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光 莫從古
為了調優(yōu)五河縣小麥新品種種植結構,篩選出豐產性好、穩(wěn)產、優(yōu)質、抗病、農藝性狀優(yōu)良的小麥新品種,按照五河縣種子管理站2017—2018小麥新品種展示方案要求,五河縣農業(yè)科學研究所對五河縣引進的小麥新品種進行展示試驗,以期為該縣小麥新品種推廣應用提供指導。
1? ? 材料與方法
1.1? ? 試驗地概況
展示田位于五河縣農業(yè)科學研究所四區(qū)試驗點,土壤為砂壤土,肥力中等,前茬為大豆,產量2 400 kg/hm2左右,地力均勻,地表層水平高度一致,排灌方便。
1.2? ? 參試品種
參試品種共32個(含對照),均為通過安徽省農作物品種審定或全國農作物品種審定,且適宜在沿淮地區(qū)種植的小麥新品種,編號為五農科A1~A32(表1)。
1.3? ? 試驗設計
試驗共設32個處理,即每個品種為一個處理,其中以山農17作對照(CK)。不設重復,隨機排列,小區(qū)面積200 m2(71.4 m×2.8 m),小區(qū)間間隔0.4 m,每區(qū)14行,行距0.2 m,東西行;設計基本苗在270萬株/hm2左右,采用機械精量播種,四周設保護行,參照當?shù)爻R?guī)管理。
1.4? ? 試驗過程
1.4.1? ? 整地施肥。前茬大豆收割后,秸稈直接粉碎全量還田。為提高整地質量,深松35 cm,打破犁底層,施入史丹利復合肥(15-15-15)750 kg/hm2、尿素150 kg/hm2作基肥,旋耕2遍、耙2遍,達到上松下實,平整后待播。
1.4.2? ? 種子處理。播種前2 d曬種4~5 h,前1 d用“天網(wǎng)”微生物菌蚜種衣劑100 g+5 kg小麥種子攪拌均勻后晾干[1-2]。
1.4.3? ? 播種。10月31日機械精播,播種深度為3~4 cm,播種量均為187.5 kg/hm2;播種后墑情較差,11月2日人工澆灌,以不顯“明水”為標準,澆透保墑,促見苗,11月9—10日出苗,較為整齊,苗期各品種長勢一般。
1.4.4? ? 田間管理。次年2月20日在小麥返青拔節(jié)期追施尿素225 kg/hm2;3月9日,用氯氟吡氧乙酸450 g/hm2+雙氟磺草胺225 mL/hm2+二甲四氯750 g/hm2進行化除;3月26日,用聯(lián)苯菊酯375 g/hm2、噻呋氟環(huán)唑300 g/hm2、小麥專用葉面肥750 g/hm2進行小麥紋枯病及蚜蟲防治;4月20日、29日,進行小麥“一噴三防”綜合防治2次,用聯(lián)苯菊酯375 g/hm2+50%咪鮮·戊唑醇750 mL/hm2+磷酸二氫鉀3 kg/hm2兌水均勻噴霧,防治效果較好[3-4]。
1.5? ? 指標測定
5月25日分小區(qū)進行取樣,調查小區(qū)穗數(shù),逐區(qū)割方脫粒測產,每個品種取3~5點,單個割方面積為6.67 m2,曬干揚凈,稱取重量,同時每點留取10穗考種,結合千粒重、穗粒數(shù)等農藝指標換算成單位面積實際產量。
2? ? 結果與分析
2.1? ? 產量性狀
由表2可知,徐麥35、泰農19產量較高,達9 000 kg/hm2以上;其次是許科129、淮麥21、淮麥33等3個品種,產量達8 250 kg/hm2;華成1688、明麥1號、山農17、徽研77、泰農18、洛麥29、魯原502、渦麥99、華成859、豐德存麥5號等10個品種產量達7 500 kg/hm2以上;徽研22、皖麥203、渦麥182、皖墾麥0901、華成3366、瑞華520等6個品種產量在6 750 kg/hm2以上;紅皖88、安農0711、天益科麥5號等3個品種產量偏低,產量在5 250 kg/hm2左右。
2.2? ? 抗性
由表2可知,淮麥33、泰農19、山農17、徽研22、淮麥21、徐麥35等7個品種沒有產生凍害;淮麥33、華成1688、安農0711等23個品種赤霉病、銹病未發(fā)生或微發(fā);淮麥33、徐麥33、皖墾麥0901等19個品種未發(fā)生倒伏;泰農18、淮麥35等11個品種落黃性能較好,熟相佳。
3? ? 結論與討論
五河縣地處沿淮北部,氣候屬北暖帶和亞熱帶過渡地帶,降雨量年際變化大,春季易旱,夏季易澇,后期高溫熱害現(xiàn)象經常發(fā)生,應篩選有一定耐寒耐旱、抗赤霉病、抗倒伏、灌漿快、穩(wěn)產、豐產的品種于本地種植[5-6]。該試驗結果表明,淮麥33、泰農19、山農17、徽研22、淮麥21、徐麥35等品種較適宜在當?shù)卮竺娣e推廣種植,其余性狀表現(xiàn)相對較好的品種,建議進一步試驗觀察,以期獲得精準數(shù)據(jù)。
4? ? 參考文獻
[1] 方國彬,李躍,袁桂實.五河縣小麥病蟲害防治的誤區(qū)及綜合防治技術對策[J].安徽農學通報,2009,15(4):90-91.
[2] 胡明俊.冬小麥的灌溉技術及節(jié)水措施[J].寧夏農林科技,2011,52(1):11-12.
[3] 張洪奇.淮北地區(qū)小麥中后期管理技術[J].現(xiàn)代農業(yè)科技,2017(12):52.
[4] 孟猛.2016—2017年界首市小麥品種展示對比試驗[J].現(xiàn)代農業(yè)科技,2018(9):56-57.
[5] 黨宏義,蘭濤.大荔縣2017—2018年度小麥新品種展示試驗[J].現(xiàn)代農村科技,2018(9):62-64.
[6] 郭立.嵩縣2016年小麥新品種展示試驗報告[J].基層農技推廣,2016,4(11):37-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