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勇 范佘明 孫 群 張晨亮
(1.中國船舶及海洋工程設計研究院 上海200011;2.上海市船舶工程重點實驗室 上海200011)
從幾何外形上,對轉舵槳主要由立柱、下齒輪箱體(從水動力角度舵槳與吊艙槳一致,故下齒輪箱體也可以稱為吊艙),以及立柱前后各一個且旋向相反的兩個螺旋槳組成。對轉舵槳兼具全回轉舵槳和對轉槳的特點,能夠繞立柱軸360°旋轉,具有良好的操縱性。較常規(guī)舵槳而言,對轉舵槳的后槳能夠吸收前槳周向旋轉能量,具有較高的推進效率。由于整個推進器的載荷由前后槳分擔,在設計時可以減小兩個槳的直徑,因此對轉舵槳具有良好的空泡和噪聲性能,現(xiàn)已廣泛應用于輪渡等船型上。對海洋平臺而言,風浪條件常常劇烈變化,這就要求海洋平臺作業(yè)時必須具有良好的定位能力。對轉舵槳結合動力定位技術能夠很好地滿足工程實踐需求,因此,對轉舵槳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對轉舵槳的幾何結構十分復雜,因此各部件之間的相互作用也非常復雜。但由于專利保護的關系,目前關于對轉舵槳的研究資料非常少。舵槳和吊艙推進器在水動力外形上相似,兩者之間的主要差別僅在于電機的布置方式不同,因此,關于吊艙推進器和常規(guī)對轉槳的研究結果都具有參考價值。
近年來,隨著對船舶快速性和節(jié)能減排的要求越來越高,研發(fā)設計高效的推進器一直是人們研究的重點。在吊艙推進器方面,周劍[1]進行了數(shù)值模擬和模型試驗,結果發(fā)現(xiàn)吊艙和立柱導致了7.9%的推進效率損失。祝志超[2]對雙槳式吊艙推進器的水動力性能進行了數(shù)值預報,給出了在不同偏轉角度下的敞水曲線。在對轉槳方面,前后槳之間的推力和扭矩表現(xiàn)出強烈的非定常性和周期性特征。由于后槳工作在前槳的尾流場中,后槳周圍的流場表現(xiàn)出強烈的復雜性和非定常的特征,因此通常后槳的推力和扭矩難以準確預報。為提高數(shù)值模擬的精度,人們對影響數(shù)值計算精度的因素進行了大量研究。張濤[3]等采用MRF (moving reference frame)方法對對轉槳的敞水性能進行數(shù)值模擬,結果表明:非定常效應不能忽略;當研究對象是對轉槳時,采用準定常方法簡化是不合適的。王展智[4]等研究了時間步長的影響,發(fā)現(xiàn)時間步長的選擇取決于前后槳的葉數(shù);當前后槳具有相同的葉數(shù)時,時間步長應該相對更小。
RANS模型是螺旋槳敞水性能預報中最常用的湍流模型。大量的研究結果表明,在預報單槳的推力和扭矩時,RANS模型已具有足夠的精度。盡管如此,由于耗散的存在,無法得到槳葉后面流場的準確信息。相較于RANS模型,LES和混合LES/URANS模型精度更高,但需花費更多的計算資源。目前,采用計算資源需求適中的混合LES/URANS模型來取得相對精確的流場信息是一個可行的選擇。
對轉舵槳的水動力性能是工程實踐中關注的焦點。此外,研究對轉舵槳各部件之間相互作用的內在機理對優(yōu)化設計能夠起到幫助。本文采用IDDES結合滑移網(wǎng)格方法,對一組對轉槳以及對轉舵槳的水動力性能進行數(shù)值模擬,對兩者的水動力性能進行對比;進一步對兩者的推力系數(shù)進行頻譜分析,分析對轉舵槳振動特性以及各部件之間的相互作用。
