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收有金百年之元氣,著衣冠一代之典刑”
——談元好問對遼宋文化圈之并重集成(上)

2019-07-12 06:40山西狄寶心趙彩霞
名作欣賞 2019年7期
關(guān)鍵詞:文化圈元好問理念

山西|狄寶心 趙彩霞

關(guān)于金代代表作家元好問思想學(xué)養(yǎng)之淵源,學(xué)界多聚焦于前代的繼承,其實當(dāng)代的社會現(xiàn)狀、時代心理、主流價值觀念等影響更直接重要,郝經(jīng)“收有金百年之元氣,著衣冠一代之典刑”,即從這一現(xiàn)實因素著眼,指出其師充分吸收有金一代優(yōu)秀文化,遂成為那一時代的代表人物。這一重要的因果關(guān)系內(nèi)蘊極豐,給我們留下廣闊的推考空間。其中特需關(guān)注的是:遼金時期不同于北魏之全盤漢化,突破“夷而進于中國則中國之”的政治認同,放棄以漢族為本位自視優(yōu)越貴夏賤夷的民族歧視,超越農(nóng)牧文化勢同水火零和博弈之“夷夏大防”,高揚有向心力凝聚力的政治認同、民族認同、國家認同與夏夷文化并行不悖優(yōu)勢互補之共榮同華,這種一體多元理念至元清不斷發(fā)揚光大,成為近現(xiàn)代中華民族之國家民族主義的重要源頭,其人民君國之定位、人生價值之理念、道統(tǒng)內(nèi)涵之抉擇、夷夏互補之華化、文學(xué)風(fēng)尚之走向等也相應(yīng)發(fā)生裂變。從此千年不遇的大變局中,理索元好問順應(yīng)歷史大勢之言行取舍,揭示其為金代文化文學(xué)代表人物之成因,應(yīng)有重要價值。惜學(xué)界對此尚無專文論及,現(xiàn)就其對遼宋文化圈的并重集成從以下五方面鉤稽闡述。

不辨夏夷中華一體的中國理念

金初遼宋故地之漢士對女真政權(quán)的態(tài)度截然不同:燕云漢士在金宋合力滅遼后,大多舍宋仕金;入金宋人則排拒疏離,殉節(jié)守節(jié),即使仕金,也含恥忍辱,有無奈悲涼之嘆。這與雙方的中國理念相去甚遠有關(guān)。

古來的中國理念充滿張力,要素甚多。春秋時以中原國家為中國,突出地域因素;又因周邊蠻荒部族發(fā)展滯后,中原諸夏文明層次較高,遂分夏夷,突出了文化、種族因素;還強調(diào)中原處天地之中央,占據(jù)者得天地之正氣,居中正大國四夷來服地位,這又突出了政權(quán)地位因素。后來之中國理念中的地域、種族、文化、政權(quán)諸要素,隨著時勢的需求進退消長。北魏入主中原,倡導(dǎo)全盤漢化,秉承儒家“夷而進于中國則中國之”理念,以中國自居,稱偏安江左的政權(quán)為島夷,排斥于中國之外,彰顯了地域、文化要素而淡化了種族屬性。史家將北魏東魏西魏等合為《北史》,與南朝之宋齊梁陳并視為中國王朝。遼國占據(jù)了中原北邊幽云等州,北部疆域遠達蒙古高原之外,兼用適應(yīng)游牧農(nóng)耕的南北院兩種行政治理方式,也以北朝自居。遼道宗針對“夷狄之有君”所言“上世獯鬻獫狁蕩無禮法,故謂之夷。吾修文物彬彬,不異中華,何嫌之有”,展示出以典章人文為衡量標(biāo)準(zhǔn)不辨夏夷的中國理念。當(dāng)時漢官也認同遼為中國,并以正統(tǒng)待之。生女真本附屬于遼,代遼后自稱北朝,對歸降漢官保留遼時官職,故燕云漢士易于認同女真政權(quán)。特別是金太宗即位之初,進一步落實以漢治漢政策,開科取士,深得士心。渾源劉撝夢中作詩“喜逢漢代龍興日,高謝商山豹隱秋”,視金主為替天行道的真龍?zhí)熳?,以劉邦滅秦喻金代遼,不辨夏夷,以道統(tǒng)定正統(tǒng),視女真政權(quán)為中國王朝,并表達出欣逢盛世積極參政的激情。而入金宋士對開科取士甚為冷漠,尚需地方官強行解送。這些人尚未仕宋,不存在改仕再醮之恥,對異族政權(quán)的不認同是其主因。至于已仕宋者,在夏夷之辨上又加不事二主,故多以守節(jié)殉節(jié)自勵。使金被扣的宇文虛中“節(jié)旄都落盡”(《過居庸關(guān)》),朱弁“終期漢節(jié)回”(《客懷》),滕茂實“牧羊困蘇武”(《臨終詩》),皆用蘇武出使典,視金如匈奴,以夷夏大防忠貞不貳自期。已改仕金朝者,即使認可金為北朝,屬合法的中國王朝,淡化了“夷夏大防”理念,但仍充滿異國他鄉(xiāng)無可奈何之悲,如吳激《滿庭芳》“應(yīng)憐我,家山萬里,老作北朝臣”,劉著《月夜泛舟》“南朝詞客北朝臣”。這些都基于深厚的時代文化背景。兩宋面臨遼、金、西夏等進犯的強大壓力,夷夏大防的中國理念凸顯,出現(xiàn)了石介《中國論》等專題論述,代表了宋人的中國理念。

