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晨
【摘 要】鄭山明先生的散文集《鄉(xiāng)愁的滋味:那年 那事 那人》是在這快節(jié)
奏時代抒寫的一曲鄉(xiāng)愁之歌。作者通過對湘南故園風物、風俗、鄉(xiāng)土、鄉(xiāng)人細膩的敘寫,體現出作者對故園的深情厚意與對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珍視。
【關鍵詞】鄭山明;《鄉(xiāng)愁的滋味》;湘南;故園;鄉(xiāng)愁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志碼:A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19)16-0227-02
《鄉(xiāng)愁的滋味》承載著作者對故土家園的情感呼喚,也承載著那些被消亡的故土記憶的歷史使命。同時這種回憶又并非僅僅是簡單的集體層面的真實,它是一個復雜的混合體,它是個體與故鄉(xiāng)的結合,是個體與時間的交融,也是個體與情感的互滲。
一、“快時代”背景下的“慢鄉(xiāng)愁”
在這個消解與遺忘為主題的“快時代”背景下,鄉(xiāng)愁代表了一種豐富的情感蘊涵,作者試圖去理清每個自我與故鄉(xiāng)的關系,以尋找一種真正的歸屬感。
翻開土褐色的封面,也翻開了每個人故土中似還溫熱著的土壤,就像余光中先生在《鄉(xiāng)愁》中描述的:“我們站在時間的這頭,鄉(xiāng)愁站在時間的那頭?!盵1]我們能清楚地感受到,我們與故鄉(xiāng)之間產生了一道名為“時間”的溝壑,時間在不斷地向前走,而故土卻在逐漸向后消逝。
在這個“快時代”的大背景下,這種文字的保留顯得尤為珍貴,也顯得格外孤獨。隨著城市的發(fā)展,人們腳踩著高樓越攀越高,企圖在稀薄的空氣中來尋找自己的歸屬感,卻往往一無所獲。人們無法從這些虛無中去真正認清自我,也沒辦法在迷惘的狀態(tài)下來思考生存的意義。
作家張煒曾說:“山脈土地是千萬年不曾更移的背景……我的歌聲不僅為了自慰,而且還用于呼喚……我所提供的,僅僅是關于某種狀態(tài)的證詞?!盵2]這或許也是作者在作品中想要表達的,但比起張瑋的話語,后者顯得更加質樸與清新。同時這也是南北鄉(xiāng)土文學在題材和內容上的一個差異性。北方作家如莫言、賈平凹、陳忠實等人在表現特定的“高密鄉(xiāng)”“商州”或是“白鹿原”等地區(qū)時,以自己的地域為特點,發(fā)掘出地域文化中的精神特質。相反,南方作家如沈從文、韓少功、熊培云等的鄉(xiāng)土則大多表現故鄉(xiāng)山水的靈性和南方人固有的那種秉性。
鄭先生是善于表現南方人的那種秉性的,“暮春摸魚”是湘南人的童年,“擺碗篩茶”是湘南人的休閑方式,“婦女深夜踩紡車”則是湘南人的催眠曲。書中出現的“釀酒”“趕圩”“碾米”“補鍋”等活動正是在湘南大地上流淌的歌聲,也是屬于湘南大地人民所專屬的共同回憶。在這種共同的回憶中,自我與生存變得清晰起來,人們不再盲目追逐,時間似乎變得緩慢起來,任何一件小事都是值得花費時間的消遣。作者用故鄉(xiāng)來呼喚自我,尋找人們生存的價值與意義。自我在一定意義上是融入故鄉(xiāng)的一部分,而回憶、呼喚自我的過程,恰恰就是在曲折中尋找自我的過程。
二、“慢鄉(xiāng)愁”下的“故鄉(xiāng)家園”
在作品中,作者構建出一個獨特的“故鄉(xiāng)家園”,用一個鄉(xiāng)里人“繾綣”的視角向我們去敘述充滿地域文化特色的湘南景致。作者在書中寫道:“遠處的山峰籠罩著云霧,山谷里的白云攜帶著村莊的炊煙,匆匆而過,像是夢幻般的羊群遷往那神秘的綠色之國?!盵3]再比如書中所寫:“一聲沉悶的聲音,在無數次的沖壓下,谷殼漸漸變成了細糠?!弊髡咴跁忻枥L的湘南景致以及其中種種風土人情如今多已消失不見,但重回故園時往日回憶又好似昨日景致,所以作者才會覺得如此悵然若失。現實感使他對故土感到陌生,陌生使人產生疏離和恐懼。
