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覃
摘要:在統(tǒng)編版的初中語文教材中,散文類文章占比較多,需要教師在把握“形散神不散”特點的基礎上完成教學?;诖?,本文從記人敘事類散文、寫景狀物類散文、議論哲理類散文三方面分析了初中統(tǒng)編教材中散文的“形散神不散”,并闡述了找出文眼、理清線索、深度品味文章語言、發(fā)揮想象力領會文章意境這些散文“形散神不散”的教學策略。
關鍵詞:初中統(tǒng)編教材;散文;“形散神不散”
引言:
在初中階段的語文教學中,散文占據著極為重要的地位。在統(tǒng)編版的初中語文教材中,刨除古詩文,散文類文章占據了總文章數(shù)量的40%。這就要求著相關語文教師要重點對散文類文章展開教學。對于散文類文章來說,多數(shù)教師在實際的教學中重點向學生傳授了“形散神不散”的特點,但是并未深度利用這一特點完成教學,致使散文教學存在公式化、概念化的問題,需要進行重點的關注與解決。
一、初中統(tǒng)編教材散文“形散神不散”的分析
(一)記人敘事類散文
對于記人敘事類散文來說,其主要內容為寫人或是敘事,通過闡述人物事跡、生活片段或場景等等,表達出人物的形象,或者對事件的審美意義展開揭示。換言之,記人敘事類散文更多的表達了作者對于某一人物或是某一事件的主觀感受。在初中統(tǒng)編教材中,這一類型的散文數(shù)量相對較多[1]。例如,在朱自清的《回憶我的母親》中,通過描述母親的平凡瑣事,表達了母親勤勞儉樸等美德,也表達出了對母親的思念與敬愛;在蕭紅的《回憶魯迅先生》中,通過描述魯迅先生在日常生活中的瑣事,表達了對魯迅先生的懷念,也贊揚了其偉大情懷等等。
(二)寫景狀物類散文
對于寫景狀物類散文來說,其主要內容為對景物的描寫,通過寓情于景、借物抒情等方式,表達了作者的生活激情以及主觀感受等等。在這類文章中,“形”更多的體現(xiàn)在對于景物的描寫,而“神”則為作者的志向、感受、思想等等。例如,在劉甚秋的《雨的四季》中,通過描述雨在四季時的不同特點,表達出其對四季、雨水、自然與生活的喜愛與贊美;在茅盾的《白楊禮贊》中,通過對白楊展開多個角度的描寫,表達出了對白楊的贊美與崇敬,同時,又使用了借物喻人的方式,歌頌了在共產黨領導下整個中華民族的團結、上進、不屈的革命精神等等。
(三)議論哲理類散文
在初中統(tǒng)編教材中,除了記人敘事類散文與寫景狀物類散文之外,議論哲理類散文也是重要的一類。對于該類型的散文來說,其主要完成了事理的表述,但是未使用嚴謹?shù)倪壿嬐评?,而是使用了文學形象完成議論的發(fā)表,實現(xiàn)了抒情與議論的結合。通常來說,這一類型的散文具有一定的諷刺意味[2]。例如,在畢淑敏的《精神的三間小屋》中,首先利用了“建設精神小屋”來引出話題,接著對于應當建立的精神上的“三間小屋”展開逐個闡述,最后提出精神小屋建設條件,并倡導人們要將“小屋擴建成高樓大廈”;在嚴文井的《永久的生命》中,首先使用了“時間過于永不再回”來引話題,接著提出生命的逝去無法依靠人力挽回,最后指出種族生命是偉大而充滿活力的,順勢抒發(fā)了對于生命的禮贊之情等等。
二、初中統(tǒng)編教材散文“形散神不散”的教學策略探究
(一)整體感知
1.初步朗讀,找出文眼
在進行散文的教學中,相關教師要重點應用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點,重點引導學生從多個角度對散文的“神”進行理解與分析,避免散文教學的公式化、概念化。此時,相關教師要指導學生展開初步朗讀,并對散文的“文眼”進行分析,實現(xiàn)抓住散文的“神”。此時,教師要重點提升學生的朗讀情況,讓學生利用多種感知通道完成對文章的感悟。例如,筆者在《紫藤蘿瀑布》的教學中,先使用多媒體設備展示了紫藤蘿的視頻與圖片等,并在此基礎上,通過播放音樂,讓學生完成配樂朗讀。利用這種方式,能夠讓學生更好的體會到文章中的意境,實現(xiàn)對文章的深度理解,促使其抓住文章的文眼。
2.快速瀏覽,理清線索
想要明確的了解到散文的內容以及表達的情感,就必須理清文章中的線索。在這一環(huán)節(jié)中,相關教師可以通過引導學生展開文章的快速瀏覽,實現(xiàn)對脈絡、行文結構等的分析。在初中語文學習階段,散文的線索普遍較為明確,一般為人物的行動、情感的變化、時間或是空間的變換、事物的發(fā)展等等。在這樣的背景下,教師要先組織學生通過瀏覽課文,完成對所有段落大意的概括,然后本文的主體進行確定,最終通過確定各段與主體之間的關系,實現(xiàn)對文章線索的理清。通過這樣的方式,能夠讓學生更好的理解作者表達出的感情,促進其閱讀能力的提升。
(二)以“形”悟“神”
1.深度品味文章語言
由于散文的主要特點為“形散神不散”,因此在實際的教學中,教師要以“形”為切入點,讓學生更深刻的理解散文的“神”。此時,就要求著教師組織學生對文章的語言展開深度品味與分析。在這一過程中,可以將關鍵句作為品味語言的切入點,包括文章的開頭結尾、承上啟下句子、抒發(fā)情感或表達議論的句子等等。同時,還要引導學生重點關注文章中的一些動詞,包括將事物擬人化的動詞、使靜態(tài)事物動態(tài)化的動詞等等。通過分析這些關鍵的詞句,能夠更好的把握作者表達的中心思想與情感。
2.發(fā)揮想象力領會文章意境
為了進一步加深學生對散文中心思想的理解,教師可以結合文章中的句式描述,利用學生的想象力,使其更深入的理解文章的意境。例如,在進行史鐵生的《我與地壇》的教學中,可以讓組織學生發(fā)揮想象力,深度品味“摔開萬道金光”中的“摔”字,體會作者表達的“萬物皆自由”的思想感情,并結合作者的生平簡介,使得學生進一步理解作者在文章中表達出的擺脫生死糾纏的感情。
總結:
綜上所述,在初中統(tǒng)編教材中,包含著記人敘事類散文、寫景狀物類散文、議論哲理類散文,需要教師應用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點完成教學。通過找出文眼、理清線索、深度品味文章語言、發(fā)揮想象力領會文章意境,提升了學生對于散文表達方式、主要內容等的理解,避免了散文教學的公式化、概念化。
參考文獻:
[1]田玲,曹公奇.關于散文“形散神不散”的思考——以初中統(tǒng)編教材散文教學為例[J].語文教學通訊,2018 (32):52-54.
[2]江培琳.“形散神不散”理論在中學散文教學中的應用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