在金廷迅速向中原文明轉(zhuǎn)變的進程中,宋文化圈士官的中國理念也漸與遼文化圈對接。金熙宗浸染華風(fēng),視女真舊貴為“無知夷狄”,鄙棄本族文化,由夷向夏蛻變。海陵王對以南北地域區(qū)分夏夷貴此賤彼十分反感,認為以苻堅治理中原之功應(yīng)入帝紀(jì),史家卻置之于《晉書·載記》于理不合,持以功績實力定正統(tǒng)的中國理念。他不滿足于偏居一隅,遷都燕京,改訂官制,大幅削減女真宰執(zhí),任用他族人士,具有中華一體的胸懷氣度。其“萬里車書盡會同,江南豈有別疆封”,又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之大一統(tǒng)自許,力主中國理念之唯一性及排他性。金世宗罷戰(zhàn)簽約,承認南宋政權(quán)存在的合法性,但重視宗主藩屬之禮節(jié),突出了中原上國四方來朝的正統(tǒng)性;對內(nèi)以儒治國,重視民生,致力太平盛世,被譽為“小舜堯”。至此宋文化圈士官之國家認同由被迫轉(zhuǎn)換到自覺自愿。趙秉文“《春秋》,諸侯用夷禮則夷之,夷而進于中國則中國之。西蜀,僻陋之國,先主、武侯有公天下之心,宜稱曰漢。漢者,公天下之言也,其余則否”,以公天下為標(biāo)尺來確定政權(quán)承傳之合法正統(tǒng),淡化了以家族及民族、地域等屬于家天下性質(zhì)的諸要素?;怂暯馂闈h,泰和南征時,稱不講信義率先毀約挑起戰(zhàn)端的南宋為“島夷”;蒙古大軍南下時,又以匈奴視之。蕭貢、元好問所倡導(dǎo)大定以來的“國朝文派”,更從文學(xué)角度折射出文人在感情深處對金朝的認同。元好問“游騎北來塵滿城,月明空照漢家營”,“禹貢土田推陸海,漢家封徼盡天山”(卷8《岐陽三首》),皆以漢指金。

