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紹繼 謝文初
“又是清明雨上,折菊寄到你身旁,把你最愛的歌來輕輕唱……”熟悉的旋律在耳邊響起,令人思緒紛紛。清明節(jié)已至,給故去親人掃墓的時候難免牽引起對他們的懷念之情,課本里也有不少這樣的思親名篇,這期讓我們跟著兩位老師一起來感受下他們內(nèi)心濃濃的思親情誼吧!
回憶我的母親
文/朱德
母親一共生了十三個兒女。因為家境貧窮,無法全部養(yǎng)活,只留下了八個,以后再生下的被迫溺死了。這在母親心里是多么慘痛悲哀和無可奈何的事情?。∧赣H把八個孩子一手養(yǎng)大成人??墒撬臅r間大半被家務(wù)和耕種占去了,沒法多照顧孩子,只好讓孩子們在地里爬著。
母親是個好勞動。從我能記憶時起,總是天不亮就起床。全家二十多口人,婦女們輪班煮飯,輪到就煮一年。母親把飯煮了,還要種田,種菜,喂豬,養(yǎng)蠶,紡棉花。因為她身體高大結(jié)實,還能挑水挑糞。(節(jié)選)????
名師對對碰:這是朱德同志在母親逝世后,懷著悲痛心情寫下的一篇感人的回憶性文章。主要回憶母親勤勞的一生,贊頌?zāi)赣H勤勞儉樸、寬厚仁慈、堅忍頑強(qiáng)的優(yōu)秀品質(zhì),抒發(fā)作者對母親的深深懷念和無比崇敬的感情,表達(dá)了自己要以盡忠于民族和人民,盡忠于黨來報答母親深恩的決心。
節(jié)選部分,敘述在貧苦的家境里母親所表現(xiàn)出的高貴品質(zhì)。母親承擔(dān)著做母親和農(nóng)婦的雙重負(fù)擔(dān),是個出色的勞動能手,她的高尚品德對幼年的作者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從作者平靜的敘述中,我們可以感受到作者對母親的深深感激和無限懷念之情。母親勤勞一生,整日勞碌,以身示范,為“我”做出了榜樣,而“我”卻無以報答母親的養(yǎng)育之恩,愧疚、懊悔之情盡在不言中。
阿長與《山海經(jīng)》
文/魯迅
過了十多天,或者一個月罷,我還記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著新的藍(lán)布衫回來了,一見面,就將一包書遞給我,高興地說道:
“哥兒,有畫兒的‘三哼經(jīng),我給你買來了!”
我似乎遇著了一個霹靂,全體都震悚起來;趕緊去接過來,打開紙包,是四本小小的書,略略一翻,人面的獸,九頭的蛇,……果然都在內(nèi)。
這又使我發(fā)生新的敬意了,別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卻能夠做成功。她確有偉大的神力。謀害隱鼠的怨恨,從此完全消滅了。
這四本書,乃是我最初得到,最為心愛的寶書。
????……
我的保姆,長媽媽即阿長,辭了這人世,大概也有了三十年了罷。我終于不知道她的姓名,她的經(jīng)歷,僅知道有一個過繼的兒子,她大約是青年守寡的孤孀。
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懷里永安她的魂靈!(節(jié)選)????????????????
名師對對碰:《阿長與〈山海經(jīng)〉》是魯迅回憶性散文名篇,作者以兒時對阿長情感態(tài)度的起伏變化貫穿全文,通過先抑后揚(yáng)的手法,既刻畫了阿長好事粗俗、迷信可笑的一面,又突顯了阿長樸實善良、仁厚慈愛的天性,同時表達(dá)了成年后的作者既同情又愧疚、既感激又思念的復(fù)雜感情。
節(jié)選部分,記敘阿長為“我”買《山海經(jīng)》的經(jīng)過,抒發(fā)了作者對阿長的感激與懷念之情。當(dāng)“我”渴望得到一本《山海經(jīng)》,卻無人能夠幫“我”,有的是不能做,有的是不肯做,不料平時因為一些不好的習(xí)慣,而不被“我”看好甚至有些討厭的保姆,卻利用回家的機(jī)會為“我”買來,這不得不使“我”對她產(chǎn)生新的敬意。在全文結(jié)尾,作者從內(nèi)心深處對阿長由衷地發(fā)出最真誠的祝愿,深深的懷念之情溢于言表。
祭十二郎文
[唐]韓愈
去年,孟東野往。吾書與汝曰:“吾年未四十,而視茫茫,而發(fā)蒼蒼,而齒牙動搖。念諸父與諸兄,皆康強(qiáng)而早世。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吾不可去,汝不肯來,恐旦暮死,而汝抱無涯之戚也!”孰謂少者歿而長者存,強(qiáng)者夭而病者全乎!
