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靜
摘 要:我國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在課程性質(zhì)以及三維目標等方面提出了對學生歷史學科能力的培養(yǎng),由此可見歷史學科能力的重要性。為此,筆者搜集相關的文獻資料,整理出近10年來有關歷史學科能力的研究方向,以期為今后的研究提供指導和借鑒的意義。
關鍵詞:中學生;歷史學科能力;綜述
本人在知網(wǎng)上以“學科能力”為主題搜索到有4677篇相關學術期刊論文,又以“歷史學科能力”為主題搜索到1213篇相關學術期刊論文。本人將2010-2018年來有關歷史學科能力的文獻,搜集整理后發(fā)現(xiàn)學術期刊論文在逐年增加,其論文分布情況如圖所示:
從上圖可以看出,歷史學科能力的研究越來越被人們所重視,因此本人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對歷史學科能力從不同角度進行深入探究,以期為今后的研究提供理論和實踐依據(jù)。
一、 國內(nèi)外對課程標準中能力目標的研究
《(2007年版)英國國家歷史課程標準》中,將歷史學科的思想方法和能力分為兩大部分:“關鍵概念”和“關鍵方法”。其中“關鍵概念”是研究歷史學的基礎,學生通過了解這些概念能夠知道歷史事件發(fā)生的原因、過程、結(jié)果及意義等;“關鍵方法”是學生必備的歷史技能和方法,包括歷史探究、運用證據(jù)、表達歷史。歷史探究指學生通過發(fā)現(xiàn)問題,對這一問題提出假設并進行驗證的過程;運用證據(jù)說明學生能夠識別、搜集和整理史料,從而得出結(jié)論;表達歷史需要學生會運用歷史時間和詞匯對歷史事件進行描述和解釋。
我國《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規(guī)定歷史學科的基本能力包括時序思維能力、歷史想象能力、歷史解釋能力以及表達能力等。其中,歷史時序思維能力指按年代順序理解歷史事物;歷史想象能力要求學生富有想象力地閱讀和觀察歷史材料,是理解歷史的基礎;歷史解釋是以史料證據(jù)和歷史理解為基礎有意識地對過去提出合理的系統(tǒng)的因果關系式的說法。
不同國家的歷史課程標準中對歷史學科能力的表述也不相同,側(cè)重點也不相同,但是能夠看出所謂的歷史學科能力就是為了讓學生能夠更好地學習歷史、理解歷史和解決歷史問題。
二、 國內(nèi)外對歷史學科能力構(gòu)成要素的研究
20世紀初,布魯姆教育目標分類學中提出認知領域的六個層次,從低到高分別為識記、理解、應用、分析、綜合、評價,不同層次對學生的要求也不相同。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要學會掌握基本的歷史知識,了解歷史事實,學會應用歷史,通過搜集史料分析歷史,綜合利用歷史信息的能力以及對歷史人物和事件做出評價。
通過對文獻的搜集,目前,我國關于歷史學科能力的構(gòu)成要素說法不一,其中有代表性的觀點有以下5種,具體如下表所示:
對于歷史學科能力的構(gòu)成要素眾說紛紜,但是大體上包涵理解歷史、運用歷史、分析歷史、綜合以及評價歷史的能力。我國學者們研究歷史學科能力方向取得一些成果,但是對于歷史學科能力層次的劃分過于混亂,沒有統(tǒng)一的標準,難以建立一套比較成熟的歷史學科能力目標體系,這一問題需要我們在今后的研究中得以解決。
三、 國內(nèi)外對中學生歷史學科能力的策略研究
20世紀七八十年代,萊納和斯卡特金根據(jù)學生的思維活動程度,由低到高分出了圖解講解法、復現(xiàn)法、問題性敘述法、部分研究法以及研究法的教法。教師根據(jù)學生的特點和認知水平選擇不同的教學方法,從而學生能夠更好地掌握歷史知識和技能。
謝章芳(2004)在中學生學科能力培養(yǎng)方法上提出:“要培養(yǎng)學生的主體意識,歷史思維能力,教學過程中強調(diào)師生互動,開展專題性的教學活動,為學生創(chuàng)設良好的探究環(huán)境?!眲嘂悾?004)為了提高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曾提到教師應為學生選擇較長的資料,提高分析和概括的能力;要考慮到學生的年齡特征及認知水平,不同年齡段的學生培養(yǎng)的側(cè)重點也不同,初中生主要培養(yǎng)學生的形象思維,高中生主要培養(yǎng)學生的邏輯思維;教師在教學中不能將教學內(nèi)容脫離現(xiàn)實社會。蔣云艷(2006)提出要加強歷史學科能力的理論研究,重視歷史學科能力的實踐研究,注重歷史學科能力的比較研究。馬文明(2015)對于學生歷史能力的培養(yǎng)教師應該加強與學生之間的溝通,對學生進行歷史學科能力上的教育,對于教師自身也要不斷地提高自己的專業(yè)素養(yǎng)、職業(yè)道德風尚。對于教育部門需要建立科學、完善的評價體系,多開設具有探究性質(zhì)的活動課程。張敏明(2016)從教學策略上給出的建議,一是利用多媒體來創(chuàng)設情境,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二是通過提出問題的假設,讓學生們搜集史料、整理和分析史料來解決問題;三是教師提出問題,創(chuàng)設情境,引導學生們進行探究;四是面對有爭議的問題,如歷史人物評價等問題,引導學生們合作學習。劉雅琴(2018)對上海市某中學歷史教學情況進行問卷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存在一些問題,因此提出了應該加強對學生歷史時空意識和史料分析能力的培養(yǎng),從而提高學生對歷史知識和歷史問題的理解。
綜上所述,目前對學生歷史學科能力培養(yǎng)方面還存在一些問題,在研究歷史學科能力解決措施上大體從教師、教育部門、學校、社會和學生方面給出的建議,但是大部分的人在策略這部分,側(cè)重于教師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學科能力做出了要求,雖然提及了學生,但是沒有從學生自身的方面給出建議,而是教師應該怎么培養(yǎng)學生。本文對學生自身培養(yǎng)學科能力給出了相應的建議。
參考文獻:
[1]鄭林.基于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歷史學科能力研究[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
[2]謝章芳.中學歷史學科學生探究能力的培養(yǎng)研究[D].重慶:西南師范大學,2004.
[3]蔣云艷.對中學歷史學科能力研究的探討[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06.
[4]張敏明.新課程視域下高中歷史學科能力培養(yǎng)初探[D].福州:福建師范大學,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