在蒙金更迭之際,金初遼文化圈漢士的中國理念再度上演,且有所升華。元好問上書以“禮樂中原乃吾榮”為理想抱負的蒙古中書令耶律楚材,期望儲蓄治具,以儒治國,再現(xiàn)漢唐盛世,賦予蒙古建設(shè)中夏王朝的合法身份。他對忽必烈在潛邸延見儒士,欲大有為于天下十分關(guān)注,因其“忠國撫民,一出圣學(xué)”而稱“吾賢王”(卷32《令旨重修真定廟學(xué)記》);在忽必烈主政漠南后,又親自謁見,奉之為儒教大宗師。故《劉時舉節(jié)制云南》(卷4)“云南山高去天尺,漢家弦聲雷破壁。九州之外更九州,海色澄清映南極”,把蒙古稱為“漢家”,把忽必烈平定大理視為中華統(tǒng)一的正義之戰(zhàn)。這一理念亦為時賢共持,段克己《正月十六日夜雪》“方今廊廟已備具,左有夔龍右有皋。愛民親賢急先務(wù),朱輪皂蓋馳英豪。遺黎幸脫瘡痍厄,謳吟圣世心堅牢”,將忽必烈招納的儒臣譽為舜帝時的夔、皋,視其朝政為愛民親賢的堯舜圣世。李俊民《贈張仲一》“丹鳳銜書下九霄,山城和氣動民謠?!f里江山歸一統(tǒng),百年人事見清朝”,熱情歌頌忽必烈招賢納士萬里一統(tǒng)的王朝。郝經(jīng)《時務(wù)》:“禮樂滅于秦,而中國亡于晉?!薄疤鞜o必與,惟善是予;民無必從,惟德之從。中國而既亡矣,豈必中國之人而后善治哉?圣人有云‘夷而進于中國則中國之’,茍有善者,與之可也,從之可也,何有于中國于夷?故苻堅三十年而天下稱治,元魏數(shù)世而四海幾平?!允侵熘c不在于地而在于人,不在于人而在于道。”大聲疾呼“今日能用士,而能行中國之道,則中國之主也”。這些中原大儒的互動共鳴,成為引領(lǐng)時代思潮的嘹亮號角,對忽必烈采用以漢治漢方略,與漢人聯(lián)手粉碎阿里不哥等恪守蒙古舊制的勢力,建立元朝統(tǒng)一南宋,形成漢、蒙、回、藏格局的大元王朝具有促進效應(yīng)。元好問所編《中州集》收入女真、契丹、渤海及南宋人詩詞,家鉉翁《題中州詩集后》“壤地有南北,而人物無南北,道統(tǒng)文脈無南北,雖在萬里外,皆中州也”,認為元氏命名的“中州”不是地域方位概念,而是以“道統(tǒng)”“文脈”為依據(jù),具有不分南北夏夷的大中國情懷。關(guān)于“道統(tǒng)”“無南北”,是對前賢不辨夏夷以道統(tǒng)定正統(tǒng)理念的延續(xù),關(guān)于“文脈無南北”,更賦予中國理念以新要素。元好問曾從文化文學(xué)的角度提到“唐宋文派,乃得正傳”(卷17《閑閑公墓銘》),以“經(jīng)為通儒,文為名家”文道并重之韓、歐一系為正脈,它與從政治認同的角度提到的“國朝文派”(《中州集·蔡珪傳》)及從地域角度提到“中州文派”(《中州集·孫九鼎傳》)三位一體,對金代“文脈”的屬性予以界定;在臨終時他還提出“正賴天民有先覺,豈容文統(tǒng)落私權(quán)”(卷10《病中感寓贈徐威卿兼簡曹益甫高圣舉》),將趙秉文以公天下之心為準(zhǔn)定正統(tǒng),延展到文統(tǒng)正脈不屬地域種族的私有權(quán)利,凡能認同共享者皆有權(quán)承續(xù)。由此可見在金人不辨夏夷側(cè)重政治體系認同的中國理念上,元氏又加入文化審美心理認同諸要素,從而將以道統(tǒng)與文統(tǒng)并重、表里體用互動互補的文化心理作為標(biāo)尺衡量,不辨夏夷,不分南北,認為接受了中華文化即為中國人,這是對以往中國理念的進一步升華。

民生至上民命至重的終極關(guān)懷

商周時特重天意,并與民心民情溝通。《尚書·泰誓》云:“民之所欲,天必從之。”“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孟子宣揚民本仁政,并與君國比較,提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主張。漢代獨尊儒術(shù),產(chǎn)生出站在君主立場上立說的君父綱常理念,兩宋理學(xué)家繼而把它上升到天理層次,從而衍生出君國至上的忠節(jié)觀,要求臣子以順為正絕對遵從舍生取義。故兩宋士官以死殉國者較多,雖說也有為民而降者,但其忠于君國與民命至重的理念沖突之劇烈與遼文化圈士人截然有別。金世宗曾指出:“燕人自古忠直者鮮,遼兵至則從遼,宋人至則從宋,本朝至則從本朝,其俗詭隨,有自來矣。雖屢經(jīng)遷變而未嘗殘破者,凡以此也。”燕人地處中原北邊,當(dāng)北方民族輪番南下且所屬國家無力保護甚而視為不疼之肉割讓他人時,官民便隨勢所驅(qū),在君國與地方個人利益的權(quán)衡上往往以后者為重,缺乏忠貞不貳以死抗?fàn)幍木?。建炎元年傅雱使金時所錄館伴燕人李侗之語,即代表了燕云漢士以救世濟民為重的價值取向:“賢人君子佐世,因時識消長之理,遇事達擒縱之權(quán)。于此能變守改節(jié),即于盛衰強弱之中,常使生靈不墜涂炭,免得此一段殺戮。這個因果最為大事,其他不足道也?!边@一民生至上的地域文化理念與使金宋人或殉節(jié)或守節(jié)的君國至上觀念大相徑庭,至金代中后期向宋文化圈蔓延,在儒士中成為主流。

