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果
清明節(jié)的前兩天,我們一行人往大山的方向進發(fā),祭拜先祖。要祭拜的先人連我們同行中最年長者都沒見過,我們自然不認識。我們一行人神態(tài)怡然,步履輕松,仿佛這是一次踏春之游,或者是一次走親訪友。
客家人的風俗,過了春分日就開始為新墳舊墓鏟除雜草,培上新土,并行祭拜禮俗。春分日一般祭拜去歲的新墳,第一次祭拜,稱為“開新山”。親人故去不久,墳上新土草色尚淡,心上傷口猶新,所以這日人們的情緒顯得要低落些,春分日的爆竹聲也是略帶悲戚。舊墓的祭拜氣氛輕松些,人們也顯得活躍些,特別是孩子,放野山林,難得的高興。畢竟他們還年幼,面對失去親人的悲痛甚少,墳墓里的舊日之人大多數(shù)是與他們無一面之緣的,故悲傷無由來之路。
或許是我們顯得過于快樂了,不符合走在這樣的節(jié)氣里做這樣的事情,老天也看不下去了,為了給我們醞釀祭拜的氛圍,天上下起了一陣又一陣的愁雨。進山掃墓遇上雨天,這真正是一場愁雨。雨傘、雨衣都不能把雨完全阻擋在身體之外,頭發(fā)、褲腿濕了,鞋子也濕了,泥土粘上來了,草屑粘上來了,渾身像個落湯雞一般,大雨把一路上的快樂掃蕩得一干二凈。再加上山路狹窄濕滑,祭拜車輛往來不斷,擁堵之狀很是令人懊惱。
我在朋友圈發(fā)句牢騷,一位朋友回帖道:“心中有春天,哪里都有陽光。”
受到這詩一般的語言感動,我放下埋怨,耐心在雨中“周旋”。墓地在半山之上,這座山不算什么高山,幾十米的高度,左右兩邊都是山,中間一個洼地,平鋪了幾十畝田地,或長了莊稼,或長了草,雨蒙著,一律是深淺的綠色。雨本是無根之水,借了一草一葉、一塵一埃、一山一石,雨尋到了根的去處,在宇宙萬物間便是有源之水了。水出有源,人出有處。人是有根之物,清明祭拜跟一滴雨無異,同是一場追根溯源之旅。祭拜的人仿佛一滴滴尋根的雨,逆流到荒山之上、村野之郊??墒侨私K究是沒有草木山川瀟灑,山水之美使我看到了人的狼狽不堪。人兀自立在大自然的咆哮中,必呆滯成一只木雞,頹喪成一只落水狗。而草木則美成了一幅畫。
陰雨既停,大家一邊修葺墳頭上瘋狂了一年的野草,一邊講著相關(guān)的話題,自然離不開要講講關(guān)于躺在墓地里的人和往事。人只要永遠離開了,很多事情便變得稀罕并使人愿意津津樂道。祭拜時刻是嚴肅的,由一位長者帶領(lǐng),祈求先人保佑來年五谷豐登、六畜興旺、心想事成,然后大家作揖跪拜。茶和酒也自有規(guī)矩,三碗茶五杯酒,茶酒過三巡便收。我以前一直無法理解我身邊的長輩們何以這樣熱衷并虔誠地對著一堆舊土行最高的叩拜禮儀,并且熱衷于把最熱切的愿望寄托在一堆荒草亂土前。這些多是識字不多的農(nóng)民,是一群最不善于表達情感的人,是卑微渺小的人,可是他們的禮儀是最尊貴的。對此我漸漸感到敬畏,這種敬畏感是何時開始已經(jīng)記不清楚了,看到他們臉上出現(xiàn)的那種虔誠和信任,我才發(fā)覺自己的可悲,我既無根可尋找,亦無愿望可寄托,靈魂無所憑依。我逐漸關(guān)心那一堆被土掩埋的故事、一群人的愿望、一杯酒的情義、一壺茶的虔誠。我逐漸明白,人在支離破碎的失望中總是想著能求助外界的力量。就像遭遇一場雨時,一把雨傘,一身雨衣,甚至一頂遮陽的帽子,都能使人從外界的力量中找到一種依靠、一種信任。追根溯源,祭拜何嘗不是一個尋找依靠和信任的過程呢?不管愿望能否實現(xiàn),即使跌至生活的谷底,他們依舊心懷希望。所謂絕處無路卻處處是路,有什么比絕望更能給人以勇氣和力量呢!人最悲哀是活在無望之中,對世界再無信任,我自以為是的聰明往往是一場不明所以的狂妄。
天若有情天亦老。眼前的草木翠色在滴,雨水不是在悲傷,而是在尋根。從一座山到另一座山,從一株草木到另一株草木,我們仿佛是一滴行走的雨,追根溯源,無論順逆,寵辱不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