IDDES模型是在RANS和LES的基礎上,經過一步步優(yōu)化發(fā)展而來。湍流由各種大小和渦量的不同渦旋疊加而成,最大尺度的渦旋攜帶最多的雷諾應力,必須直接計算,而小尺度的渦旋對雷諾應力貢獻不大,并且接近各向同性,可以采用模型簡化[5]。理論上,可以采用DNS對全尺度范圍的湍流進行直接求解,但受計算資源的限制,目前工程中還不可能采用DNS進行計算。而RANS在處理湍流動能上耗散很大,在預測非定常湍流方面存在不足。LES就誕生在這樣的背景之下,其主要思想是通過空間濾波,濾掉小尺度的渦旋結構,并對其進行模型簡化,對大尺度的渦旋結構進行直接模擬。因此,在解析尺度方面,LES介于RANS和DNS之間。然而,對于壁面附近的流動,黏性作用占主導,不存在慣性子區(qū),因此LES在壁面附近要求的網(wǎng)格量理論上與DNS一致。如果不使用壁面函數(shù),為使邊界層內流場有效求解,物體周圍無因次的第一層網(wǎng)格厚度y+通常要在1以下,這嚴重制約了其在工程上的應用。
為解決RANS在預測非定常湍流方面的不足,同時解決LES在近壁面附近網(wǎng)格數(shù)量要求非常高的問題,將兩者結合起來是一個較好的解決方案。假定流體不可壓縮,經過空間濾波后的質量和動量方程如下:
式中:ρ代表密度,kg/m3;上劃線代表空間濾波。而采用時間平均之后N-S方程與濾波之后的N-S方程具有相同的數(shù)學形式,這是LES和RANS能夠得以結合起來的數(shù)學基礎。
SPALART等學者利用LES和RANS的控制方程在數(shù)學形式上相同的特點,發(fā)揮兩者的優(yōu)點,同時回避兩者的缺點,巧妙地將LES和RANS結合起來,并于1997年提出了DES(detached eddy simulation)模型,通常稱為DES97。DES97的主要思想是在近壁面和亞格子區(qū)域采用Spalart-Allmaras(S-A)模型進行計算,在遠場采用LES進行計算,LES/RANS之間的切換通過引入一個長度尺度來實現(xiàn)。DES97對長度尺度 定義如下:
式中:d為離壁面最近的距離,分別是三個方向上的局部網(wǎng)格尺寸。CDES為常數(shù),通常取0.65。
但在實踐中,人們發(fā)現(xiàn)RANS與LES之間的切換,完全取決于網(wǎng)格尺度大小,在某些情況下,RANS會提前切換到LES,出現(xiàn)?;瘧纳ⅲ╩odeled stress depletion, MSD)的現(xiàn)象,從而導致網(wǎng)格誘導分離(grid-induced separation, GID)的問題。此外,DES97還存在速度型偏離對數(shù)率(log layer mismatch, LLM)的問題。針對GID,SPALART在 2006年又進一步提出 DDES[6](delayed detached eddy simulation)模型。DDES對長度尺度進行修改:
式中:fd為延遲過渡函數(shù)。
fd能避免LES在邊界層內求解,從而解決GID問題。
針對LLM問題,TARVIN[7]在2006年又提出IDDES(improved delayed detached eddy simulation)模型,并在2008年,由SHUR[8]進一步發(fā)展出一種融合DDES和WMLES(wall modeled LES)的方法。
IDDES不僅可以與S-A湍流模型結合,也可以與其他的兩方程模型(如SSTk-ω模型)結合。本文采用的是基于S-A湍流模型的IDDES模型。
數(shù)值模擬的對象是MILLER[9]設計的一組4X4 的對轉槳,記為 CRP6。CRP6 由 DTMB3686和 DTMB3687A 組成。前后槳之間的軸間距為0.043 2 m。另外,本文設計了一組吊艙和立柱,與CRP6共同組成了對轉舵槳(CRRP)系統(tǒng)。立柱是剖面為NACA66mod并且無拱度的機翼。CRP6和CRRP的外形見圖1。
