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大學音樂學院252000)
人類文化是以“積累的傳統(tǒng)為基礎的”,而“積累的傳統(tǒng)”又是以”所有動物物種都不具備的特性——抽象的思維方式和語言文字——為基礎的”。1簡言之,“文化的本質(zhì)核心是由傳統(tǒng)的(即歷史地產(chǎn)生和選擇的)思想組成的”。2從這個意義上講,中華文化復興必須重視傳統(tǒng)之喚醒與揚棄。反之,正如美國前總統(tǒng)尼克松在他的《1999,不戰(zhàn)而勝》一書中曾寫到的:“當有一天,中國的年輕人已經(jīng)不再相信他們老祖宗的教導和他們的傳統(tǒng)文化,我們美國人就不戰(zhàn)而勝了?!彼?,無論作為個體,或是一個民族,要維護自我或發(fā)展自我,重視、延續(xù)和發(fā)展我們的傳統(tǒng)和文化都是一個關鍵。3而重視文化,就要重視文化“積累的傳統(tǒng)”,及其積累的方式,即“抽象的思維方式和語言文字”,即“書籍”。這就將問題推到了核心之核心——文化的一切,歸根結底不過是書籍和讀書的問題。
高校是社會思想之孵化器,也應是重要的社會風向標和風氣之源。近年來,不少有識之士對中國高校的讀書風氣關注有加。有人認為,“當下的中國,缺少那種讓人獨處而不寂寞、與另一個自己——自己的靈魂——對話(即:讀書)的空間。”4有人統(tǒng)計,中國人年均讀書0.7本,與韓國的人均7本,日本40本,俄羅斯55本相比,中國人閱讀量少得可憐。5
據(jù)《環(huán)球時報》,2014年,河北大學青年發(fā)展研究中心曾對大學生閱讀量(包括紙質(zhì)閱讀和電子閱讀)、閱讀內(nèi)容、閱讀心理以及影響閱讀的原因等方面調(diào)查研究。結果顯示,總體上看,“大學校園內(nèi)整體閱讀氣氛較為淡薄”。6而且“國民的閱讀水平已經(jīng)降低到不能再低了?!?最大的問題是經(jīng)典的淡出。而“傳統(tǒng)經(jīng)典從人們的生活中淡出”之后,社會,包括學校,在一定程度上就處于一種無所指引的狀態(tài),因而引發(fā)了一系列的問題,8大學精神危機和大學文化近年來出現(xiàn)的問題與此直接相關。有人直言,大學“閱讀危機”的背后是人文危機、精神危機。”9我們則認為,這話更應該倒過來說:人文危機、精神危機的背后是“閱讀危機”。人文精神與讀書風氣,是一而二、二而一的關系。教化與風氣,有賴于詩書?!熬尤缬癯伤?,其必由學乎?”10
另一方面,就讀書本身而論,現(xiàn)在國人的閱讀功利性太強,總是為了某個具體目的而讀書,譬如分數(shù)、職稱、升級、考試等等。而所謂超功利的閱讀,“如無目的的閱讀,讀一些無用的書,讀一些符合自己興趣的書,為了陶冶性情而閱讀,為了強化修養(yǎng)而閱讀,則是越來越少了。我們從小學教育就開始功利化了,把讀書和上學分開了。我們整個的評價體系是一個功利的評價體系,所以最根本的問題是從教育著手改革?!?1我們認為,若將問題之思再推進一步,則可以說,改革教育之關鍵在于,不要“把讀書和上學分開”?;蛟唬瑹o論如何改革,關鍵還在于,能否重建我國悠久的讀書傳統(tǒng)。恢復這一傳統(tǒng),是學生素質(zhì)、大學精神、大學文化、以及社會風氣培養(yǎng),乃至在中華文化復興大業(yè)中,大學能否擔當應有的使命的關鍵所在。
費孝通認為:“一門學科,必須代代相傳才能存在,才能有生命力。……一代一代積累下來的經(jīng)驗和智慧傳下去,每一代推陳出新,“下一輩人去看上一輩人時,如果把他們一切都否定了,受害的是誰呢?不是上輩人,而是我們自己。這個對待前輩的不正之風我看還沒有完全扭轉過來。我們要多看看,看看他們過去的成就,看看他們是怎樣得到這些成就的??隙ㄇ叭说某煽?,不是不要批判他們的缺點。沒有一個人的思想是全面和一貫正確的,何況時代在前進,即使在過去是正確的東西,也不一定能在現(xiàn)在和將來保持其正確性。我們只有立足在今天的現(xiàn)實去評估前人的知識和思想,這才是老老實實的態(tài)度,是我們對待上一輩老師的態(tài)度?!乙獑栆幌?,我們今天這里有多少學社會學的人還有我們前輩老師的抱負?……對于這一點,我覺得值得我們深刻地想一想。”12
費孝通高度評價商務印書館對我國文化發(fā)展的貢獻和意義。他寫到:“商務印書館既是一個印書館,也是一個育才館。它不僅以印書為廣大人民提供精神食糧,而且為了印書也培養(yǎng)了一大批作家和學者。功在歷史?!?3商務印書館的最大特點和貢獻。是對中外經(jīng)典的保存和傳播。保存、傳播了經(jīng)典,也就延續(xù)、發(fā)展了傳統(tǒng)。但是,書是供人讀的,必須有一代一代讀書的種子繼往開來,薪火相傳,才能統(tǒng)有所傳,因傳成統(tǒng)。傳統(tǒng)不只是學術存在和發(fā)展的方式,也是教育的本質(zhì)性存在方式。而這一切又都可化約為讀書問題。
