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丹藥到槍炮:世界史上的中國軍事格局》
古代中國人不是造不出巨型炮,他們的冶金技術(shù)相當(dāng)高超,但為什么經(jīng)典火炮出現(xiàn)在歐洲而不是中國?有沒有可能,高聳的城墻正是中國火炮和歐洲發(fā)展迥異的一大原因呢?
從文化角度解讀,墻在中國傳統(tǒng)中具有深刻的文化意義,它代表了政治權(quán)威和王權(quán)。中國人對宏偉城墻的愛好甚至可追溯到史前時期,那時就已出現(xiàn)巨大的把村寨環(huán)繞起來的防御工事。到商朝,城墻就更雄偉了。鄭州商代古城墻有10米高,底部超過20 米厚,頂部也有5米厚。到明朝,幾乎所有省的省會都有高墻防衛(wèi),墻底部厚10米至20米,頂部厚5米至10米。相比起來,歐洲的城墻就大為遜色了。羅馬人是歐洲古代最擅長修建城墻的,羅馬城墻通常有10米高,但厚度只有1.5米至2米。轟開2米厚的墻當(dāng)然比擊穿15 米的墻容易得多。但歐洲城墻在火炮面前不堪一擊,原因還在于它們修建的方式。歐洲城墻是石制的,常?;旌现暗[和碎石,用石灰漿作黏合劑,中國城墻則是泥土坯子。泥土工事可以吸收火炮的動能,它們在攻擊下常常被打得千瘡百孔,但每個孔洞都不會很深,也不至于整座墻都被擊垮。
夯實法也不是中國城墻戰(zhàn)勝火炮的唯一因素,還要注意到,中國城墻是斜的。垂直的墻體受拋射物擊打的時候接受的是完全的沖擊力,而傾斜的墻體會分散吸收一部分拋射物的沖量。
歐洲的君主王公不惜花巨資造火炮,是因為火炮能洞穿敵城墻,而在中國,火炮就無法回報這樣巨大的投資。不得不承認(rèn),巨型的夯土城墻成了阻礙中國火炮發(fā)展的致命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