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金星 周龍旭
摘 要:拋石擠淤是防波堤、護岸、圍堤等港口工程中較為常用的一種軟基處理方法,但其工后沉降較大,沉降周期較長。對于工后沉降有較高要求的工程需要對拋石擠淤進行二次處理。本文以某電廠的引堤工程為例,詳細闡述了拋石擠淤結合強夯的施工工藝、質量控制,檢測方法,并通過對強夯處理區(qū)域與未進行強夯處理區(qū)域工后沉降的對比分析,論證了拋石擠淤結合強夯能有效減小工后沉降,滿足對工后沉降要求較高的地基處理。為類似工程提供參考。
關鍵詞:拋石擠淤 強夯 工后沉降 軟基處理 引堤
對強度低、壓縮性大,滲透性小,地基承載力低的軟土進行處理,使其滿足工程要求是沿海工程建設中的一個重要課題。拋石擠淤通過拋填塊石填料,依靠填筑塊石體的自重,將淤泥擠出基底范圍,達到強制置換飽和軟土,以提高地基承載力的目的。該方法具有施工工藝簡單,工效快等優(yōu)點,廣泛應用于防波堤、護岸、圍堤等堤防工程中。但該方法沉降穩(wěn)定周期長、工后沉降較大,存在擠淤塊石落底不好,擠淤效果不充分等風險。對拋石擠淤處理后的區(qū)域進行強夯,可以擠密填石的同時進一步擠淤,加速沉降,有效降低工后沉降。
1.工程及地質概況
某煤碼頭引堤工程長2268 m,拋石斜坡堤結構,引堤頂高程 +2.0m,堤頂凈寬8.9m。頂部兩側現(xiàn)澆擋浪墻,北側擋浪墻頂高程為 3.5m,南側擋浪墻頂高程為 3.0m。引堤面設置有路面結構和管帶式皮帶機基礎。沿堤原泥面高程0~-5.5 m,軟土層厚5~11 m。經鉆孔揭示,主要土層性質如下:
① 淤泥:灰色,飽和,很軟,滑膩,稍具嗅味,混較多細砂及貝殼碎片,局部為淤泥混砂。
② 淤泥質土:灰色,飽和,軟,滑膩,稍具嗅味,混較多細砂及貝殼碎片,局部含較多腐木,局部混粗砂。
③ 有機質土:灰黑色,棕紅色,飽和,具臭味,含較多腐木。
④ 粉土~粉質粘土:灰色,灰褐色,青灰色,飽和,中等~硬,粘性一般,切面稍光滑,混較多細砂。
⑤ 細砂:灰色,飽和,松散~稍密,級配差,以中細砂為主,混較多淤泥及貝殼碎片。
2.工程設計方案
水運工程引堤工程常用的地基處理方案有:拋石擠淤,水泥攪拌樁,插排水板堆載,碎石樁及砂樁。經驗算,上述方案均能滿足引堤使用要求,但是從引堤結構的后期沉降、造價及施工方面綜合比較分析,開挖擠淤方案具有使用船機設備少、施工速度塊、后期沉降量下、工程造價低等特點,且項目附近就有石料廠,石料供應充足。綜合考慮,選擇拋石擠淤方案。
按照目前工程實際應用實例,拋石擠淤工藝用于淤泥或流泥小于 5 m的地基,能取得較好的處理效果。故為了保證擠淤效果,在拋石擠淤施工前先進行開挖,只留下3-4 米厚淤泥。而為了加速拋石沉降落地,降低差異沉降及工后沉降,拋石擠淤泥后再進行強夯。
3.工程施工
3.1 拋石擠淤
(1)本項目中淤泥厚度約7-12 m因此在拋石擠淤前,先進行部分清淤。清淤采用8m3抓斗挖泥船配合2000m3泥駁進行,清淤船先從外側水深較深地方,初步打通施工船舶通道至引堤堤根后,從岸側向海側方向開挖至設計斷面。
(2)清淤設計斷面形成,驗收合格后,立即組織拋石擠淤施工。拋石擠淤施工采取路上推填施工工藝,擠淤塊石和堤心石一并推填??紤]后期理坡行程設計斷面需要,推填斷面比設計斷面兩側各拓寬2 m。
(3)堤心石推填過程中密切監(jiān)測引堤兩側及施工前沿淤泥包,當拋石擠淤到一定程度,凸起淤泥包較大時,需進行淤泥包清理,淤泥包清除采用水上挖機配合抓斗挖泥船進行。
3.2 強夯
(1)大規(guī)模強夯施工前,先進行試夯實驗。根據(jù)現(xiàn)場條件,選擇三塊長度50m 的有代表性的區(qū)域里程K0+1000、K1+450、K1+500(依據(jù)堤心石深度 6m、12m、12m 劃分)分別選用 3000 kJ、3000 kJ、4000 kJ 的夯擊能進行試夯。強夯完后,通過平板載荷對處理效果檢測,檢測結果表明夯擊能 3000 kJ即能滿足處理后地基承載力不小于200 kN的設計要求,確定整個引堤采取3000kJ夯擊能。
(2)為了充分利用運輸自卸車對拋石體的碾壓震動密實作用,強夯施工時間在滿足整體工期要求的前提下,盡量后延,本次引堤工程的強夯在整個引堤拋石斷面形成后再進行作業(yè)。
