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雄峰
上學的時候,老師常常會說到一句話:文似看山不喜平。帶著對這句話的深深的理解,我們接觸到了世界上的很多經(jīng)典的名著,經(jīng)過反復的驗證,才在內(nèi)心實實在在地接受了這個“定律”。
我想,由文學作品進化來的影視作品,似乎也應該掌握這樣的“定律”。這樣的作品,受眾一定會喜歡看。不過,很值得一提的是,所謂的曲折起伏,一定是有合理的伏筆做前提的,否則,冷不丁地設(shè)計個喜劇沖突,便會顯得十分的生硬。
最近看的電視劇《我的父親我的兵》,雖然由著名的藝人劉威、張一山出演,兩人表演得也是十分投入,然而,蹩腳的“父子關(guān)系”讓人覺得編劇的設(shè)計,實在是太生硬了,生硬得不能讓人接受。該劇一上來就交代了——田守義(劉威飾)“妻子兒子也死于戰(zhàn)火,至今他孤身一人”,付子龍(張一山飾)也是“父母早亡”。況且一個是姓田的操著“川普(四川普通話)”的國民黨“老兵油子”,另一個是姓付的滿口“京片子”的八路軍連長,順著這樣的劇情,的確能夠生出很多的戲劇沖突點,也能夠讓觀眾認可,甚至觀眾可以接受,兩個人成為義父子。然而,在沒有做相關(guān)鋪墊的情況下,為了增強所謂的戲劇效果,來個“不喜平”,楞讓觀眾去接受田守義、付子龍成了失散多年的親父子。實在是太跳脫了。
可見,編,是要吃功夫的,合情合理地編,可以達到讓觀眾身臨其境并感同身受的效果;而不顧藝術(shù)效果,或者是為了刻意突出所謂的“藝術(shù)效果”而去“生編”,那只能事與愿違,砸了自己的牌子不說,還會令觀眾無法接受,這不成了吃力不討好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