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寶迎,陳園園,郝世飛
(山西省人民醫(yī)院,山西 太原030012)
腸梗阻是指腸內(nèi)容物由于各種原因不能正常運行、順利通過腸道,是常見的外科急腹癥之一,也是常見的術后并發(fā)癥,主要癥狀包括腹痛、嘔吐、腹脹、肛門停止排氣排便[1]。粘連性腸梗阻即腸粘連或腹腔內(nèi)粘連帶所致腸梗阻,是腸梗阻最常見的一種類型,以手術所致粘連性腸梗阻最為多見[2]。發(fā)病初期,梗阻腸段首先發(fā)生功能和解剖結構變化,繼而引起電解質紊亂和體液丟失,腸壁循環(huán)障礙、壞死和繼發(fā)感染,最后可致毒血癥、休克,甚至死亡[3]。筆者在常規(guī)治療基礎上加用大承氣湯合半夏厚樸湯加減保留灌腸治療粘連性腸梗阻臨床療效滿意,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6月至2018年6月山西省人民醫(yī)院治療的80例粘連性腸梗阻患者為研究對象,按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每組40例。治療組男22例,女18例;年齡45~73歲,平均(58.34±7.19)歲;病程4~15 d,平均(6.28±2.03)d。對照組男21例,女19例;年齡40~75歲,平均 (56.77±8.21)歲;病程2~18 d,平均(8.67±1.87)d。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①西醫(yī)診斷標準:參照《外科學》[4]制定。有腹部手術、外傷史;臨床表現(xiàn)為陣發(fā)性腹痛、腹脹、惡心、嘔吐、肛門排氣排便停止;腹部檢查可見腸型和蠕動波,輕壓痛,腹部叩診呈鼓音,腸鳴音亢進,聞及氣過水聲或金屬音;早期化驗檢查無明顯異常,進一步發(fā)展可出現(xiàn)水電解質紊亂和酸堿平衡失調(diào);立位腹部X線平片可顯示腸襻脹氣和階梯狀氣液平面。②中醫(yī)診斷標準:參照《中醫(yī)內(nèi)科學》中的腹痛、痞滿、嘔吐、便秘進行分類辨證[5],證型為濕熱壅滯證,符合以下表現(xiàn):腹痛,腹脹,惡心嘔吐,胸膈滿悶,大便秘結不通,小便短黃,舌紅苔黃膩,脈滑數(shù)。
1.3 納入標準 符合以上西醫(yī)及中醫(yī)診斷標準;男女均可,能積極配合灌腸治療者;患者及家屬知情同意。
1.4 排除標準 具有手術指征的絞榨性腸梗阻及其他急腹癥者;麻痹性腸梗阻者;急性腹膜炎者;完全性小腸梗阻者。
2.1 對照組 給予禁食、持續(xù)胃腸減壓、靜脈補液、抗感染、營養(yǎng)支持等常規(guī)治療,并積極糾正水電解質、酸堿失衡,連續(xù)干預7 d。
2.2 治療組 在對照組治療的基礎上給予大承氣湯合半夏厚樸湯加減保留灌腸。處方:白術20 g,連翹15 g,枳實、厚樸、法半夏、桃仁、赤芍、萊菔子、檳榔各10 g,大黃6 g,芒硝3 g,每日1劑,水煎取汁200 m L,待溫度為37~38℃時,保留灌腸。灌腸方法:囑患者取左側臥位,臀部抬高15~20 cm,將藥液滴入后囑患者按照右側臥位-胸膝位-左側臥位的順序變換體位,保留藥液60~120 min,每日1次,連續(xù)治療7 d。
3.1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首次排氣時間、排便時間,胃管拔除時間及住院時間。
3.2 療效評定標準 參照《腸梗阻診斷治療學》[6]擬定。治愈:腹脹、腹痛、惡心、嘔吐消失,肛門排氣、排便、消化功能完全恢復,進食半流質飲食3 d后無不適,X線檢查無梗阻現(xiàn)象;好轉:腹痛緩解,無嘔吐,腹部稍脹,已有肛門排氣排便,X線檢查梗阻以上腸襻擴張明顯縮小;無效:癥狀、體征未見改善甚至加重。
