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成祥 姜黎黎
摘 要:在英漢翻譯實踐中,譯者發(fā)現(xiàn)很多東西很難或無法用譯入語表達。本文歸納了體現(xiàn)局限性的幾個主要方面,并分析了其原因,最后指出應如何看待這一現(xiàn)象。
關鍵詞:翻譯;局限性;不可譯;損失
在英漢翻譯實踐中,譯者發(fā)現(xiàn)有些內容根本無法用譯入語表達。例如:
“人曾為僧,人弗可以成佛;
女卑是婢,女又何妨稱奴?!?/p>
如果暫時忽略下聯(lián)內容對女性的不敬,這副對聯(lián)簡直是天成之筆??墒?,它卻給譯員出了一個大難題。如何把這副妙聯(lián)譯成英文呢?可能很多人會作如下或類似翻譯:
“The man who has been a monk cannot be a Buddha. The girl who is a bond may also be called a slave.”
但是這樣一來,原作的精妙之處損失殆盡。
所以,必須承認翻譯的確有它的局限性。我國的翻譯家很早就意識到了翻譯的局限性。唐朝的玄奘在翻譯佛經(jīng)時提出了佛經(jīng)翻譯的“不能翻譯”或“不應該翻譯”的幾大原則,可以看作是對翻譯的局限性的最早認識。
一、 體現(xiàn)翻譯的局限性的幾個主要方面
究竟有哪些東西“不可譯”呢?筆者認為至少有七個方面的情況——雙關語、拆字、回文、仿詞、寓意名、某些稱呼以及詩歌。
雙關語不可譯是中外翻譯家公認的。約翰·加德納(John Gardner)在論述一個只贊揚哲學家而蔑視管道工的社會必定會有麻煩時說了這樣一句話:“Neither its pipes nor its theories will hold water.”其奧秘就在“hold water”上,這個短語在這里有兩層含義:一是“裝水”(指管道),二是“站得住腳的(be capable of standing up to examination or testing)”(指理論)。也許我們可以把它譯成“一個社會光有管道不行,光有理論也不行。”可是,“hold water”的奧妙蕩然無存,譯文產(chǎn)生了意義損失。
文字的拆分也無法譯出。“我姓張,弓長張?!蔽覀兂B犚娭袊诉@樣介紹自己——這也無法準確譯出,這其實和前面的那副對聯(lián)是同樣的道理。
回文修辭格無法翻譯。所謂“回文”是指正讀反讀都一樣的詞句,例如“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這里的“天然居”是酒館名)回文修辭妙不可言,可它卻無法翻譯。
仿詞也是一個“不可譯”的例子。為了表達的需要,故意改變詞中的一個或幾個詞素來造一個臨時性的新詞,稱為“仿詞”。例如:“電影是為大多數(shù)人服務的,應該‘大眾化,如果只迎合少數(shù)人的口味,就不是大眾化了,那是小眾化……”“大眾化”一詞被人們普遍使用,而“小眾化”是作者臨時造出來的,是仿詞。作者運用語言的能力令人欽佩,可惜的是我們在英語中找不到與之對等的詞來再現(xiàn)原作的高妙之處。也許可以譯成“stuck fast in his own small circle”,或者“be confined to his own small circles”,但不管怎樣,意義的損失不可避免。
含有寓意的人名同樣無法翻譯。許多作家喜歡給自己作品中的人物取能暗示其性格特點或職業(yè)的名字。Henry Fielding(1707~1754)曾把一個無法無天的人物命名為Jonathan Wild,《紅樓夢》中的甄士隱和賈雨村等。這些名字在翻譯時通常都采取音譯的方法,而它們的意義也就失去了。
某些稱呼在翻譯時也會有意義損失。中國人喜歡用表示親屬關系的稱謂來稱呼和自己本沒有親緣關系的人。即使是陌生人,我們也可以叫他們“阿姨”“叔叔”“爺爺”“奶奶”,而歐美人通常不會這樣。如果把“王二嬸”譯成“Aunt Wang Er”顯然是不對的,因為“王二嬸”是典型的中國式稱呼,在英語中我們找不到一個與之對等的詞來翻譯它,所以只好忍痛舍棄其中的中國風味將它譯成“Mrs. Wang”。
詩歌的翻譯大概是翻譯的局限性的最經(jīng)典例證了。以下詩為例:
中秋月
圓魂上寒空,
皆言四海同。
安知千里外,
不有雨兼風。
一個“圓魂”已經(jīng)很難為翻譯者了,很多人會用“a full moon”來翻譯,這似乎很恰當了,可是細一體會,“圓魂”二字所表現(xiàn)的那種“皓月當空”的壯麗景象已然不復。
二、 “不可譯”的成因
產(chǎn)生翻譯的局限性的原因主要有兩個——英漢兩種語言本身的不同和英漢兩種文化的差異。
英語和漢語分屬兩個截然不同的語系。漢語屬漢藏語系,而英語是印歐語系的一員。這種不同帶來了許多分歧。首先,英漢兩種語言的語音體系很不相同,這使得不論是英語還是漢語,音韻色彩濃重的文章很難翻譯。
其次,英漢兩種文字在字形上有很大的不同。英語是拼音文字,從英語單詞的拼寫形式上看不出事物的形象。而漢字具有形象性,很多漢字如同圖畫一樣可以描繪出十分具體的形象。所以和漢字的字形聯(lián)系緊密的那些表達都很難翻譯。比如,我們將中國象棋中的兩顆棋子“馬”和“象”的走法概括為“馬走日,象走田”,可“馬走日,象走田”中的“日”不是“sun”的意思,“田”也不能用英文中的“field”來解釋。
再次,如果同一概念在兩種語言中的區(qū)分程度不同,那么翻譯起來就有困難。同一個事物,在一種語言中可能只用一個詞來表達,而在另一種語言中可能有幾個甚至更多的詞來表達。一般地說,表示同一概念的詞越多,詞義的區(qū)分就越細。英漢兩種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進行交際時,表示親屬的詞語常常在彼此理解對方意思方面造成很大困難,因為不是所有的稱呼都能找到令人滿意的對應詞。例如,英語“cousin”一詞可譯成漢語的“表兄”“表弟”“堂兄”“堂弟”“表姐”“表妹”“堂姐”“堂妹”八種稱呼??墒?,在某一特定的上下文中,用“cousin”來譯這八個稱呼中的任何一個都不能盡達其意。
三、 結束語
一些人以翻譯的局限性為由貶損翻譯的作用,甚至認為根本無法得到滿意的翻譯,認為凡是譯文都是有損原作的東西,這顯然有失偏頗。無論如何,不可譯的只是少數(shù),而且我們可以想辦法來盡量減少翻譯中的損失。
參考文獻:
[1]毛榮貴,張琦.譯然自得[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5年1月.
[2]劉耕路.中國的詩詞曲賦[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年12月.
作者簡介:
王成祥,姜黎黎,吉林省長春市,空軍航空大學航空基礎學院基礎部外語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