遼文化圈王庭筠《涿州重修漢昭烈帝廟碑》云:“先主,仁人也!當(dāng)陽之役,不以身而以民;永安之命,不以家而以賢?!边@一將民生置于君國之上的理念在宋文化圈反響甚大。郝天挺《貽范元直書》:“昔昭烈當(dāng)陽之役,既窘甚,猶徐其行,以俟荊、襄遺民,曰:‘成大事者,必資于眾。人歸而棄之,不祥。’君子謂漢統(tǒng)四百年,此一言可以續(xù)之?!壁w秉文《蜀漢正名論》:“先主、武侯有公天下之心,宜稱曰‘漢’?!疂h’者,公天下之言也,自余則否?!^先主所以付托孔明之意,三代而下,公天下之心者,至此復(fù)見,伊、湯之德,不是過焉?!痹脝枴缎乱跋戎鲝R》(卷8):“一軍南北幾扶傷,長坂安行氣已王?!彼麄兘鑴鋹勖裼H賢事表達了民生至上的理念。元氏“十八,先府君教之民政。從仕十年,出死以為民”(卷37《南冠錄引》),更直接表達了只為生民的價值取向。

這些代表人物在哲學(xué)、史學(xué)的主流話語中屢屢發(fā)出黃鐘巨呂般的聲音。趙秉文《論·總論》言:“盡天下之道,曰仁而已矣?!F乎中天地而應(yīng)帝王者,謂其為生靈之主也。茍爭地以戰(zhàn),殺人盈野;爭城以戰(zhàn),殺人盈城。不顧逆順,是生人之仇也?!闭J為最能體現(xiàn)天意的是仁,作為上天之子的帝王理應(yīng)代天行仁,故繼承孟子民貴君輕理念,反對為國爭城奪地濫殺無辜的不仁之戰(zhàn),在國與民的權(quán)重上向后者傾斜。楊奐“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湯之七十里,文王之百里,以王道為正也。王道所在,正統(tǒng)之所在也”,視民本仁政之王道為認定國家政權(quán)合法性的準(zhǔn)則。王若虛進而高揚“殺一不辜而得天下,仁者不為”理念,以唐代忠臣張巡守睢陽為典型案例,將為國與為民對舉比較,認為其食人三萬是殘暴不仁的害道之舉,且反駁了為保社稷可以無所不用其極之說,認為“天下只有一個是”,抨擊張巡義理不明。尤需關(guān)注的是,王氏顛覆了幾千年來主流話語中的褒貶準(zhǔn)則,冒天下之大不韙為投降反案,對蕭銑放棄君國、為民而降之舉予以贊頌,肯定這種理念可以為萬世效法。這一將民生至上推向前所未有之高度甚至可以為民而降的理念,在金蒙鼎革生靈涂炭瀕臨滅絕之際,被元好問、劉祁等仁人志士不約而同付諸實踐。

