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蘭
【摘 要】目的: 分析研究呼吸系統(tǒng)感染性疾病的護理措施。方法: 選取2016年1月 - 2018年6月在我院接受治療的呼吸系統(tǒng)感染性疾病患者 40 例,隨機分為對照組20例,護理組 20例,對照組進行常規(guī)護理,護理組進行綜合性護理,觀察并比較兩組患者的住院時間、護理后的療效。結果:護理組護理后的總有效率90%明顯高于對照組護理后的總有效率60%; 護理組的住院時間(6.2±1.9) d 明顯低于對照組的住院時間( 9.5±3.1) d。結論: 綜合性護理呼吸系統(tǒng)感染性疾病中,有較好的療效,可以顯著縮短患者的住院時間,減少患者的經濟負擔,值得臨床應用推廣。
【關鍵詞】呼吸系統(tǒng); 感染性; 疾病; 護理措施
【中圖分類號】R856.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783(2019)06-03--01
在臨床上,呼吸系統(tǒng)感染性疾病很常見,大多數的患者會有發(fā)熱、咳 嗽、咯血、呼吸困難等臨床表現,但不同類型的主要臨床表現是不同的,如病毒性、亞急性呼吸系統(tǒng)感染性疾病的主要臨床表現為呼吸困難、干咳,而發(fā)熱癥狀不明顯[1]。導致患者發(fā)病的感染源有很多,如各種類型的細菌、病毒、支原體或寄生蟲等[2]。為了更好地分析呼吸系統(tǒng)感染性疾病的護理措施,特在我院選取近兩年的 40 例呼吸系統(tǒng)感染性疾病的患者,對其臨床資料進行分析,現將結果匯報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資料
選取 2016年1月-2018年6月在我院接受呼吸系統(tǒng)感染性疾病治療的患者40名,所有患者均經血常規(guī)、尿常規(guī)、痰培養(yǎng)等檢查,部分患者還行胸部 X 光檢查,隨機分為對照組 20 例,護理組 20例。對照組中,男患者 11例,女患者 9例,患者的年齡在 23歲 ~ 60 歲之間,平均年齡為(43.12± 12.31) 歲,體溫在 37.7~40.6℃ 之間;護理組中,男患者14例,女患者6例,患者的年齡在 22 歲~61 歲之間,平均年齡為( 43.16 ± 12.76) 歲,體溫在37.8 ~ 40.7℃之間。
1. 2 方法
對照組患者進行常規(guī)護理;護理組患者進行綜合性護理:一般護理: 患者進行保護性隔離,保持病房環(huán)境清潔、舒適、空氣清新,每天定期開窗通風,保持濕度在 55% ~ 60% 之間、室溫在 18~20℃ 之間。每天進行空氣消毒,利用紫外線照射 1 小時左右,并用含氯消毒液對患者使用過的儀器、病房的桌面等地方進行擦拭;密切觀察并記錄患者的生命體征,如患者的神志、體溫、呼吸、脈搏、血壓等,并每隔 4 小時測量一次;患者的飲食要選擇高熱量、高蛋白質以及富含維生素的食物,并多喝水;加強患者的口腔護理,指導其如何漱口,必要時進行口腔護理;對于上呼吸道感染的患者,應禁止家屬探視,其他疾病的探視人員應戴上口罩;患者的發(fā)熱護 理:當患者處于體溫上升期時,患者會有寒戰(zhàn),此時應注意給患者及時添 加衣服或被褥等進行保暖;當患者體溫持續(xù)高熱時,應進行物理降溫,如用溫水或酒精進行擦浴,尤其腋窩、大腿根部等地方;當患者處于體溫下 降期時,患者會大量出汗,此時應立即擦干汗液,更換患者的衣服、被褥; 鼓勵患者有效咳嗽、排痰:指導患者如何有效咳嗽和正確排痰,當患者的 痰液較黏稠時,應多喝水,同時勤給患者翻身、進行拍背、霧化吸入,手指并攏稍合掌,在肺底從外向內、從下向上進行叩擊,每天 2 次,每次叩擊 5-10min;吸氧:根據患者的實際病情,調節(jié)濕化瓶內的水量、水溫,若無特 殊情況,一般濕化瓶內的水在 1 /2 ~ 2 /3 之間,水溫在 60 ~ 40℃ 之間,同時要定時更換鼻導管和濕化瓶;痰檢標本留?。喝艋颊咝枰M行痰檢,應晨 起后用生理鹽水漱口,并將第一口痰吐掉后,從肺深部咳出 2 ~ 3 口痰,并 及時送檢。
1.3 療效評定標準[3]:
治愈:患者的體溫恢復正常,臨床表現,如咳嗽、呼吸困難等完全消 失,經胸部 X 光檢查發(fā)現沒有異常情況,連續(xù) 2 次的痰培養(yǎng)結果為陰性; 好轉: 患者的體溫恢復正?;蛴兴陆?,臨床表現,如咳嗽、呼吸困難等有所減輕,經胸部 X 光檢查發(fā)現患者的病灶有所縮小;無效:患者住院10天后,體溫反復升高,臨床表現也沒有得到任何緩解。
2 結果
2. 1 對比觀察兩組患者經不同護理方式后的臨床效果
護理組護理后的總有效率90%明顯高于對照組護理后的總有效率60%。
2.2 兩組患者的住院時間比較結果
護理組的住院時間(6.2±1.9) d 明顯低于對照組的住院時間(9.5±3.1) d。
3 討論
感染性疾病中,呼吸系統(tǒng)感染性疾病的人數往往比其他類型的感染 性疾病多,尤其是上呼吸道感染,與患者的自身因素,如抵抗力低下,無法對抗致病菌有很大的關系,進而嚴重影響患者的身體健康[4]。因此,護理人員應密切觀察患者的病情變化,如意識、體溫、呼吸等,以及及時對患 者進行有效的護理,增加患者對醫(yī)護人員的信任感,促進其康復[5]。因為通過對患者進行保護性隔離,如禁止家屬探視,每天開窗通風 等,還有加強飲食、口腔等護理,同時幫助并指導患者有效咳嗽、排痰,加 強患者的發(fā)熱護理等,可以有效控制感染,避免病情加重,提高患者的預 后效果,減少很注重的患者的經濟負擔。本文研究表明:綜合性護理后的 總有效率90%明顯高于常規(guī)護理后的總有效率60%;其住院時間(6.2 ± 1.9) d 明顯低于常規(guī)護理后的住院時間(9.5±3.1) d。因此,對于接受呼吸系統(tǒng)感染性疾病治療的患者來說,應用綜合性護理,能夠促進患者早日康復,減少患者痛苦,值得在臨床上廣泛推廣和 應用。
參考文獻
張秀果,丁俊琴,井永敏,等.老年髖部骨折患者呼吸系統(tǒng)并發(fā)癥危險評估表及護理計劃單的應用[J].中華護理雜志,2012,47 ( 10 ) : 875,877.
劉榮惠. 綜合護理干預在呼吸系統(tǒng)重癥患者護理中的臨床效果探討[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4,7( 3) : 171,172.
馬麗,陸海鴻.感染性疾病科常見護理風險因素及防范對策[J].中國社區(qū)醫(yī)師,2014,30( 18) : 144,145.
朱云霞.不同護理干預模式在呼吸內科重癥患者護理中的應用效果[J].現代醫(yī)藥衛(wèi)生,2014,30( 11) : 1705-1707.
吳艷艷.對呼吸科老年患者加強護理管理的實踐[J].中華護理教育,2013,10( 4) : 162,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