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磊 劉萬濤 高澤祿 趙貴宇
【摘要】 目的 分析早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采用胸腔鏡肺葉切除術治療的臨床效果。方法 88例早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 根據(jù)手術方法不同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 每組44例。對照組患者采用開胸手術進行治療, 觀察組患者采用胸腔鏡肺葉切除術進行治療。對比兩組患者術中、術后情況。結果 觀察組患者手術用時為(113.23±1.88)min, 短于對照組的(145.08±1.37)min,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t=90.821, P<0.05);觀察組患者淋巴結清掃個數(shù)為(15.12±2.09)枚, 與對照組的(16.02±2.23)枚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t=1.953, P>0.05);觀察組患者術中出血量為(231.11±2.08)ml, 少于對照組的(324.19±1.83)ml,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t=222.862, P<0.05)。觀察組患者術后引流管留置時間為(8.12±1.03)d, 短于對照組的(12.77±1.82)d,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t=3.707, P<0.05)。觀察組患者術后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評分為(5.02±1.28)分, 低于對照組的(7.12±1.23)分,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t=7.847, P<0.05)。觀察組患者住院時間為(12.08±1.88)d, 短于對照組的(18.09±2.08)d,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t=14.219, P<0.05)。觀察組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4.889, P=0.027<0.05)。結論 對早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采用胸腔鏡肺葉切除術進行治療, 可實現(xiàn)對術中創(chuàng)傷的有效控制, 促進患者術后恢復, 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關鍵詞】 胸腔鏡;肺葉切除術;非小細胞肺癌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9.18.017
在臨床常見惡性腫瘤性病癥中, 非小細胞肺癌一直保持較高的發(fā)生率, 該癥存在一定的致死率。對于早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 因不存在遠期轉移的情況, 結合手術治療能幫助患者得到恢復。在以往開胸手術中, 雖然可對病灶進行有效處理, 但因術中對患者造成的創(chuàng)傷較大, 需要患者在術后較長時間內才能恢復, 整體療效欠佳[1, 2]。采用胸腔鏡肺葉切除術對非小細胞肺癌患者進行治療, 逐步在臨床得到運用。本研究分析胸腔鏡肺葉切除術治療早期非小細胞肺癌采用胸腔鏡肺葉切除術治療的臨床效果, 現(xiàn)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擇2017年1月~2018年8月本院接診的88例早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根據(jù)手術方法不同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 每組44例。對照組患者中男23例, 女21例;年齡43~77歲, 平均年齡(51.23±9.88)歲。觀察組患者中男24例, 女20例;年齡41~76歲, 平均年齡(50.18±9.68)歲。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結合入院后展開各方面檢查可知, 患者中均不存在有肝腎功能不全、血液系統(tǒng)疾病。
1. 2 方法 對照組患者采用開胸手術進行治療, 采用靜脈全身麻醉進行術中麻醉, 術中體位選擇側臥位, 進胸位置選擇在第5~6肋間, 逐層對皮下組織進行分離, 使得肺部得到暴露。對肺部病變部位組織各方面進行觀察與評估后, 對其進行切除, 隨后展開對縱隔淋巴結的清理操作。后續(xù)處理方式按照常規(guī)手術方案進行。
觀察組患者采用胸腔鏡肺葉切除術進行治療, 麻醉方式與術中體位均與對照組保持一致。先在患者腋下約第7肋位置做一1 cm左右切口, 將胸腔鏡置入, 隨后在第4肋位置處另做4 cm左右切口, 視為手術的主要操作孔。同時在第8肋位置處再做2 cm左右切口, 作為輔助操作孔。在胸腔鏡下, 對患者肺部各方面情況進行評估, 隨后展開對肺葉切除的操作, 并完成對淋巴結的系統(tǒng)性清理操作。
兩組患者術后均需要按照常規(guī)方式預防性使用抗生素進行治療。
1. 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對比兩組患者術中、術后情況。術中情況包括手術用時、淋巴結清掃個數(shù)、術中出血量;術后情況包括術后引流管留置時間、術后疼痛程度、住院時間、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術后疼痛程度采用VAS進行評估[3, 4], 評分越高, 疼痛程度越高。
1. 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tǒng)計學軟件對研究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 ± 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患者術中情況對比 觀察組患者手術用時為(113.23±1.88)min, 短于對照組的(145.08±1.37)min,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t=90.821, P<0.05);觀察組患者淋巴結清掃個數(shù)為(15.12±2.09)枚, 與對照組的(16.02±2.23)枚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t=1.953, P>0.05);觀察組患者術中出血量為(231.11±2.08)ml, 少于對照組的(324.19±1.83)ml,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t=222.862, P<0.05)。