天興元年(1232)三月,蒙古兵圍攻汴京不克,轉(zhuǎn)攻其他州縣。時汴京聚民達數(shù)百萬,至年底金哀宗外逃,城中糧盡,“米升值銀二兩,貧民往往食人,殍死者相望,官日載數(shù)車出城,一夕皆剮食其肉凈盡”。除內(nèi)無糧草,外無援兵,坐以待斃外,還有蒙古“軍法:凡城邑以兵得者,悉阬之”之恐懼。在此之前,蒙古已橫掃亞歐,滅國四十,許多民族蕩然無存。且當(dāng)時確有人建議蒙古太宗殺盡漢人,變漢地為牧場。至于屠城之禍,屠保州(今河北保定),“尸積數(shù)十萬,磔首于城,殆與城等”(郝經(jīng):《須城縣令孟君墓銘》);屠忻州,“傾城十萬口,屠滅無移時。敵兵出境已逾月,風(fēng)吹未干城下血”(趙元:《修城去》)。若汴京被屠,其禍之慘烈更不堪設(shè)想。在民族危急存亡之際,元好問為民請命,向汴京留守二執(zhí)政進言以降求存之策:

天興二年正月丙寅,省令史許安國詣講議所,言:“古者有大疑,謀及卿士,謀及庶人。今事勢如此,可集百官及僧道士庶,問保社稷、活生靈之計?!弊笏径际略脝栆园矅园着?,奴申曰:“此論甚佳,可與副樞議之。”副樞亦以安國之言為然。好問曰:“自車駕出京,今二十日許,又遣使迎兩宮。民間洶洶,皆謂國家欲棄京城,相公何以處之?”阿不曰:“吾二人惟有一死耳?!焙脝栐唬骸八啦浑y,誠能安社稷、救生靈,死而可也。如其不然,徒欲一身飽五十紅衲軍,亦謂之死耶?”阿不款語曰:“今日惟吾二人,何言不可。”好問乃曰:“聞中外人言,欲立二王監(jiān)國,以全兩宮與皇族耳?!卑⒉辉唬骸拔抑樱抑??!?/p>

由此可見,元好問在國與民、忠與仁的抉擇中以后者為重。當(dāng)時劉祁也將“中外人”所言“推立皇兄荊王,以城降,庶可救一城生靈”事,向同屬遼文化圈的左司郎中楊居仁稟告。楊言“是事固善,然孰敢倡者?執(zhí)政亦知之而不敢言,且不敢為也”。劉又與麻革相約,為此冒死上書??梢娨越登蟠媸菚r人的共同愿望,但背君叛國之罪使多數(shù)人望而生畏,唯有元好問、劉祁等敢冒天下之大不韙挺身而出為民請命。對他人為民請命之功,元好問在《濮州刺史畢侯神道碑銘》(卷30)、《故帥閻侯墓表》(卷29)、《東平行臺嚴(yán)公神道碑》(卷26)等文中多次予以表彰。劉祁為史天澤之父撰《故北京路行六部尚書史公神道碑》,對其降蒙全活鄉(xiāng)人之舉亦熱情贊頌。這些文壇巨擘的民本理念具有領(lǐng)袖群倫、合力共振的表率效應(yīng),再加萬眾矚目的宗教領(lǐng)袖也致力于拯世救民,遂構(gòu)成金元之際士人以救世為重的人生價值取向。由此可見,在金代遼宋兩大文化圈的合流中,民生至上民命至重理念由北到南,成為士人的主流共識。其中最突出的是文壇領(lǐng)袖元好問,“秋風(fēng)不要吹華發(fā),滄海橫流要此身”(卷8《壬辰十二月車駕東狩后即事五首》),“空令姓字喧時輩,不救饑寒趨路傍”(卷9《再到新衛(wèi)》),表示出他的終極關(guān)懷。所以,他上書耶律楚材、覲見忽必烈、周旋于漢人世侯,旨在保存儒士,為實施儒家仁政儲蓄治具;其撰寫金史,亦重在提供金朝以儒治國的經(jīng)驗給蒙古執(zhí)政者借鑒,最終的目的仍是民本仁政。這一系列舉措,順應(yīng)了時代需求,引領(lǐng)了時代潮流,為保護瀕臨中絕的中原人民與傳統(tǒng)文化做出了巨大貢獻。

①郝經(jīng):《祭遺山先生文》,《郝文忠公陵川文集》山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13頁。

②金滅遼北宋,原遼地人(包括女真、契丹、渤海、漢等族)的民族國家理念、民眾君國定位、人生價值取向、文學(xué)品評標(biāo)準(zhǔn),與中原宋地差異甚大。在女真政權(quán)下,這兩大文化圈合流互補,也有排斥論爭。鉤稽元好問超越漢族本位,兼容遼宋文化圈與時俱進的理念風(fēng)尚,應(yīng)屬考察其之所以成為一代文化代表人物成因的較好視角。