嗚呼!其信然邪?其夢邪?其傳之非其真邪?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汝之純明而不克蒙其澤乎?少者、強(qiáng)者而夭歿,長者、衰者而存全乎?未可以為信也。夢也,傳之非其真也,東野之書,耿蘭之報,何為而在吾側(cè)也?嗚呼!其信然矣!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矣!汝之純明宜業(yè)其家者,不克蒙其澤矣!所謂天者誠難測,而神者誠難明矣!所謂理者不可推,而壽者不可知矣?。ü?jié)選)
名師對對碰:本文是韓愈寫給他的侄兒十二郎祭文。韓愈與十二郎名為叔侄,但年齡僅相差兩歲,兩人情同兄弟。成年以后,韓愈四處漂泊,與十二郎很少見面。正當(dāng)韓愈官運好轉(zhuǎn),有可能叔侄相聚的時候,突然傳來年僅三十三歲的十二郎病死的噩耗。韓愈悲慟欲絕,在這種巨大的感情壓力下,自他胸臆涌出了這篇千古至文。
選段擺脫了祭文贊頌死者功業(yè)或德行的窠臼,把抒情與敘事相結(jié)合,反復(fù)抒寫對亡侄的無限哀痛之情:抒發(fā)了兩人的三別三會,終于不得會合而成永別的無窮悔恨;宣泄十二郎之死帶給他的莫大哀痛;傾訴自己對十二郎的死不愿相信又不得不相信的慘烈心情。全文以向死者訴說的口吻寫成,邊訴邊泣,吞吐嗚咽,交織著悔恨、悲痛、自責(zé)等種種感情。這一切都從肺腑中流出,因而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本文歷來被譽(yù)為“祭文中千年絕調(diào)”,實至名歸。
項脊軒志
[明]歸有光
家有老嫗,嘗居于此。嫗,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撫之甚厚。室西連于中閨,先妣嘗一至。嫗每謂余曰:“某所,而母立于茲?!眿炗衷唬骸叭赕⒃谖釕?,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門扉曰:‘兒寒乎?欲食乎?吾從板外相為應(yīng)答。”語未畢,余泣,嫗亦泣。余自束發(fā),讀書軒中,一日,大母過余曰:“吾兒,久不見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類女郎也?”比去,以手闔門,自語曰:“吾家讀書久不效,兒之成,則可待乎!”頃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間執(zhí)此以朝,他日汝當(dāng)用之!”瞻顧遺跡,如在昨日,令人長號不自禁。(節(jié)選)
名師對對碰:作者歸有光在文段中回憶的是他的母親和祖母。他善于擷取生活中的細(xì)節(jié)和場面來表現(xiàn)人物。對于母親的回憶,是借老嫗之口說出來的。寫祖母,也只用平平常常的幾個場面、幾句話語、幾個動作將老祖母對孫兒極其疼愛、關(guān)切、望孫成龍之情寫得淋漓盡致。作者通過平凡之景、瑣屑之事、普通之物將母親和祖母的形象凸顯在讀者面前,并讓我們感受到作者的悲傷:八歲喪母,很早失去了慈母的關(guān)愛,而母親遺蹤卻處處可見,母親親切的話語還響在耳邊,令人不禁潸然淚下;想到祖母的殷殷期望,自己卻屢次失意,在祖母死時,仍未中第,功名未成,難怪面對遺跡時,會長號不自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