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之森
保留古人信息的“口香糖”
一個黑頭發(fā)的女人吃了鴨、鰻魚和榛子,然后坐到一個工具制造點,用“口香糖”把石片粘到木柄上。她把“口香糖”放到嘴里咀嚼了一會兒,想讓它變得更柔軟,然后出于某種原因,吐出一小團到地上,沒使用。
六千年后,一組考古學家從這團被丟棄的“口香糖”中提取DNA(“口香糖”上粘有人的口腔細胞、口腔微生物和食物殘渣),通過分析,揭示出這個女人眼睛是什么顏色的,頭發(fā)是什么顏色的,不久前吃過什么食物,等等。他們給她起名叫“洛拉”,因為這團“口香糖”是在丹麥洛蘭島上發(fā)現(xiàn)的。
近年來,科學家對骨骼和牙齒等古代人類遺骸的DNA分析越來越多了,但把DNA分析應用于史前“口香糖”上尚屬首次。而且,讓他們想不到的是,通過“口香糖”同樣可以了解很多關于古代人類的信息。
“口香糖”是一種瀝青
科學家除了研究“口香糖”上殘留的有關古代人生活信息的物質以外,他們對“口香糖”的來歷也進行了研究和探索。
他們發(fā)現(xiàn),這種所謂“口香糖”其實是一種瀝青,是通過加熱樺樹皮,直到它形成黑色的焦油而得到的。它被許多古代人用作黏膠,例如把箭頭粘固在矛柄上,或把刀刃粘在把手上。由于當時的人們喜歡將這種瀝青放在嘴里咀嚼,所以科學家形象地它稱之為“口香糖”。
考古學家在歐洲的幾個史前遺址中陸續(xù)發(fā)現(xiàn)了不少這種小塊“口香糖”,通常上面還留有清晰的齒印,甚至有些齒印是小孩留下的。
為什么史前人類喜歡咀嚼瀝青?對此人們提出多種猜測。一種是像上面所說的,為了制造工具,因為咀嚼之后瀝青會變得更柔軟,黏性更好。還有一種可能是,這種東西有殺菌作用,人們可能通過咀嚼它來幫助口腔傷口愈合。甚至還有人認為,或許跟我們今天大多數(shù)人嚼口香糖、嚼檳榔出于同樣的原因:因為饑餓或無聊,但比起檳榔,它對人體健康的害處更大。
制作工藝并不復雜
石器時代的人們是如何制造瀝青的?直到最近,考古學家還不清楚。盡管這東西至今仍被一些人用作自制的黏膠,但制備時,樺樹皮必須隔絕氧氣加熱——這通常要放在密閉金屬罐中完成。盡管考古學家知道,尼安德特人就能夠制造瀝青了,但那個時候不可能有金屬罐,所以他們猜測必定有更簡單的制備方法。
2018年,秘訣終于被他們發(fā)現(xiàn)了:把樺樹皮緊緊地卷起來,在外面裹上一層泥土,以防止空氣進入,然后在上面倒上炭火烘烤??脊艑W家相信,這種方法要求不高,原始人應該是能做得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