③洪皓:《松漠記聞》,《叢書集成初編》,商務(wù)印書館1939年版,第6頁。

④劉祁:《歸潛志》卷10,中華書局1983年版,第120頁。

⑤趙子砥《燕云錄》:“劉彥宗移文河北已得州縣鎮(zhèn),搜索舉人于二月一日已前起發(fā)赴燕山就試?!毙靿糨罚骸度泵藭帯肪?8,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726頁。

⑥唐圭璋:《全金元詞》,中華書局1979年版,第5頁。

⑦元好問:《中州集》卷2,張靜:《中州集校注》,中華書局2018年版,第339頁。

⑧石介《徂徠集》卷10《中國論》:“居天地之中者曰中國,居天地之偏者曰四夷。四夷,外也;中國,內(nèi)也?!鲇^于天,則二十八舍在焉;俯察于地,則九州分野在焉;中觀于人,則君臣父子夫婦兄弟賓客朋友之位在焉。非二十八舍、九州分野之內(nèi),非君臣父子夫婦兄弟賓客朋友之位,皆外裔也。二十八舍之外干乎二十八舍之內(nèi),是亂天常也;九州分野之外入乎九州分野之內(nèi),是易地理也;非君臣父子夫婦兄弟賓客朋友之位,是悖人道也。茍?zhí)斐y于上,地理易于下,人道悖于中國,不為中國矣?!保ā段臏Y閣四庫全書》,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1090冊249—250頁)從中國的地域范圍、人民構(gòu)成、文化內(nèi)涵、主權(quán)行施等方面闡述了其漢族之中國觀。

⑨張匯:《金虜節(jié)要》,徐夢莘:《三朝北盟會編》卷166引,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1197頁。

⑩張棣:《正隆事跡記》,《三朝北盟會編》卷242引,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1740頁。

?完顏亮:《南征至維揚望江左》,閻鳳梧、康金聲:《全遼金詩》,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399頁。

?《金史》卷8《世宗紀(jì)贊》,中華書局1975年版,第203—204頁。

?趙秉文:《滏水集》卷14《蜀漢正名論》,《九金人集》,臺灣成文出版社1967年影印,第241頁。

?元好問:《中州集·蔡珪傳》,張靜:《中州集校注》,中華書局2018年版,第171頁。

?姚奠中、李正民:《元好問全集》卷11,山西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286頁。下引本集夾注卷數(shù)篇名。

?段克己、段成己:《二妙集》卷2,《九金人集》,臺灣成文出版社1967年影印,第1205頁。

?陳衍:《金詩紀(jì)事》卷7之13頁,上海商務(wù)印書館1936年版。

?郝經(jīng):《郝文忠公陵川文集》卷19《論》,山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92—293頁。

?郝經(jīng):《與宋國兩淮制置使書》,《郝文忠公陵川文集》,山西人民出版社2006版,第515頁。

?蘇天爵:《國朝文類》卷38之11頁,《四部叢刊初編》,上海書店1989年版,據(jù)商務(wù)印書館1926年版重印,第330冊。

?《十三經(jīng)注疏》,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181頁。

?《孟子·盡心章》,《十三經(jīng)注疏》,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2774頁。

?《三朝北盟會編》第836—837頁載:“金人犯鄧州……遣人入城勸降曰:‘銀術(shù)大王兵十萬,取今日巳時攻城,城破雞犬不留,若能速便投拜,則可以免禍。’有趙士習(xí)者,福建人,欲投拜。簽判李操者,西京人,不欲投拜,曰:‘當(dāng)盡死節(jié)?!w士習(xí)曰:‘豈不知盡節(jié)死而為忠?雖死無益于事,奈一城生靈何?’操語塞,遂諾。與趙士習(xí)出城見銀術(shù),折箭為誓,不洗城?!钡?87頁載:“金人犯維揚,分遣兵往泰州。知泰州曾班聚官吏軍民而議,曰:‘今揚州已殘破,金人以兵臨城,須臾到矣。班忝為守臣,不當(dāng)棄城而去。況班是待制,列在禁從,與庶官不同,今欲與闔城官吏軍民共以死守之,如何?’軍民皆啼哭以告曰:‘愿待制以生靈為念,屈節(jié)投拜,保全一城生靈。’班知人心不可違,遂迎金人投拜?!钡?70頁載:“金人圍相州,久,糧食皆盡,猶堅守未下。趙縣丞者,不字,宗室也,權(quán)知州事,人呼為‘安撫’。趙安撫者與軍民議,曰:‘食已盡,人相食啗,外無救援,安可久呼?某乃國家宗室,豈有順番?諸人當(dāng)自為計?!娊圆粦?yīng)。趙安撫曰:‘約降如何?’眾雖凄慘,然有唯唯者。趙安撫知其意,乃登城樓,遙謂金人,請開門投拜,乞不殺,金人許之。趙安撫乃具降書開城,而自推其家屬入一井中,然后身擲入井。先命提轄以土蓋覆,提轄遂實之以土,人皆哀之。”