(3)強夯施工首先用能級3000 kJ能量的主夯兩遍,再用夯擊能1000 kJ 普夯一遍,主夯點的間距均為5.6 m。普夯每點三擊,夯印搭接1/4。因為是對拋石擠淤塊石進行強夯,孔隙水壓力消散很快,因此施工時不考慮間隙時間。夯點平面布置見圖二。
3.3 質量控制
(1)拋石擠淤前對清淤斷面進行檢查驗收,確保清淤斷面達到設計要求,確保擠淤深度不超過設計要求。拋石擠淤施工過程中,對清淤基槽回淤及擠淤泥包進行監(jiān)測?;赜倭窟^大,或者淤泥起包明顯時,及時安排清除。
(2)塊石的規(guī)格及級配應予以嚴格控制,特別是擠淤塊石,適當安排大規(guī)格的塊石,提升擠淤效果。
(3)強夯施工應嚴格按照試夯確定的強夯工藝參數(shù)實施,夯坑回填塊石應采用級配好、質量優(yōu),單軸抗壓強度大于50 Mpa。通過錄制強夯施工過程視頻,安排專門管理人員現(xiàn)場旁站的方式,加強強夯施工的過程控制,避免由于現(xiàn)場施工人員的懈怠出現(xiàn)的漏夯,少夯現(xiàn)象。
4.效果檢測
結合項目需要及設計要求,在施工完成后,選用鉆孔揭露及載荷板檢測兩種方法對處理效果進行了檢測
4.1 鉆孔
采用XY-1型鉆機全孔取芯法鉆探,總共設置10 個檢測點。檢測點按照不大于500 m 間隔設置。鉆孔揭示拋填塊石厚度、混合層厚度并深入下臥層(粘土層、砂層)不少于2 m。鉆孔檢測結果顯示,塊石落地情況非常好,擠淤效果良好。鉆孔揭露檢測結果如表2。
4.2 平板載荷實驗
強夯完成后,采用平板載荷實驗對強夯處理后的地基承載力進行檢測。本次平板載荷實驗采用方形剛性邊長1.5 m的正方形承壓板,承壓板面積2.25 ㎡。檢驗點選擇在有代表性和地基土質條件較差的地段,共設置五個檢測點,每400m 布置1個載荷板試驗點,拋石擠淤地基再經強夯處理后引堤的容許承載力不小于200kPa。檢測結果顯示各檢測點均達到設計要求。
4.3 沉降位移監(jiān)測
引堤施工過程中每隔布置臨時沉降觀測點,及時對引堤進行沉降觀測。根據(jù)引堤夯前90-180天觀測,最大沉降569mm, 最小沉降51mm,平均沉降277mm。夯后在上部結構胸墻上每隔50m 設置永久沉降檢測點。一年以來,上部澆筑后永久觀測數(shù)據(jù)顯示,最大沉降67mm,最小沉降5 mm,平均沉降 18 mm,沉降基本在結構施工完成90~120 天內即已趨于穩(wěn)定。
引堤與引橋銜接部位,因拋石引堤與引橋樁基銜接,不能進行強夯施工,而采取全清淤換填。與部分清淤拋石擠淤結合強夯區(qū)域工后沉降對比發(fā)現(xiàn),拋石擠淤結合強夯區(qū)域工后沉降相對于換填區(qū)域非常小,且沉降趨穩(wěn)周期也大大縮減。
5.結論
拋石擠淤結合強夯法在本項目引堤工程中的應用表明,對擠淤拋石進行強夯,能加速塊石落地,進一步擠淤,有效降低淤泥殘留。同時強夯的動力特性還能對拋石進一步密實,加速拋石的沉降,有效降低差異沉降及工后沉降。拋石擠淤結合強夯法具有施工設備和施工工藝簡單、加固效果好,成本較低等優(yōu)點。在石料充足供應地區(qū),可以優(yōu)先考慮。
目前,相關規(guī)范對強夯夯擊能的規(guī)定只有單純強夯處理的條文,而對拋石擠淤進行強夯的主要目的是加速塊石落地,降低工后沉降,與一般的強夯法有所不同。后續(xù)可以對拋石擠淤夯擊能的確定進一步研究。
參考文獻:
[1]黃東海.拋石擠淤技術在軟土地基圍堤工程中的應用[J].水運工程,2012, 12: 126-130.
[2]黃瑞章,潘瑞春,周新年.拋石擠淤結合強夯在道路軟基處理中的應用[J].福建建筑,2013,02: 66-69.
[3]高廣運,水偉厚,王亞凌,李偉.高能級強夯在大型石化工程中的應用[J].巖土力學,2004, 08: 1275-1278.
[4]詹金林,水偉厚,何立君.強夯法地基處理設計及夯后檢測[J].施工技術,2008, 06: 124-128.
[5]王艷芳,俞縉,周志剛,徐宏.深厚軟基拋石擠淤技術應用研究[J].中國公路學報,2011, 06: 24-30.
[6]閆澍旺,陳靜,孫立強,陳浩,林澍.拋石擠淤深度的計算方法和模型實驗[J].巖土力學,2015, 06: 4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