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目珍
散文詩是一個寬闊的文體。自波德萊爾提出這個概念,經過一個半世紀的醞釀與產出,各種能進入的領域,它都進入了。尤其是屠格涅夫、泰戈爾、紀伯倫、魯迅等世界級作家在這個方向上的努力,使得散文詩成為了一種影響廣泛的文體。雖然到時下爭議仍然不斷,但既成的事實已經無法否認它作為一種獨立文體的存在了。樓肇明先生曾言:“散文詩是與人類精神世界、精神結晶、人生的意義、目的和價值,人的心靈、人性的深層世界緊緊聯(lián)系在一起的。散文詩體是人類文化精英手中訴說對世界的感受和探求的一種便捷的,使用起來能夠得心應手的工具?!保ā痘蚴窍戎捏鹧?,或是撒旦的詩篇》,見《世界散文詩寶典》,浙江文藝出版社1995年版,第4頁)樓先生的這一觀點傳達出了兩層含義:其一,作家、詩人在探求世界和表達對世界的經驗時,散文詩已經成為了一種令人非常愜意的文學體式;其二,散文詩既與如此深刻的人類的多重精神和心靈糾結在一起,那么它勢必也須要傳達出與之相應的內容,才能襯托出它的高度、廣度和力度。周慶榮是中國散文詩人群體中一個有溫度、有理想、有遠方的人,一直以來他都在探尋和開拓著散文詩的經驗場域和精神空間,除了追躡個體對宇宙、人生的獨特感悟,他也將自然、歷史、哲學以激蕩變化的潛在意識并入對塵世的辨認與救贖。三十余年來,經由這樣一個有意志力的時間延續(xù),他的文本也讓我們看到了作為散文詩“路標”的一種特征。
“我們永遠是我們”
周慶榮在散文詩中紛呈著個人的生存經驗以及對時代的歷史性拷問,一方面他審視和修煉自己,渴望使自己成為一個有理想、有遠方的人;另一方面,他也通過對一代人的歷時性觀察,實現(xiàn)著對歷史及其時代中人的境況的反思。
周慶榮是一個有反省力的人。這種反省,首先體現(xiàn)在他將審視的對象先瞄準自己。在談到對散文詩的思考時,他就曾說:“真熱愛,先從審視自身的不足開始?!保ā段⒎e散論(一)》,見周慶榮著:《有遠方的人》,春風文藝出版社,2014年版,第149頁)這即是一種內省的精神,一種不做局外人的精神。它喚醒一種認知的力量,揭示出人要擺脫自身遮蔽的一種努力。
在個人無法駕馭或者難以觸摸到時代的身體的年代,我們是接納它堅硬的史實,還是化內心的冰冷為寬廣的理解?這是每一個身處當下時代中的知識分子都須要思考的。而這也正是周慶榮極具反省力的第二個方面,他省思的是“整整一代人的共同的問題”(《我們》第11節(jié),見周慶榮著:《我們》,譯林出版社,2011年版,第27頁)。1993年和2008年,周慶榮分別創(chuàng)作出了《我們》《我們(二)》這兩組散文詩,暗示了他對所經過的一個時代及其所歸屬的歷史境遇中一代人的理解。周慶榮是一個有溫度的人,他將這種對宏大歷史的折射更多地轉向了對個人深層心靈的發(fā)掘,并且將經驗一次次灌入那個容易被忽略的年代,向我們展示出了他們“這一代人的生命姿態(tài):沒有埋怨、牢騷,更沒有仇恨和敵意,這一代人區(qū)別于前輩的根本之處,是他們心中不存在生命的陰影,只有一代人對于自身的審視、對于境遇的反省與認同以及對于生命的深情的謳歌,其歷史的態(tài)度、面世的價值觀都體現(xiàn)著豁達與寬容?!保置烂骸端麨椤拔覀儭边@一代人宣言》,同上,第113頁)是呀!這就是以周慶榮為代表的一代人經過歷史錘煉以后的生命姿態(tài)。其實他們的內心中又何止是豁達與寬容?面對這兩組散文詩,抽絲織錦之后,我們還能發(fā)現(xiàn)這一代人身上所具有的歷史擔當精神:“我們拒絕無為,我們是閃光的金子,我們不甘心被虛無地寫進明天的史書?!保ā段覀儯ǘ返?節(jié),同上,第85頁)充滿樸素之質的博愛精神:“我們因世間的美好而幸福,我們最幸福的事是讓我們中間那些感到不幸福的人,也能一起幸福?!保ā段覀儯ǘ返?4節(jié),同上,第97頁)以及矢志不移的探尋精神:“意識到世上生長的意義,我們生命的行程已走完一半,我們終于決定為意義而活。”(《我們(二)》第15節(jié),同上,第99頁)