?《金史》卷8《世宗下》,中華書局1975年版,第184頁。

?傅雱:《建炎通問錄》,《三朝北盟會編》卷110,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805頁。

?張金吾:《金文最》卷36,臺灣成文出版社1967年影印版,第382頁。按孟子“仁者愛人” (《離婁下》)和“為天下得人者謂之仁”(《滕文公上》)之說,愛民親賢皆屬于仁。

?郝經(jīng):《郝文忠公陵川文集》卷36,山西人民出版社2006版,第500頁。

?趙秉文:《滏水集》卷14《蜀漢正名論》,《九金人集》,臺灣成文出版社1967年影印,第241—242頁。

? 趙秉文 :《滏水集》卷 14《論·總論》,《九金人集》,臺灣成文出版社1967年影印,第236—237頁。

?楊奐:《正統(tǒng)八例總序》,李修生:《全元文》,江蘇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1冊第128頁。

?王若虛:《滹南王先生文集》卷29《臣事實辨》,《九金人集》,臺灣成文出版社1967年影印,第445頁。

?王若虛:《滹南王先生文集》卷22《〈新唐書〉辨》,《九金人集》,臺灣成文出版社1967年影印,第414頁。

??劉祁:《歸潛志》卷11《錄大梁事》,中華書局1983年版,第126頁,第127頁。

?姚燧:《序江漢先生事實》,查洪德點校:《姚燧集》卷4,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2011年版,第63頁。

?蘇天爵:《元朝名臣事略》卷5《中書耶律文正王楚材》,《叢書集成初編》,中華書局1985年版,第3357冊,第59—60頁。

?《金史》:卷115《完顏奴申傳》,中華書局1975年版,第2525頁。

?閻鳳梧主編:《全遼金文》,山西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3684頁。

?丘處機赴西域勸成吉思汗不嗜殺,元好問贊曰:“丘往赴龍庭之召,億兆之命懸于好生惡死之一言。誠有之,則雖馮瀛王之對遼主不是過?!薄对脝柸肪?5《清真觀記》,山西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744頁。元釋念?!斗鹱鏆v代通載》卷21:“丙申,有司欲印識人臂,(海云)師力白于呼圖克大官人曰:‘人非馬也,既皆歸服國朝,天下之大,四海之廣,縱復(fù)逃散,亦何所歸?豈可同畜獸而印識哉?’由是印臂之法遂止。”《文淵閣四庫全書》,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影印版,第1054冊,第706頁。

猜你喜歡
文化圈元好問理念
方傳蕓舞蹈創(chuàng)新理念拾微
如果覺得人生太難,就去讀讀元好問
如果覺得人生太難,就去讀讀元好問
圈里事兒
移巢別處覓雕梁
人民論壇(2016年27期)2016-10-14
銅鼓文化圈的演變過程
點絳唇
雕塑(1997年2期)1997-06-30
吉水县| 双江| 五寨县| 新沂市| 新竹县| 宣威市| 巴彦淖尔市| 永昌县| 自贡市| 积石山| 鹤山市| 拉孜县| 邢台市| 余江县| 马龙县| 庆城县| 行唐县| 兴隆县| 突泉县| 抚宁县| 永济市| 绥棱县| 景谷| 三亚市| 闽清县| 丰台区| 合水县| 衡南县| 河北区| 平武县| 苏尼特右旗| 峨眉山市| 黑河市| 镇原县| 广丰县| 西昌市| 繁峙县| 黔西| 安康市| 筠连县| 含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