3.3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7.0統(tǒng)計軟件處理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例(%)]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3.4 結果
(1)首次排氣時間、排便時間及胃管拔除時間、住院時間比較 治療組首次排氣時間、排便時間及胃管拔除時間、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粘連性腸梗阻患者首次排氣時間、排便時間及胃管拔除時間、住院時間比較(±s)
表1 兩組粘連性腸梗阻患者首次排氣時間、排便時間及胃管拔除時間、住院時間比較(±s)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組別 例數(shù) 首次排氣時間(h) 首次排便時間(h) 胃管拔除時間(h) 住院時間(d)治療組 40 74.1±18.2△ 96.2±21.4△ 112.5±23.3△ 9.8±2.5△對照組 40 85.2±20.2 138.7±32.6 165.2±30.4 14.3±3.9
(2)臨床療效比較 治療組總有效率為92.5%,對照組總有效率為72.5%,兩組患者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粘連性腸梗阻患者臨床療效比較[例(%)]
根據(jù)粘連性腸梗阻腹痛、腹脹、嘔吐、便秘的特點將其歸屬于中醫(yī)“腹痛”“腹脹”“便秘”“腸結”等范疇。中醫(yī)認為,六腑以通為用,以降為順,凡腸腑外傷、血瘀、熱郁、食積、濕阻等均可導致腸腑氣血阻滯,傳導障礙,清濁不分,積于腸內(nèi),發(fā)為腸結。本研究在西醫(yī)非手術治療的基礎上,采用中藥灌腸治療,以通里攻下、消痞除滿、行氣活血。
大承氣湯出自《傷寒雜病論》,由大黃、厚樸、枳實、芒硝組成,具有峻下熱結的功效。方中大黃苦寒,泄熱通便,蕩滌胃腸,長于瀉下攻積;芒硝咸苦寒,瀉下攻擊,潤燥軟堅,與大黃相須為用,能更好地發(fā)揮泄熱蕩積的作用;枳實味苦,長于消積除痞;厚樸味苦性溫,能下氣散結,消除脹滿,溫能兼制苦寒之品阻滯氣機,以免熱未清又為寒遏。此外,法半夏辛溫,能降逆止嘔,消痞散結;赤芍味苦性微寒,有清熱涼血、散瘀止痛之功效;桃仁味苦性甘平,可活血化瘀、潤腸通便;萊菔子味甘性平,長于消食除脹,加強了大承氣湯調(diào)暢脘腹氣機之功;檳榔味苦性溫,行氣消積;連翹清熱解毒;白術味甘苦性溫,益氣健脾。全方在大承氣湯合半夏厚樸湯基礎上加減,配伍嚴謹,具有通里攻下,降逆止嘔,行氣消痞,散瘀止痛之功,可使腸道氣滯得通,氣逆得降,痞消瘀化,諸癥得除?,F(xiàn)代藥理學研究表明,大承氣湯除能調(diào)節(jié)胃腸激素分泌、促進胃腸運動外,還可降低炎性細胞因子水平,提高機體免疫力,促進胃腸道平滑肌蠕動,調(diào)控胃腸運動,有助于各種毒性物質的排出[7]。大黃能增加腸蠕動,促進排便,且有抗感染作用,對多種革蘭氏陽性菌和陰性菌均有抑制作用[8]。本研采用保留灌腸的治療方法改變了給藥途徑,藥物可直接通過直腸吸收,此法避免了苦寒藥物對胃的刺激,使藥物直達病所,對梗阻部位起到局部治療作用[9]。
綜上所述,大承氣湯合半夏厚樸湯加減保留灌腸治療粘連性腸梗阻,患者首次排氣、排便時間提前,拔除胃管時間提前,住院時間縮短,說明療效顯著,不僅可縮短治療時間,還能減少醫(yī)療費用。但本研究收集病例數(shù)量有限,在以后的研究中爭取擴大樣本量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