然后讓他跟奶奶認錯。下午,他很開心地告訴我,奶奶表揚了他,說他知錯能改,還表示,以后會讓著弟弟,不和弟弟爭東西了。
用“心”傾聽學生的心聲,這樣才能得到他們的童心,才能樹起你在他們心目中的威信,才能取得學生對你的信任,讓我們找到打開學生心結(jié)的鑰匙,達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三、關(guān)愛學生,架起學生溝通的橋梁
蘇聯(lián)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教育技巧的全部奧秘,就在于如何愛學生?!苯處煂W生熾熱的愛,不僅是學生身心健康發(fā)展的必要環(huán)境因素,也是開發(fā)學生心智的能源和溝通師生情感的橋梁。老師的愛是學生心田的雨露。詩人泰戈爾說:“愛是理解的別名”。理解有多深,愛就有多深。教師要用寬廣的胸懷撐起孩子的天空,接納孩子的不足,讓他們有機會嘗試失敗、糾正錯誤。有時候,教師理解的態(tài)度和寬容的微笑,遠遠比嚴肅的批評教育更有用,它能使孩子得到反思和自省,逐步完善自己。
曾經(jīng)教過一個孩子,爸爸不在身邊,媽媽管不了,成績?nèi)嘧畈睿挥懲瑢W喜歡,沒同學喜歡喝他玩。這個同學為了引起同學的注意,經(jīng)常拔同學的頭發(fā),頭同學的東西,甚至偷錢,形成了惡性循環(huán)。年輕女教師都怕了這個孩子。我留意了這個孩子,發(fā)現(xiàn)孩子很愛媽媽,于是下課時有意無意和他聊聊他媽媽,一來二去,居然喜歡和我聊天了,經(jīng)常一下課就跑來和我聊天,聊的內(nèi)容也越來越廣了。我借機跟他講了一些和同學相處的要求,要求他試著和同學玩時不亂發(fā)脾氣。一段時間下來,有同學跟我說他有進步了。
陶行知先生曾說:“愛是一種偉大的力量,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問題學生,由于成績靠后或行為違反紀律往往得不到教師的厚愛,甚至有時老師會采取一些簡單粗暴的方式進行教育,會使用一些挖苦諷刺的語言進行批評,不但不能轉(zhuǎn)化他們,而且嚴重挫傷了學生的自尊心,從而產(chǎn)生自暴自棄的不良心態(tài),喪失了前進的信心。因而他們更需要愛心,更需要關(guān)懷和溫暖。所以對待這樣的學生,不僅要用同樣的眼光看待他們,更要偏愛他們,用愛去感化他們、幫助他們,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導(dǎo)之以行,用一言一行撥動他們的心弦,進而產(chǎn)生“親其師,信其道,學其理,導(dǎo)其行”的心理效應(yīng)。
每個學生都有其自己的學習和生活圈子,有喜、怒、哀、樂,因此,從學習和生活的每件實實在在的小事上去理解、去關(guān)心,與學生真心實意地融通,這樣學生才易于接受、樂于接受。
原蘇聯(lián)教育家贊科夫認為:當教師必不可少的,甚至幾乎是最主要的品質(zhì)就是熱愛學生。熱愛學生,必須了解學生,尊重學生,時刻把學生放在心上,體察學生的內(nèi)心世界,關(guān)注他們在學習、生活等方面的健康發(fā)展,同情學生的痛苦與不幸,與學生建立起和諧、友愛的師生關(guān)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