二十世紀的學術,總體上是走向支離滅裂的。這是深究了世界文明興亡史的湯因比的主張。其實,當代所遭遇的問題不限于學術,整個意識形態(tài)體系及其話語都存在愈益碎片化的趨勢。而問題的根源似乎都與傳統(tǒng)的丟失和斷裂有關。恰恰因為丟掉了傳統(tǒng),這個時代才喧囂盲從,追求時髦,精神混亂,心靈空虛。整個世界范圍內(nèi),現(xiàn)代化進程日益加速,科學技術給社會帶來大量財富,但代價和消極影響也越來越明顯:人與自然關系愈加緊張,自然的詩意之光日趨黯淡。同時,伴隨生活速度的加快,人的精神陷入一種不可承受的失重的狀態(tài):對于大眾來說,歷史、傳統(tǒng)以及作為日常生活框架的風俗正在遁入虛無,冰消霧散于風馳電掣的來路,人的肉體則在現(xiàn)代性的舒適之中變得日漸沉重。這是現(xiàn)代社會與文化中日益漫延的一種技術文明的病態(tài)。14
畢達哥拉斯的學生阿那克瑞翁曾說“人之所以走向毀滅,是因為他們無力把起點與終點聯(lián)系起來。”15而在起點與終點之間,正是歷史、傳統(tǒng)固著于其中、并在其中得以構建的空間?!皻v史從哪里開始,思想進程也應當從哪里開始?!?6拋棄傳統(tǒng)、忘記歷史的時刻,也必然是墮入虛無、混亂、無所適從的時刻。奧地利哲學家康拉德·洛倫茨非常睿智地指出,拋棄傳統(tǒng),是文明人類的八大罪孽之一。這種罪孽與災難不限于具體哪個國家,哪個地區(qū),而是世界范圍的,是整個人類文明的時代之病,需要整個人類給予深刻的反思。而人類文明的持續(xù),技術時代之病的療治,都有賴于重新喚醒對于傳統(tǒng)的記憶和重視,并著手其合理的接續(xù)。
如果確如康拉德·洛倫茨所說,拋棄傳統(tǒng)是文明人類的一種罪孽。17那么,繼往圣,開來學,恢復中華民族的讀書傳統(tǒng),既是現(xiàn)代國人的自我救贖,也是實現(xiàn)文化復興、民族復興之夢想的一種路徑。而一切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接續(xù)和發(fā)揚,又都離不開、或者可以化約為讀書問題。“一個不讀書的民族,是沒有希望的民族?!?8
注釋:
1.[奧地利]康拉德·洛倫茨著.文明人類的八大罪孽[M].趙筱春譯.安徽文藝出版社,2000:148.
2.[英]馬克斯·H·布瓦索.信息空間 [M].王寅通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0:421.
3.鐘二毛.“提筆忘字”沒那么可怕 畢竟?jié)h字還在[N].南方都市報.2015.1.15.
4.孟莎美.不閱讀的中國人[J].中華文摘,2013.8(258):1.
5.http://www.takungpao.com/news/content/2012-10/09/content_1201780.htm
6.王敬照.高校圖書館借閱量逐年下降 大學生閱讀危機如何化解[N].環(huán)球時報,2015.1.30
7.李昕.老一代知識分子的修養(yǎng)來自人文書閱讀http://learning.sohu.com/20150421/n411642489.shtml2015.4.22.
8.羅志田.經(jīng)典淡出之后:過渡時代的讀書人與學術思想.見http://www.iqh.net.cn/info.asp?column_id=4632.
9.王敬照.高校圖書館借閱量逐年下降 大學生閱讀危機如何化解[N].環(huán)球時報,2015.1.30
10.李學勤主編.十三經(jīng)注疏·禮記正義(上中下)[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1050.
11.李昕.老一代知識分子的修養(yǎng)來自人文書閱讀http://learning.sohu.com/20150421/n411642489.shtml2015.4.22.
12.費孝通.逝者如斯.[M]蘇州;蘇州大學出版社,2005:65.
13.費孝通.逝者如斯.[M]蘇州;蘇州大學出版社,2005:23.
14.方世忠.現(xiàn)代文明與人的新困境[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哲社版),1996年第4期.15-20頁.
15.赫利施.人類缺少什么.[C].[德]伯姆編.思想的盛宴.王彤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1:167.
16.任仲平.凝聚當代中國的價值公約數(shù)[N].人民日報,2015.4.20.
17.[奧地利]康拉德·洛倫茨著.趙筱春譯.文明人類的八大罪孽[M].安徽文藝出版社,2000:133-165.
18.http://news.xinhuanet.com/comments/2009-04/07/content_11141399.htm201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