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者奶糖
當我在王者峽谷里馳騁飛舞的時候,腦子里靈光一閃,不禁發(fā)問:以前沒有《王者榮耀》的時候,古人都在玩些什么?果然,只要身在王者峽谷,我對所有事物的好奇心都空前高漲,靈感如潮。這不,今天我們就來嘮嘮游戲這件富有“魔力”的事。
不得不說,古人愛運動,那可不是信口胡謅。他們的游戲,大多為戶外活動:有蹴鞠、行令、圍棋、象棋、五子棋、游泳、跳水、拔河、踢毽子、抖空竹、放風箏、蕩秋千、舞獅子、捉迷藏……
還有高爾夫的鼻祖叫“捶丸”,看書里圖片“復原的捶丸球桿”,跟今天的高爾夫球桿幾乎一個模樣。“捶丸”起于唐代,雛形是“步打球”。唐代時,男人打馬球,女人覺得太激烈,就改良了一下,在地上打,就是“步打球”?!安酱蚯颉卑l(fā)展到宋代,分成兩支,其中一支就是“捶丸”。“捶丸”跟雛形的區(qū)別是:改擊球入門為擊球入“窩”(洞),同時變直接對抗為間接對抗。
1.投壺。據(jù)《禮記·投壺》記載,以盛酒的壺口作標的,在一定的距離間投矢,以投入多少計籌決勝負,負者罰酒。常在宴會上玩,以助酒性。
2.雙陸。一作“雙六”,據(jù)說由握槊演化而來。又稱“打馬”,因為雙陸的棋子稱“馬”。博局如棋盤,左右各有六行道,“馬”作椎形,黑白子各十五枚,兩人相博,擲骰子得彩行馬。白馬從右到左,黑馬反之。還是王建那首《宮詞》,看后兩句:“各把沉香雙陸子,局中斗壘阿誰高。”
3.六博。一作陸博。兩人相博,每人六枚棋子,故稱六博。其勝負的關(guān)鍵在于擲采,偶然性很強,雙方按照各自擲出的齒采走棋。李益的《雜曲歌辭·漢宮少年行》寫道:“分曹六博快一擲,迎歡先意笑語喧?!薄胺植堋本褪恰胺謸堋?。玩六博的時候笑語喧嘩,很熱鬧。
4.樗蒲。也作“摴蒲”,又名擲盧、呼盧、五木,是在六博游戲的基礎(chǔ)上予以改進與變異而形成的,類似后來的擲骰子(色子),隨機性很大,主要靠運氣取勝,但樗蒲的游戲規(guī)則比擲骰子要復雜得多。王建的《宮詞》之六十寫道:“避暑昭陽不擲盧,井邊含水噴鴉雛?!?/p>
5.藏鉤。據(jù)《酉陽雜俎》引辛氏《三秦記》記載:“漢武鉤弋夫人手拳,時人效之,目為藏鉤也?!睗h武帝的鉤弋夫人的手總是握著拳,伸不開,見到漢武帝才伸開,里面握的是個鉤子。于是,人們就玩起了藏鉤之戲,多人參與,猜出鉤子藏在誰的手里。
6.握槊。除了藏鉤,握槊也是流行于宮廷的一種博戲。相傳此博戲是北朝魏宣武帝時從西域傳來的“胡”戲?!段簳に囆g(shù)傳》記載:“此(握槊)蓋胡戲,近入中國?!迸c六博、雙陸、長行可能有相似之處,“槊”指棋子或者棋盤,亦是擲骰子行棋以賭輸贏。
7.長行。據(jù)說和握槊、雙陸一脈相承,也有的說就是雙陸。李肇的《國史補》卷下記載:“今之博戲,有長行最盛,其具有局有子,子有黃黑各十五,擲采之骰有二。其法生于握槊,變于雙陸。”有黃子、黑子各十五枚,有兩個骰子。
8.射覆。據(jù)《漢書·東方朔傳》記載,射覆是用巾盂等物覆蓋東西讓人猜。而《紅樓夢》第六十二回提到的以詩文進行射覆與此完全不同,覆者先用詩文、成語、典故等隱喻某一事物,射者猜度,用也隱喻該事物的另一詩文、成語、典故等揭出謎底。得飽讀詩書的人才能玩。
9.簸錢。又稱打錢、擲錢、攤錢。參與者先持錢在手中顛簸,然后擲在臺階或地上,依次攤平,以錢正反面的多寡決定勝負。王建的《宮詞》之九十五寫道:“春來睡困不梳頭,懶逐君王苑北游。暫向玉花階上坐,簸錢贏得兩三籌。”
10.斗雞。《全唐詩》提到“斗雞”一詞有五十余處,其中把“斗雞”與“走狗”或“走馬”連用或?qū)木陀薪?,這項運動賭博性質(zhì)明顯,后代總是和不務正業(yè)聯(lián)系在一起?!渡耠u童謠》寫道:“生兒不用識文字,斗雞走馬勝讀書。”
11.曲水流觴。“曲水流觴”是宴飲聚會時的一種游戲,可以視為一種酒令,輸贏其實無所謂。眾人坐于環(huán)曲的水邊,把盛著酒的酒杯置于流水之上,任其順流漂下,停在誰面前,誰就要將杯中酒一飲而下,并賦詩一首。這游戲也常被作為上巳節(jié)的習俗。
春暖花開,萬物復蘇,游戲雖有一定的博弈性質(zhì),但更偏重玩耍娛樂性,輸贏在其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