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繼
小時候讀中國近代史,最崇拜的人物是我的湖南同鄉(xiāng)、收復新疆的左宗棠?!按髮⒒I邊尚未還,湖湘子弟滿天山。新栽楊柳三千里,引得春風度玉關。”從此立下志愿,長大后,一定要去這片土地看看。
2017年7月,作為北大第十九屆支教團成員,我終于踏上新疆這片熱土,開始一年的支教生涯。11月,北大全球校友會三十多年來首次在烏魯木齊召開。會上有一個特別的儀式,就是為在新疆工作超過50年的校友頒發(fā)奉獻獎章??吹揭晃晃话装l(fā)蒼蒼的老學長依次上臺,講述自己衛(wèi)國戍邊超過半個世紀的奉獻和堅守,坐在臺下的我熱淚盈眶、深為感動,并在心里暗暗許愿,一定要以老學長們?yōu)榘駱?,為這片土地多做一點事情。
2018年春天,新疆南部的和田地區(qū)掀起國語教育改革熱潮,面向全區(qū)招募國語教師。我當即向支教總團提出申請,于3月初來到和田縣塔瓦庫勒鄉(xiāng)巴克墩村,在村小學擔任國語老師,也由此成為支教團歷史上第一個下南疆的隊員。
可巴克墩的生活比我想象的還要艱苦。地處塔克拉瑪干沙漠腹地,這里常年干旱少雨、沙塵暴頻繁?;A設施薄弱,小學部9個班的教室只有兩棟板房,全校300多名師生共用的衛(wèi)生間就是沙地上鋪了兩塊木板的大坑。安全環(huán)境也十分復雜,每位支教的男老師必須全副武裝在校門口24小時輪流站崗,隨時準備應對突發(fā)的緊急狀況。面對這種種困難,我們只有全力以赴。沒有書就從頭編起,沒有基礎就從頭教起,除了教學還得給孩子們當?shù)攱?,給他們做飯洗衣、教他們待人接物,日均工作16個小時是家常便飯,而且寒來暑往、日日如此。
一學期下來,學校的面貌發(fā)生了巨大變化。國語交流覆蓋率從30%提高到90%,整體成績更是從全鄉(xiāng)倒數(shù)躍居全鄉(xiāng)第二,成為遠近聞名的國語教育示范校。雖然我個人因水土不服和痢疾感染,體重在短短三個月內下降了二十多斤,但我仍然認為,對一個年輕人來說,身體的損失是一時的,而在一項具有開創(chuàng)性意義的事業(yè)中擔當先驅報效祖國的機會則一去難再遇,因此我不后悔。
100年前,我的另一位湖南同鄉(xiāng)、五四先驅鄧中夏曾在北大平民教育演講團的啟事中寫道:“共和國家,以平民教育為基礎……若教育不能普及,則人民智識必大相懸殊,社會之平等,必層見疊出。”由此可見,百年前的先輩們深入平民講演,與今日青年奉獻西部教育,形式與對象雖有所不同,強國報國之志始終如一。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長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擔當。也許不是每個人都有機會深入西部、奉獻邊疆,但只要懷揣一顆報國之心,從身邊的小事做起,把小事做好、把好事做實、把實事做久,便多少能為我們所熱愛的祖國帶來一些溫暖和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