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懷瑾先生仙逝了。他是一位腹笥宏富、見解卓異的學人,概而言之,他是亦儒亦佛亦道,非儒非佛非道。如此橫跨傳統(tǒng)而又馳騁于傳統(tǒng)之上的知識老人,在當代不啻是鳳毛麟角。
作為學者,南懷瑾一要謀生,二要謀道。他因《論語別裁》而成名,此書粉絲甚多,拍板磚的也大有人在。那時人心惶惶,人們渴望有一種文化出來,尤其是關(guān)于如何做人的文化,能填補心靈的空虛,能使人得著精神的安慰?!墩撜Z別裁》就正好充當了這種心靈的安慰劑。為什么又會引爆那么多人的反對?這里有學術(shù)交鋒,如李敖、張中行的批評;這里也有文化導向,南懷瑾認為孔學“萬古常新,永遠顛撲不破”,此論一出,自然要招惹物議。
南懷瑾不僅是學者,更是行者。他從青年時代起,就抱定一個宗旨:以弘揚中國文化為己任。半個多世紀以來,他一直在為重建中國文化奔走、呼號。他常說:“沒有自己的文化,一個民族就不會有自信心,也不可能得到外人的尊重?!蹦蠎谚簧霭娓鞣N撰述三十余種,并譯成多國文字,在世界各國流通。
南懷瑾令筆者敬佩的,是他一貫的慎獨自律。舉其大者,他為修建“金溫鐵路”,成立了一家合資公司。這個公司,許多人都想擠進去,包括他在老家的子孫、親友。南懷瑾鐵面無私,一概拒絕。舉其小者,南懷瑾對學術(shù)界的爭論沒有興趣,但對文章中的硬傷,則是聞錯即改,絕不馬虎。曾有人在報刊撰文,指出他在一本書中,將成語“履踐踴貴”解釋錯了,南懷瑾得知后,火速通知出版社,停止發(fā)行,立即對有關(guān)段落進行修改。并派人找到指出他錯誤的作者,當面表示感謝。南懷瑾不以著述為私有,他崇奉取之天地還諸天地。他曾為出版立下了五個“不”:不做促銷廣告、不請名人寫序、不登自己的照片、不追究盜版、不把自己的著作權(quán)留給后代。
清人趙翼有言:“到老始知非力取,三分人事七分天?!蹦蠎谚叩浇裉爝@一步,有其自身和社會的必然。
(作者卞毓方,選自《天津日報》,有刪節(jié))
賞析
這是一篇典型的議論性散文。作者從南懷瑾仙逝說起,多層面多角度論述南懷瑾為學者、為行者的一生。作者引經(jīng)據(jù)典,就事論事,既有小事描摹、細節(jié)刻畫;又有大略評價、整體論述。在娓娓道來中,一個血肉豐滿有情有義的學者形象躍然紙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