作者不僅是為了單純表達鄉(xiāng)愁,更多是為了重建鄉(xiāng)愁。作者寫到過年的種種儀式,使人們在過年中尋找各自的使命感和成就感;同樣,作者也寫到釀酒的各個步驟,稍有差池,一缸酒就會壞掉,使人們在一代代傳承中延續(xù)古老的精神。此書內容豐富,好像一張大網把家鄉(xiāng)的方方面面都概括在其中。通過這綿密且飽含溫情的文字,作者親手將以往的故鄉(xiāng)家園在紙上又重建了起來,他希望人們可以對這種場景有所好奇和觸動,繼而去繼續(xù)繪就在某個時段業(yè)已頹落、暗淡的真實的故鄉(xiāng)。
在某種意義上,書中的湘南大地不僅僅是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沃土,也是一種情感的象征。相對于城市,鄉(xiāng)土大地是質樸的、母性的象征,它并不是一個虛無的指代物,而是一種真實存在的汩汩流淌的情感。
作者描繪的是原始狀態(tài)下的湘南鄉(xiāng)村,村子里遵循的是依存古訓沿襲下來的各種風俗傳統(tǒng)與禮節(jié)。在那個古風遺存的社會,作者不留余力地向我們展示一種原始動態(tài)的美,即使鄉(xiāng)村的建筑是青磚黛瓦,即使村中盡是村婦農人,但作者重構的這片“故鄉(xiāng)家園”仍然是極有靈性的。
在現代社會,人們往往通過重建古建筑來找回時代的痕跡,但光是建筑佇立在那兒又顯得極為空洞,那是因為建筑少了靈魂,那僅僅只是過去的建筑,少了人與事的紛擾、缺了柴與米的消磨,它只能成為游人一瞥而過的觀賞品。
此書用大量的筆墨書寫了湘南大地的故人故事,為“鄉(xiāng)愁”灌注了靈魂,也為“鄉(xiāng)愁”留住了故土。閱讀此書,也使讀者能找到自己故土的影子——這是湘南大地也是游子的故土,既是游子的故土也是千萬人阻隔不斷的鄉(xiāng)愁。
三、“故鄉(xiāng)家園”下的百種滋味
作者賦予了故鄉(xiāng)家園多種內涵。作者身上的文人氣息與鄉(xiāng)土氣息在此聚合,使得作品醞釀出不同的滋味,并且顯示出有韻味的生命力。
首先,我們能感受到故鄉(xiāng)家園不知在某個時代已經開始呈現出頹落的狀態(tài),也許是魯迅先生在《故鄉(xiāng)》中的幡然點醒,也許是沈從文先生在《邊城》中的悵然若失,我們不自知地被時代的洪流裹脅著往前奔走,過去早已成為一堆可有可無的附屬品。但是,這個時代需要一些聲音,來驚醒一代人。
作者的鄉(xiāng)愁并不單純是為了展現背井離鄉(xiāng)之人的疲態(tài),他在里面將時間的開關鎖閉其中,于是,這類鄉(xiāng)愁就不僅帶有地域限制,還展現了時間的限制。在《鄉(xiāng)愁的滋味》中,捕魚是用網,而不是用電擊;喝茶更多是為了聚在一起聊天,而不是用來品味;請客喝酒更是為了顯示主人家的熱情,而不是為了應酬。他在此處告訴我們,我們需要鄉(xiāng)愁,來回到一種更加質樸、更加本真的生活狀態(tài)。
作者在故鄉(xiāng)家園這一情感載體表現出自然萬物與人類的一種和諧關系,這更像是我們未來理應看到的一幅現實圖景。我們雖然有電腦,卻無法感受到草長鶯飛,雖然有科技,但無法體會到春江水暖。但這些,在作品中是很容易實現的,因為那個時代的人們遵從著自然與生命的節(jié)律,敬畏著遠古的神明。而現在,我們與自然萬物背道而馳,越離越遠。最后,我們還能從中體會到情感的熱度,這與現代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相處的陌生感、疏離感形成一個強烈的對照。在書里,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是如此親密,甚至連吃飯都是各家把各家的飯端到街上吃。人們生活中獲取樂趣的方式也很多,糧食被虔誠地對待,作物更是經過精心栽培。這一切都是那個時代與那個空間存在,而在現代社會逐漸消失的“滋味”,也是對于我們現代社會的一種反思與警醒。
我們本是故鄉(xiāng)土地中孕育的一員,而《鄉(xiāng)愁的滋味》一書更像是一根臍帶,里面輸滿了故鄉(xiāng)給予我們的養(yǎng)料,讓我們能瞬間回想起自己作為一個嬰兒時被母親精心呵護的時光,這種時光是值得回味的。
參考文獻:
[1]余光中.白玉苦瓜[M].北京:北京聯(lián)合出版公司,2017.
[2]張煒.張煒自選集:融入野地[M].北京:作家出版社,1996.
[3]鄭山明.鄉(xiāng)愁的滋味:那年,那事,那人[M].北京:東方出版社,2017.
(指導老師:沈德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