圖1 計算模型
CRP6的主要幾何參數(shù)如表1所示。
表1 CRP6主要幾何參數(shù)
網(wǎng)格利用ANSYS ICEM 16.0 生成。如圖2所示,整個計算域分為三部分:繞前后槳周圍的兩個旋轉區(qū)域,包含立柱和吊艙以及遠場的靜止區(qū)域。靜止區(qū)域是一個正方體,其長、寬、高分別為10DF(前槳直徑)、6DF,、6DF。吊艙中心距上游入口為4DF,距下游出口為 6DF。CRP6的計算域與CRRP的計算域基本一致。時考慮到吊艙、立柱和兩個旋轉區(qū)域。這兩個因素使分塊的布置較困難。為獲得網(wǎng)格質量高的六面體網(wǎng)格,分塊必須盡可能布置為正六面體。常規(guī)的Y形切分由于會在近旋轉域附近產生負網(wǎng)格,因此不能滿足網(wǎng)格質量要求。一種可行的方法是對吊艙進行兩次O形切分,對立柱進行兩次Y形切分,分成6個六面體。圖3提供了一種合適的分塊布置,CRP6和CRRP的計算網(wǎng)格如圖4 所示。
圖2 計算域
計算域的各部分均采用結構化六面體網(wǎng)格。由于前后槳所在的旋轉域在生成靜止區(qū)域網(wǎng)格的時候必須刪除,在布置吊艙和立柱周圍的分塊時必須同
圖3 立柱和吊艙周圍的分塊布置
圖4 計算網(wǎng)格
在物面附近,y+取40,邊界層網(wǎng)格為10層。每片槳葉所在區(qū)域網(wǎng)格在100萬左右,立柱和吊艙所在的靜止區(qū)域網(wǎng)格數(shù)目約為200萬,總網(wǎng)格數(shù)量為1 000萬左右。
邊界條件為:入口速度設為來流速度,壓力梯度為0;出口速度設為0梯度,壓力設為0;槳葉、吊艙以及立柱表面設為不可穿透物面條件;除入口和出口外,遠場邊界設為對稱性邊界。
首先進行CRP6的敞水性能計算,并與MILLER在1976年試驗報告提供的試驗數(shù)據(jù)[9]作比較,以驗證數(shù)值方法的可行性。計算時,前后槳的轉速均取為720 r/min,與試驗時相同。時間步長設為0.000 115 74 s,對應于每轉720個時間步。進速系數(shù)為0.5~1.1,其通過改變來流速度而改變。進速系數(shù)、推力和扭矩系數(shù)等參數(shù)定義如下:
進速系數(shù):
前槳推力系數(shù):
前槳扭矩系數(shù):
后槳推力系數(shù):
后槳扭矩系數(shù):
推進器推力系數(shù):
推進器扭矩系數(shù):
推進器敞水效率:
上述式中:VA為進速,m/s;n為轉速,r/min;T為推力,N;Q為扭矩,N·m;下標F和A分別為前槳和后槳。為了方便作圖,KTM和KQM分別定義為總推力和總扭矩的一半。
圖5 CRP6 敞水特性曲線
圖5是CRP6敞水性能的計算結果與試驗結果的對比。前槳的計算結果與試驗結果吻合良好,推力和扭矩的誤差均在2%左右。后槳推力較試驗結果低6%左右,扭矩高4%左右。整個推進器的推力誤差在3%左右,扭矩誤差在2%左右,效率的誤差在5%左右,與試驗結果吻合較好,證實本文采用的數(shù)值方法基本可行。
MILLER設計CRP6主要是為研究對轉槳前后槳之間的相互干擾,前后槳的槳葉數(shù)目相同時,更容易產生共振。為研究CRRP各部件之間的相互干擾,設計一套吊艙和立柱,加上CRP6,這四個部分,共同組成整個CRRP系統(tǒng)。
