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宇辰
摘要:善導、優(yōu)學,分別是教師和學生的行為。在尊重學生個性差異的條件下,“導”是前提,“學”是目的,“導”是為了“學”,“學”需要“導”。教師面對不同的場景、不同的環(huán)節(jié)、不同的聲音應采取不同的導法。
關鍵詞:三導三學;平均分;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3.5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9)09-109-1
“三導”、“三學”是有聯系的。喚學對應起點,需要本真導引;愿學對應“自主學習”,需要激趣(疑)導學;學會對應落腳點,需要目標導練。這是一種理念,不僅僅是課堂三步曲,尤其是“三學”的“喚學”,更是貫穿于課堂的始終。
一、小學數學教學基本授課方法
在一年級的時候,小朋友已經學習過了把數分一分,學生已經對把數分一分有了一定的概念,這節(jié)課就是在這基礎上引出課題,一種新的分法:平均分。本課的重點是認識什么是平均分,體會平均分的特點,初步學會每幾個分一份的平均分的方法。首先,從把一堆(6個)桃子分成兩堆開始,根據學生在黑板上的不同分法,問問他們哪一種更公平?學生都會說兩堆同樣多的更公平。從而引出同樣多的概念,然后告訴他們“分的同樣多”就是平均分。要讓孩子說出來那個關鍵字:“同樣多”。老師只是引導者,學生才是主體。其次,通過“還可以怎么平均分?”讓孩子自己動手用圓片擺,對平均分有進一步的了解和體會。接著,經過隨堂的練習讓孩子對平均分有更深的感受。然后,同樣以小猴子摘桃子這個有趣的情景導入,讓孩子幫小猴子把這8個桃子每2個一份的分出來,讓學生自己先在下面用圓片動手分一分,請同學上黑板板演,并指導。之后再讓孩子動手每兩個一份的分12根小棒,緊接著自己動手把這12根用每幾個一份的分法再平均分一分。這樣學生就會對平均分有了更進一步體會,也明白了“每幾個一份”的分法也是平均分的一種分法。再之后,讓孩子完成書上的想想做做2,先指導讓他們用圈一圈的方法來平均分,然后獨立完成。這樣從剛才的實物(圓片)過渡到了書本的圖片。最后,出示想想做做3的PPT,先同樣引導學生用圈一圈的方法,然后給同學展示排列好的(化無序為有序),最后抽象出數字15和分出來的5個3,很自然的和開始的把數分一分前后呼應。
二、“三導三學”模式在課堂中的運用
1.學會“善導”,敢于“善導”
本次實驗課最大的收獲,是在設計教案時如何做到“善導”,要真正放手將課堂交給學生。以往對“以生為本”的理解是讓學生多說。但這“多說”是老師希望學生說的,有時甚至為了達到這個目的過多引導學生,而不能正真的給學生機會說出自己想說的。本節(jié)課的設計則充分給予了學生說的機會,老師僅僅只是導,這導也是從學生說的那個點導入,讓學生說自己的想法,鼓勵學生進行辯論。但在實際教學中由于個人對課堂把控和預設不足,在面對意料之外的回答時總是急于將學生拉回到預設問題上,犯了放不開、不敢放的老毛病,很是遺憾。在今后的備課中,要盡可能多的讓學生“說自己想說的”大膽讓學生說。不要怕控制不了課堂就不讓學生說,我們教師備課時要多預設,在上課要多聽學生,從學生的回答角度去引導學生,正真做到“善導”。
2.將“大問題”融入“善導”
新教師容易將一個大問題切碎,所謂步步引導,通過一個個問題將學生引入預設軌道,但扶得過多往往束縛了學生的獨立思考、限制了學生的開放思維,這就需要教師在設計教案時要有“大問題觀”,敢于將一個大問題直接拋給學生,讓學生去思考?!按髥栴}”主要指那些可以直指本質、涵蓋教學難點、具有高水平、以探究為主的問題。它是課堂的“課眼”,亦是課堂教學的主線。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通過提出“大問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給學生發(fā)現數學問題、提出數學問題呈現機會,從而使得學生在解決“大問題”的過程中逐漸學會思考、分析并解決問題,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發(fā)展。
3.將“善導”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善導”不能僅僅停留于紙面,“大問題”需要老師精心設計。本節(jié)課在讓學生“認識什么是平均分”、“每幾個一份的分法”的學習,通過讓學生思考、比較,不做過多引導,放手讓學生自己動手操作,學生在這過程中正真的體會到了什么是平均分,更扎實的掌握“每幾個一份的分法”也是平均分。讓學生自己動手自己總結,課堂已經成為學生的啦。
三、“三導三學”模式的總結反思
“三導”的中間之“導”,即“激疑(趣)導學”,是本課題的關鍵,對應主課題的核心,即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霸笇W”是“自主學習”的核心,我們從孩子的情感因素和認知水平入手,分別采取激趣和激疑的手段,不斷喚醒和維持孩子的學習興趣和欲望。但僅有“愿學”又是不夠的,它是學生“自主學習”的基礎。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要得到提高,既不能好高騖遠,又不能原地踏步,需要讓孩子嘗試“吃跳一跳就能摘到的葡萄”。圍繞一節(jié)課的重點和難點展開活動是最佳的選擇。我們的操作策略是將一節(jié)課的重、難點分解為三個左右的“主問題”或“大問題”,然后分而治之?!叭龑龑W”,兩頭可控,中間可不控。所謂“可不控”,非難控也,乃自主也。學生自主的前提是圍繞教師的“主問題”展開,在教師的引導下不斷激趣、激疑。教師要做的就是兩個字,即“激”和“問”。相信,這樣的實踐策略,無論是可控的“首尾導”,還是不可控的“中間導”,對于有素養(yǎng)、有擔當的景城人而言,絕非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