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今年第10期《北京廣播電視報》懷舊版有關(guān)上世紀(jì)90年代老相機的文章,想起了我家那臺已經(jīng)歷經(jīng)半個世紀(jì)的海鷗120-4C相機。
在21世紀(jì)第二個十年都快過去的今天,無論是扛著長槍短炮的專業(yè)攝影師,還是拿著4G手機走哪兒拍哪兒的業(yè)余愛好者,大概都不會再有135和120這樣的概念。但在四五十年前,玩兒相機、買膠卷、沖相片等,這兩個數(shù)字是最重要的基礎(chǔ)信息。
記得上世紀(jì)60年代末、70年代初的時候,老爸老媽商量著要置一個大件。想起一家人外出只能在照相攤上拍一兩張,還得等著郵寄照片,二老就決定買一臺屬于自己的家用相機。因為是雙職工家庭加獨生子,所以我家的經(jīng)濟狀況在同學(xué)、街坊中還算比較好的。但買一臺普通相機也要花去我們這個家庭月度總收入的三分之二,所以我們這個三口之家還是經(jīng)過了認真的商量討論才下定決心。
上海照相機廠的海鷗120相機是1968年面世的,在當(dāng)時還真算是一個時尚商品。而無論是相機還是膠卷,120與135都是兩種不同的類型,也可以說是一種基本分類。前者拍出的照片比較大,后者拍出的比較小;但前者一卷膠卷只能拍12張正方形或16張長方形照片,后者的數(shù)量則比較多。玩兒攝影的人一般用135,因為往往還要放大;而非專業(yè)人士不可能大批量放大,考慮尺寸比較大,部分人就選擇120。于是,按照全家商議的結(jié)果,老爸到王府井百貨大樓,花一百多塊錢買了一臺海鷗120-4C相機。
從70年代初到80年代初,我拿著這臺相機到天安門、北海、中山公園、潭柘寺、香山、植物園、十渡等景點,甚至到天津、北戴河、青島等地,既拍下了許多和老爸老媽的家庭照,也記錄了和不同時期同學(xué)們的旅程及足跡。特別是這個相機已經(jīng)有了自拍功能,可以拍一張全家?;蚴撬腥说暮嫌傲?。
那時拍照片是個燒錢的事兒,不像今天,拍多少都行,存在電腦或手機里。那時有了相機還要買膠卷,拍完了要到照相館沖膠卷洗照片,且往往要跟人家說“照片上有幾個人就洗幾張”,投入還真是挺高的。
為降低投入,也是興趣所致,我用一個小木箱和一個燈泡做了一個曝光箱。老媽告訴我,在她任教的27中學(xué)附近有一家小店出售顯影液和定影液。于是,每次拍完照、沖完膠卷,我就去位于東華門大街和北池子大街交叉路口的這家小店,買回兩種液體和相紙,在天黑后關(guān)上門拉上簾,開始自己沖洗照片。在紅色燈光下,看著泡在液體中的相紙出現(xiàn)了畫面,一股成就感頓時油然而生,同時還有點兒從事地下工作的感覺。照片洗完了,我就貼在窗戶上,等干了它們掉下來或是再把它們拿下來。于是,每次洗完照片,我就在自家窗戶上開“圖片展”,常引得同院兒小孩兒駐足觀看。
到了80年代中期以后,相機不斷更新?lián)Q代,大家照相也更多地用彩卷拍彩照,我家這臺120相機也就成為收藏品了。前不久,逛京城潘家園舊貨市場時,我隨口問了一家舊物店老板,對方說“這個可以收”,但我還真是舍不得出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