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曉冰
“健身跟輸贏無關,跟名利無關,跟親情愛情友情都無關,它就是我愉悅自己的方式,是在百忙中,犒勞自己的方式,是最陽光的奢侈。”
至今我還記得工作十年后,第一次進羽毛球館打球時自己的冏態(tài):5分鐘不到,面無血色,呼吸困難,離撥打120只差一個面子的距離。
要知道當年我是大學足球隊的前鋒,只是,當年勇就這樣在十年間揮霍得一干二凈,從前的體育健將居然成了運動小白,身體受不了,心理層面更是不能接受。于是,健身這件事終于被我提上日程。
這個城市里有各種各樣的群,像我這種不喜歡單打獨斗的人選擇加入了羽毛球群,每周一晚上下班后,簡單吃點飯,就去打球。然后,我驚喜地發(fā)現(xiàn),群友的打球水平是有梯隊的,設新手場、中級場和高級場。新手們彼此陪伴鼓勵,慢慢地,有些人就進階到了中級場,或者更高。
而我借助從前就有的運動細胞,從只能打5分鐘,到可以堅持打完21分制的全場,再到三局二勝,一點點地混到了中級場,偶爾還敢跟高手過過招。在這里,大家彼此只叫網(wǎng)名,沒有人去追問你的身份地位來歷,只在乎每一個球的技術——目的單純,過程就容易美好。
運動是會上癮的,前提是你在這個過程里找到了快樂。在打了兩年羽毛球之后,我遇到了瓶頸期,于是,請了教練,跟三個小學生一起學球。人至中年,重新學習一門跟謀生無關的技術,那感覺很酸爽。孩子一節(jié)課就學會的動作,我卻用一周的時間才學透,結(jié)果,一跟群友打比賽,動作又恢復到從前的野路子。
在教練一頓呵斥中,我看到了自己的頑固與局限,帶競技的健身讓人重新找回恭敬心與學習心——羽毛球教練打小開始學球,光是一個高遠球的動作,就要每天揮拍上萬次。所以,人家的動作標準、專業(yè)、有范兒,是時間的力量。于是,我對曾經(jīng)無比陌生的領域有了了解之后的敬意,開始享受每天進步一點點的歡喜。
健身,也是在健心。沒有心靈參與的健身,只能叫出汗。沒有熱愛的參與,健身就是自討苦吃。
慢慢地,我開始跟著球友參加市里舉辦的各種羽毛球比賽。明明知道去了也是墊背,可是,競技心和站在賽場上的姿態(tài),以及因此產(chǎn)生的上進心,卻是真正的收獲。清楚地記得,在一次比賽中,我和隊友遇到了一對球友,平時打球我倆根本不是他們的對手,我們抱著必輸?shù)男拍钌蠄隽?。結(jié)果,那對球友太過放松,導致接連失誤,而領先的我們突然有點想贏了,爆發(fā)出平時沒有過的激情與技術,居然超常發(fā)揮贏了他們。那種激動,至今想來都還得意。
人為什么要運動?我在那一刻找到答案:在運動與競技中,你會發(fā)現(xiàn)另外一個自己,更積極,更富有活力。那些運動期間產(chǎn)生的多巴胺,會持續(xù)影響你生活的方方面面。
從前要拖到晚上回家再干的工作,在單位就果斷做完,因為晚上要打球;從前要出去辦事時,哪怕目的地只有500米距離也要打車過去,但現(xiàn)在,一步一步量過去,心中充實快樂——當你奔跑起來之后,就再也不介意走了,這個世界上那些有點遠的距離,在你看來,也便成了饋贈。
健身就像耕種,是一個無比誠實的行動。那些磨練出來的毅力,那種全情投入后的收獲,遠在你的意料之外:多了一個圈子,一個跟身份地位完全不掛鉤的全新考評系統(tǒng),一種最舒服的關系,團結(jié)有距,不親密也不疏離,彼此不打擾也不窺探;在球場上,球品即人品,球技即能力,你的被尊重程度都是自己贏得的,同樣,你的不被尊重也是自找的。
有些苦,吃起來好苦,但品起來好甜,有無盡的回甘。比如同學會上,同樣人到中年,面對同學對你身材的恭維和嫉妒,你毫不羞澀:在你吃吃喝喝的時候,我正在球場上揮汗如雨。
至于那些說自己沒有時間健身的人,其實是覺得健身的時間不是必要與必須的,是因為他覺得那些有限的業(yè)余時間應該用在更值得的事情上,比如吃飯、聊天、看手機等等。個人認為,這不是時間的問題,而是心理排序的問題。
如果有人問我,是刷手機好玩還是打球好玩?是跟人聊天更放松還是打球更放松?在購物與打球之間,哪個更安慰日常的辛苦?我都會選擇打球。因為打球的時候,我最投入最快樂,覺得那是花在刀刃上的好時光。
(圖片由本文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