CRRP的前后槳轉速與CRP6相同,均為720 r/min。時間步長設為0.000 115 74 s,對應于每轉720個時間步。進速系數(shù)為0.5~1.1,通過改變來流速度來調節(jié)進速系數(shù)。推力系數(shù)、扭矩系數(shù)等參數(shù)定義基本與CRP6相同,但由于吊艙和立柱的存在,其中一些系數(shù)存在差別,其定義如下:
吊艙單元軸向力:
吊艙單元橫向力:
推進器推力系數(shù):
式中:下標pod代表吊艙和立柱。
圖6是CRRP的敞水性能曲線。由圖6(a)可以看出:隨著進速系數(shù)增大,前槳和后槳的推力系數(shù)和扭矩系數(shù)都減小,并且后槳的推力和扭矩系數(shù)減小得更快。吊艙和立柱單元的橫向力和軸向力系數(shù)如圖6(b)所示。在0°舵角工況下,吊艙和立柱單元的橫向力是一個接近于0的小量。隨著進速系數(shù)增加,吊艙和立柱所受的軸向力基本不變。由于和CRRP推力的方向相反,這部分力造成了CRRP系統(tǒng)的效率損失。
圖6 CRRP的敞水特性曲線
吊艙和立柱表面壓力分布如下頁圖7所示。由圖7(a)可以看出,立柱前端同時存在一個高壓中心和低壓中心,這個現(xiàn)象是由于前槳尾流場的周向旋轉運動造成的。由于后槳的抽吸作用,立柱的后端產生一個低壓中心,如圖7(b)所示。立柱和吊艙的壓力差同時作用,即產生壓差阻力。壓差阻力是吊艙和立柱軸向力的主要部分,粘性阻力只占其中很小一部分。
圖7 J= 0.9時吊艙和立柱表面的壓力分布
渦旋結構采用Q準則[10]定義,Q=500等值面如圖8所示。從圖中圓圈標出的部分可以看出,在立柱的前端存在明顯的回流,這就解釋了為什么在立柱的前端同時存在高壓中心和低壓中心。這種流動結構不僅會造成CRRP系統(tǒng)的推進效率損失,嚴重情況下,在低壓中心附近還可能產生空泡,在工程實踐中,應該盡量避免這種情況發(fā)生。隨著渦結構靠近后槳盤面,前槳的梢渦逐漸收縮,在經過后槳之后,前槳的梢渦被打碎,形成網(wǎng)狀渦。后槳的梢渦受前槳尾流的影響,存在一定程度的變形,但整體形狀并未被破壞。
圖8 Q = 500等值面
CRP6和CRRP 的敞水性對比如表2所示。CRRP前槳的推力和扭矩系數(shù)明顯高于CRP6,后槳的推力系數(shù)兩者基本一致,而CRRP的扭矩系數(shù)略大于CRP6。整個推進器方面,盡管CRRP前槳推力系數(shù)大于后槳,但由于吊艙和立柱阻力的存在,CRRP整個推進器的單元推力小于CRP,扭矩系數(shù)則大于CRP。CRRP推進器推進效率比CRP小6%左右。
表2 CRP6和CRRP的敞水性能比較
圖9 CRP6和CRRP推力扭矩系數(shù)變化曲線
吊艙和立柱的存在改變了前后槳之間的相互作用。圖9是J= 0.9時CRP6和CRRP的推力和扭矩系數(shù)在旋轉一周內的時歷曲線,這些系數(shù)取自CFD計算結果。由圖9(a)可以看出,CRP6前槳的推力扭矩系數(shù)有8個周期,而CRRP前槳的推力扭矩系數(shù)僅有4個周期。CRP6推力和扭矩的變化幅值都比CRRP大。在圖9(b)中,CRP6和CRRP后槳的推力扭矩均具有8個周期,CRP6的系數(shù)隨時間變化更快,但變化幅值比CRRP小。圖9(c)是吊艙和立柱所受的軸向力和橫向力系數(shù)的時歷曲線,這些系數(shù)在槳旋轉一周內僅有4個周期。為進一步分析前后槳之間的相互作用,對CRP6和CRRP的前槳和后槳的推力系數(shù)進行了快速傅里葉變換(FFT)。根據(jù)STRASBERG[11]的研究結果,CRP推力和扭矩系數(shù)的波動頻率由式(16)決定:
式中:下標F和A分別代表前槳和后槳;f0代表軸頻;Z表示槳葉數(shù)目;m為整數(shù),m和Z必須滿足方程;mF ZF=mA ZA。