是的,他們是堅持著個性、個人思想和個人事業(yè)的一代人,盡管“目睹了背叛與不忠,親歷了重利而輕義,但奮不顧身前行的依然是一群不甘放棄最后信念的我們?!保ā段覀儭罚?/p>
“在蒼茫里獨步”
晚晴詞人況周頤曾經如此獨到地闡釋詞的靈感來臨:“吾蒼茫獨立于寂寞無人之區(qū),忽有匪夷所思之一念,自沉冥杳靄中來?!保r周頤、王國維著:《蕙風詞話·人間詞話》,人民文學出版社,1960年版,第10頁)其所謂“匪夷所思之一念”,即是詞的意念。于不同的詩人而言,這匪夷所思的意念肯定也是不同的。周慶榮在“蒼茫里獨步”,所見、所聞、所想的即不是詞的誕生,而是對歷史、文化、自然和人性的反思。周慶榮是一個有樸素之心的人,于是他看待歷史、文化、自然和人性都帶著一種樸素的力量。
歷史是個宏觀的“事物”,一般而言,人們對它的涉入,往往先是一種求知的方式,然后再反觀其“存”,思考和掂量出它的影響與分量。對于歷史,周慶榮曾有一種理性的認知:“一垛古墻站在當下。你不去提醒它的出處,眾人卻可看出它的歲月的重量。由于這垛古墻,周遭事物仿佛都有了生命的長度。”(《微積散論(五)·關于歷史》,見《有遠方的人》,第160-161頁)在《有理想的人》一詩中他也指出:“史書在我的書架上整齊地排列,我知道,歷史不會真正地沉睡?!保ㄒ姟队欣硐氲娜恕?,第3頁)這是他對歷史的整體性感知。是的,歷史絕不是死氣沉沉的,歷史是鮮活的。于是,對于兵馬俑他雄壯地唱出:“你不再是秦代的兵馬俑,我會把你稱為我們的軍人?!保ā段野驯R俑稱為我們的軍人》,同上,第21頁)周慶榮還常常從歷史中產生對祖國命運以及某些個人與祖國之間存亡關系的思考,最典型也最引人沉思的是《三人劇》中的幾處點睛之筆:伍子胥獨白后是這樣的旁白:“伍子胥被剜去雙目,看不見祖國了,光明在哪里?”岳飛獨白之后是這樣的旁白:“馬蹄聲處,塵煙又起,滿腹心事,關于他的祖國?!倍鐭ǖ莫毎字杏羞@樣的句子:“后來,祖國是他們的了。他們也是祖國的了?!薄白笠幌拢乙幌?,三千多道傷口。/我的祖國啊,你比我受傷更深?!保ㄍ?,第27-30頁)歷史是無法改寫的,然而回望它卻帶來無限感傷。周慶榮在其中顯然是寄托了某種深意。周慶榮對于歷史持一種樸素的觀點,在于它從不以宏觀的視角去審視歷史,除了幾位與家國運命聯(lián)系緊密的“英雄”之外,帝王將相幾乎都被他從歷史中“請出”,因為他主要關注的是普通人的命運,是“夢想”,是“公平正義與幸?!?。(《數字中國史》,見《有遠方的人》,第25頁)他認為“萬歲的是泥土一樣實在的事物。”(《江山》,見《有遠方的人》,第68頁)
基于此,我們相信周慶榮仍然是那個懷揣樸素之心的人。他說:“我不相信田園牧歌的徹底幸福,卻相信雞鳴犬吠的狀態(tài)更接近人類的心靈真實?!保ā懂敇闼爻蔀樯畹男判摹?,見《有理想的人·跋》,第137頁)是的,他關心的是“人類心靈的真實”,而這與世界和人類的命運息息相關。他要盡可能地容納一切,這與他對歷史、時代甚至“敵人”的寬宏有著共通之處。
“哲學上的光”