2. 2 兩組患者術后情況對比 觀察組患者術后引流管留置時間為(8.12±1.03)d, 短于對照組的(12.77±1.82)d,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t=3.707, P<0.05)。觀察組患者術后VAS評分為(5.02±1.28)分, 低于對照組的(7.12±1.23)分,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t=7.847, P<0.05)。觀察組患者住院時間為(12.08±1.88)d, 短于對照組的(18.09±2.08)d,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t=14.219, P<0.05)。觀察組患者發(fā)生1例肺漏氣、1例肺部感染、1例下肢靜脈血栓、1例殘肺不張, 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9.09%;對照組患者發(fā)生4例肺漏氣、3例肺部感染、3例下肢靜脈血栓、2例殘肺不張, 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27.27%;觀察組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4.889, P=0.027<0.05)。
3 討論
肺癌在我國一直保持較高的發(fā)生率, 目前已經(jīng)成為威脅中老年群體健康的主要病癥, 該癥存在極高的死亡率。從臨床實際接診情況可知, 在不良生活方式以及飲食習慣等因素的作用下, 肺癌患者臨床數(shù)量持續(xù)增加。早期非小細胞肺癌因病灶尚未發(fā)生轉移, 不存在對臨近臟器細胞侵襲的情況, 因此有極高的治愈率。就治療方式而言, 手術治療為主要處理對策。
在以往手術方案中, 以開胸手術的實施率居高, 通過將肺部進行暴露, 對病灶部位進行徹底清理, 可充分保障手術治療的整體效果。但因開胸手術切口較大, 一般在20 cm左右, 且在手術過程中需要對胸壁肌肉進行大量離斷, 更需要借助撐開器對肋骨進行處理, 術中對患者造成的創(chuàng)傷較大, 出血量較多, 很容易導致患者術后恢復中出現(xiàn)各種并發(fā)癥, 導致其整體治療效果欠佳 [5-7]。同時, 對于部分年齡較大患者, 因其自身體質較弱, 在術中巨大創(chuàng)傷的作用下, 會導致患者需要較長時間才能恢復, 出現(xiàn)其他病癥的幾率升高。在影像學技術持續(xù)發(fā)展的情況下, 借助胸腔鏡展開肺葉切除治療逐步在臨床得到推行, 可實現(xiàn)對術中創(chuàng)傷的有效控制。借助胸腔鏡探查, 便于手術醫(yī)師對患者肺部各方面情況進行更加清晰的了解, 準確評估病灶部位臨近臟器是否存在有病變情況, 手術對切口需求較小, 有助于患者在術后較短時間內恢復, 更可實現(xiàn)對術后并發(fā)癥的有效控制, 對于老年患者有極高的適用性。早在馬冬捷[8]研究中已經(jīng)指出, 胸腔鏡肺葉切除術與常規(guī)開胸手術在治療成功率上無明顯差異, 而胸腔鏡肺葉切除術可將術中對患者造成的創(chuàng)傷進行控制, 幫助患者在術后極短時間內得到恢復。
本研究結果顯示, 觀察組患者手術用時為(113.23±1.88)min, 短于對照組的(145.08±1.37)min,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t=90.821, P<0.05);觀察組患者淋巴結清掃個數(shù)為(15.12±2.09)枚, 與對照組的(16.02±2.23)枚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t=1.953, P>0.05);觀察組患者術中出血量為(231.11±2.08)ml, 少于對照組的(324.19±1.83)ml,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t=222.862, P<0.05)。觀察組患者術后引流管留置時間為(8.12±1.03)d, 短于對照組的(12.77±1.82)d,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t=3.707, P<0.05)。觀察組患者術后VAS評分為(5.02±1.28)分, 低于對照組的(7.12±1.23)分,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t=7.847, P<0.05)。觀察組患者住院時間為(12.08±1.88)d, 短于對照組的(18.09±2.08)d,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t=14.219, P<0.05)。觀察組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4.889, P=0.027<0.05)。說明采用胸腔鏡肺葉切除術, 可實現(xiàn)對手術時間的有效控制, 避免患者胸腔長時間暴露, 并減少術中出血量, 幫助患者在術后極短時間內得到恢復。
綜上所述, 對早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采用胸腔鏡肺葉切除術進行治療, 可實現(xiàn)對術中創(chuàng)傷的有效控制, 促進患者術后恢復, 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王春國, 金將. 早期老年非小細胞肺癌患者采用電視胸腔鏡肺葉切除術治療臨床價值分析. 浙江創(chuàng)傷外科, 2016, 21(3):563-564.
[2] 趙飛, 鄔藝淵, 張帆, 等. 兩種肺葉切除術式對Ⅰ~Ⅱ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圍術期臨床指標、炎癥程度及并發(fā)癥的影響. 河北醫(yī)藥, 2016, 38(18):2745-2747.
[3] 張曄, 馬冬捷, 陳野野, 等. 電視胸腔鏡與開放肺葉切除術治療非小細胞肺癌的臨床結局比較. 現(xiàn)代生物醫(yī)學進展, 2016, 16(21):4042-4046.
[4] 侯量, 朱佳龍, 顧國軍. 非小細胞肺癌患者行胸腔鏡下手術治療的圍術期狀況及遠期生存狀況研究. 中國內鏡雜志, 2016, 22(8):70-73.
[5] 殷勇, 張小康. 全胸腔鏡肺葉切除術與傳統(tǒng)開胸手術治療早期非小細胞肺癌的療效分析. 實用癌癥雜志, 2016, 31(7):1137-1139.
[6] 林育超, 倪武, 張錫貴, 等. 經(jīng)全胸腔鏡下肺葉切除術治療非小細胞肺癌臨床效果分析. 吉林醫(yī)學, 2014, 35(8):1587-1589.
[7] 王可兵, 史冬森, 吳偉, 等. 全胸腔鏡肺葉切除術在早期非小細胞肺癌治療中的應用. 蚌埠醫(yī)學院學報, 2014, 39(9):1182-1184.
[8] 馬冬捷. 早期老年非小細胞肺癌患者全胸腔鏡肺葉肺段切除術治療的療效. 中國腫瘤臨床與康復, 2017, 4(7):818-820.
[收稿日期:2018-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