下頁圖10是CRP6和CRRP推力系數(shù)的頻譜特性曲線。在圖10(a)中,CRP6前槳推力系數(shù)峰值的頻率為8倍軸頻的整數(shù)倍,滿足公式(16)。而CRRP前槳推力系數(shù)峰值的頻率為4倍軸頻的整數(shù)倍。從峰值上來看,CRRP前槳的峰值遠小于CRP6,并且8倍軸頻處峰值基本可以忽略。這意味著由于吊艙和立柱的存在,后槳對前槳的作用被弱化了,并且后槳周向誘導速度分量的影響可以忽略,軸向誘導速度分量是否有影響還需要進一步研究。由圖10(b)可以看出,CRP6后槳推力系數(shù)幅值在6~7階時仍較大,其基頻為8倍軸頻。而CRRP后槳推力系數(shù)幅值在5階以后變得很小,其基頻為4倍軸頻。2階幅值最大,頻率為8倍(即前后槳葉數(shù)之和)軸頻,說明前槳尾流的周向誘導速度分量對后槳有影響,兩者之間產生共振。除前槳尾流導致的共振峰之外,后槳本身的運動也是其推力脈動幅值的主要部分。CRP6前槳和后槳推力系數(shù)的峰值分別為0.028 89和0.005 16,而CRRP前槳和后槳推力系數(shù)的峰值分別為0.006 86和0.013 44,吊艙和立柱的軸向力峰值為0.004 73。
圖10 CRP6 和CRRP推力系數(shù)的頻譜分析
因此,盡管CRRP后槳的推力系數(shù)脈動幅值比CRP6大,但就推進器整體而言,CRRP推力產生的振動要比CRP6小得多。
本文設計了一套吊艙和立柱,與Miller設計的對轉槳結合在一起,組成CRRP系統(tǒng)。運用滑移網(wǎng)格方法,結合IDDES模型,對CRP6和CRRP的水動力性能進行了數(shù)值模擬。通過比較CRP6的敞水性能計算值與試驗值,驗證數(shù)值方法的可行性。另外,為研究推進器各部件之間的相互干擾,對CRP6和CRRP的推力系數(shù)進行FFT變換。通過計算和分析,得到以下初步結論:
(1)比較CRP6的計算值與試驗值,整個推進器單元的推力誤差約3%、扭矩誤差約2%、效率的誤差約5%,與試驗結果吻合較好,證明了本文采用的數(shù)值方法的可靠性?;凭W(wǎng)格方法結合IDDES模型,能夠用來對CRP這種相互作用十分明顯的復雜推進器的水動力性能進行數(shù)值預報。
(2)對CRRP進行水動力性能數(shù)值預報,并與CRP6進行對比。結果發(fā)現(xiàn),CRRP前槳的推力和扭矩比CRP6前槳的推力和扭矩大,而兩者后槳的推力扭矩則基本一致。吊艙和立柱阻力的存在使整個CRRP推進器單元的推力比CRP6小,而CRRP的扭矩則比CRP6大,導致CRRP的推進效率比CRP6小6%左右。
(3)吊艙和立柱阻力的主要成分是由其前后端的壓力差產生壓差阻力。在立柱前端存在明顯回流,從而使立柱的前端同時存在一個高壓中心和低壓中心。這不僅會減小CRRP系統(tǒng)的推進效率,還有可能在低壓中心附近產生空泡,工程實踐中應該避免出現(xiàn)這種情況。
(4)吊艙和立柱的存在改變了CRRP前后槳的頻譜特性曲線。前槳推力脈動幅值的頻率不再滿足公式(16),而是4倍軸頻的整數(shù)倍。CRRP前槳推力脈動幅值比CRP6前槳明顯減小。后槳周向誘導速度分量對前槳的影響基本可以忽略,但軸向誘導速度是否有影響則還需作進一步研究。就后槳而言,前后槳之間相互作用產生的共振依然存在,其自身運動產生的振動也是后槳脈動幅值的主要成分。但從整個推進器系統(tǒng)來看,CRRP推力的脈動幅值明顯小于CRP6。相對于CRP,采用CRRP能夠減小由軸承力導致的振動。
本文工作得到了本院吳瓊和于海兩位老師的指導,在此一并表示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