著名學者劉再復在早年對散文詩的研究中曾指出:“哲理感對于散文詩來說,是特別重要的。它是區(qū)別散文同時也是區(qū)別其他文體的一種優(yōu)良特性。沒有哲理感,就不能進入散文詩的較高境界。”(《散文詩的特性》,《人民日報》,1983年3月4日第8版)且不論其所言是否完全準確,但此處卻為散文詩指出了一條寫作的理路。有哲理感的散文詩,的確是與眾不同的。周慶榮的許多散文詩也都呈現(xiàn)出了哲思的一面,這其中有對東方哲學中傳統(tǒng)義理概念的現(xiàn)代性反思,如《義天》:“行大義,于天上。/……然后,再行大義,于天下。/……我們的面孔,必須幸福。/塵埃洗盡,義不容辭……”(見《有理想的人》,第17頁);《孝地》:“一切的莊稼都生長在這里。/在今天,莊稼養(yǎng)活著我,就像明天,收編了我的土地會繼續(xù)營養(yǎng)我的子孫?”這是周慶榮以散文詩的方式對儒家哲學中某些倫理概念的現(xiàn)代闡釋。此外,他的某些篇章也體現(xiàn)出了道家哲學的某些痕跡,如《山谷之上——給靈焚》一詩的開頭:“再深的山谷也不是深淵,你看那高聳如云的山峰,知道為什么山谷總被深沉地充滿?”(同上,第87頁)讓人體會到道家“高下相傾”的辯證思想,以及“谷神不死,是為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這樣對道體作為萬物本源的思考。盡管詩人不一定有如此認知,但他讓我們以聯(lián)想的方式覺察到了這一點。
周慶榮的散文詩還有對西方某些哲學概念的非常個人化的充滿詩性的淳樸理解,如《辯證法》:“現(xiàn)在的情形是:誰能忍住淚水,誰能認真地觀察是非?/……飄零的冷意味著深處的沉湎,一種道理對抗道理的全部?失去根部的堅持從此長不出高度”。(同上,第43頁)也有對“上帝”的質疑和非常幽默的諷刺:“上帝,你突然地就把他們叫去?你必須學會他們的漢語,他們雖然說著各自的方言,但都能講一口流利的普通話!”(見《有理想的人》,第58頁)此外他還試著從“黑暗中的問題”入手企圖去理解和接近德國著名詩人、哲學家荷爾德林:“那些黑暗中的問題,仿佛一次又一次的睡眠。土地深處,也不全是陰暗和卑鄙,許多高尚的思想也在靜靜地躺著?!保ā逗诎抵械膯栴}——給荷爾德林》,同上,第59頁)
周慶榮的散文詩對于哲理的滲透,更多地表現(xiàn)在他對自然、歷史,以及人情、事理的經驗擺蕩上。他以話語為載體,以外物為對象,以理想、時間、夢想、人格、遠方和家園等為參照,一次次做著“抵達性”的“創(chuàng)造”。在《夢境:詩人之死》中,他創(chuàng)造性地以夢境對“詩人之死”進行了極具詩意而又富于哲理的表達,而最能撼動讀者內心的,也是那在夢里觸發(fā)詩人流淚的情形:“祖國為她的詩人降了半旗。這個時候,沒有哀樂,江河流動著,風吹著,鳥語活躍,在南方的某地,有人已經看到油菜花開滿大地?!保ㄍ希?9頁)這里的敘述所呈現(xiàn)出來的景象,哀樂全無,一派鳶飛魚躍的靜謐,既有道家“大音希聲、大象無形”的高境,同時也帶有一種和樂的禪意,體現(xiàn)出了詩人深厚的語言和文化功力。
通讀周慶榮的散文詩,我深深地被其“人性中的溫度”所溫暖。無論是他對個人與時代的認知,對歷史、文化和自然的思考,還是從哲學角度反思世界的存在、人性的良惡,他都讓我們見證到一股靜穆、樸茂、清深和雅健的力量。他“比許多人更清明地看見了我們時代的‘塵土,……為我們關懷和辨認自己的時代,提供了參照?!保ㄍ豕饷鳎骸蛾P懷與辨認我們的時代》,見《有理想的人·序》,第15頁)周慶榮是一個值得“我們”景仰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