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典,是古詩詞中常用的一種表現(xiàn)方法。凡詩文中引用過去有關人、地、事、物之史實,或有來歷有出處的詞語、佳句,來表達詩人的某種愿望或情感,而增加詞句之形象、含蓄與典雅,或意境的內涵與深度,即稱“用典”。
用典有明用、暗用、正用、反用、借用等種類。無論引用歷史故事,還是引用名言名句,使讀者從字面上一眼可辨的,是明用,例如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中的“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不盡長江滾滾來”就是引用杜甫《登高》中的“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流”的詩句。字面上與上下文句融合為一,不細察則不知為用典的,是暗用,例如杜甫《前出塞》中的“功名圖麒麟”就是引用漢宣帝把霍光等十一位功臣的圖像畫于麒麟閣的典故。典故的含義與作者所要表達的意思一致的,是正用,如“孟嘗高潔,空余報國之情”。從反面來闡發(fā)典故的意思,借以抒發(fā)一種與原典相反的思想感情和見解的,即反其意而用之,是反用,如李商隱的《賈生》:“宣室求賢訪逐臣,賈生才調更無倫??蓱z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引用了《史記》里漢文帝在宣室接見賈誼詢問鬼神的故事,借以抒發(fā)自己的真正才學無人賞識的懷才不遇的感憤。借典故的字面意思來表達與典故實際無關的事物的,是借用。例如《滕王閣序》中“接孟氏之芳鄰”,它不是說“擇鄰而居”或比喻母教等意思,而是表示自己很高興能與參加宴會的各位嘉賓結交。毛澤東《水調歌頭·游泳》中的“更立西江石壁,截斷巫山云雨,高峽出平湖”,用“巫山云雨”借指長江上游的洪水,用來展望祖國水利建設的前景,更是古為今用、化腐朽為神奇的典范。
理解典故需要把握兩點,一是典故本身的內容,二是作者用典的意圖。正確理解了詩人用典的目的,也就理解了詩歌表達的思想內容。例如辛棄疾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就用了五個典故(孫權、劉裕、宋文帝、佛貍、廉頗),表達思想感情。李商隱《錦瑟》“莊生曉夢迷蝴蝶”用了“莊生化蝶”的典故,表達美好卻又虛緲的夢境?!巴鄞盒耐卸霹N”引用蜀地君主杜宇死后魂化杜鵑的典故,托寫恨懷,亦表達殷切的思念。“滄海月明珠有淚”引用南海鮫人泣淚成珠的故事,構成了一個朦朧的妙境,表達一種復雜的惆悵情懷?!八{田日暖玉生煙”,抒發(fā)一種對于高潔情感無法親近的悵恨。
歷史本身具有的古樸久遠之美使我們在欣賞詩歌時,不僅僅停留在眼前空間視像的層面上,而是縱向做時間上透視性的回顧,想到從前與詩歌相關的人物或事件。這樣一來,眼前的美景便觸發(fā)出許多相關影像,時間、空間遂打成一片,我們所獲得的感受也就更深刻、豐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