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孔俊
【關鍵詞】 高中語文;古典詩歌;特殊表現(xiàn)手法
【中圖分類號】 G63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9)10—0085—01
表現(xiàn)手法也可稱為表現(xiàn)方法(或表達技巧),凡是能使文章整體或部分產生鮮明強烈的印象,達到感染讀者的藝術效果的手段或方法,都可視為表現(xiàn)手法。詩歌的表現(xiàn)手法是很多的,我國最早流行而至今仍常使用的傳統(tǒng)表現(xiàn)手法有“賦、比、興”,但還有一些特殊的表現(xiàn)手法,既在詩歌中起到了出人意外的表達效果,也對后來的文學創(chuàng)作發(fā)揮了很好的影響,筆者根據多年的教學經驗,梳理了部分古典詩歌中的特殊表現(xiàn)手法。
一、以偏概全法
所謂以偏概全法,就是詩歌創(chuàng)作中,在描寫某一事物或景象時,采用只舉一端,概見其余的方法來表現(xiàn)。例如,王建《雨過山村》“雨里雞鳴一兩家,竹溪村路板橋斜。婦姑相喚浴蠶去,閑著中庭梔子花”。其中“婦姑相喚浴蠶去”意在表現(xiàn)春天來臨,一場雨后,山村處處忙著春耕春種的景象,詩人用只舉一端,概見其余的表現(xiàn)手法,起到了韻味深長的效果。在這淳樸的山村里,婦姑相喚浴蠶,顯得多么親切,作為同一家庭成員,關系多么和睦,她們彼此招呼,似乎不肯落在他家之后?!跋鄦驹⌒Q”的時節(jié),也必有“相喚牛耕”之事,只舉一端,不難概見其余。在優(yōu)美的雨景中著一對“婦姑”相喚,要比讓一雙兄弟相喚更有詩意。
二、以全指偏法
如,宋代楊萬里《曉出靜慈寺送林子方》一詩,“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詩人開篇即說畢竟六月的西湖,風光不與四時相同,這兩句質樸無華的詩句,說明六月西湖與其他季節(jié)不同的風光,是足可留戀的。六月即夏時,不與四時同似乎顯得別扭,但如果改為“風光不與三時同”那就更別扭了,詩歌的妙境正在于此。原來詩人正是用以全指偏的方式,突出了西湖六月特別艷麗的景色。這種謀篇和語言上的方式,雖然跌宕起伏,卻沒有突兀之感。
三、翻進一層法
這是在寫景懷人和思鄉(xiāng)懷人詩歌中偶見的一種表現(xiàn)手法。就是通過想象家中人如何思念自己來表達自己對家中親人的思念之情的手法。例如,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其中“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也是這種表現(xiàn)手法。詩人寫九月九日這一天對家人的思念,如果只是一般化地遙想兄弟如何在重陽日登高,佩帶茱萸,而自己獨在異鄉(xiāng)不能參與,就會顯得平直,缺乏新意與深情。詩人翻進一層,遙想遠在故鄉(xiāng)的兄弟們今天登高時身上都佩上了茱萸,卻發(fā)現(xiàn)少了一位兄弟。好像遺憾的不是自己未能和故鄉(xiāng)的兄弟共度佳節(jié),反倒是兄弟們佳節(jié)未能完全團聚;似乎自己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的處境并不值得訴說,反倒是兄弟們的缺憾更須體貼。這就曲折有致,出乎常情。
四、錯覺描寫法
錯覺其實是一種心理現(xiàn)象,人類的感覺器官極易受其相似點的蒙騙,往往錯把甲事物當作乙事物,錯把甲現(xiàn)象當作乙現(xiàn)象。這種由相似的客觀事物所引起的錯覺描寫,在詩人們筆下出現(xiàn)得比較多。宋之問《苑中遇雪》中“不知庭霰今朝落,疑是林花昨夜開。”瑞雪驟降,乍見不信,誤認為是如雪一般的林花開放。利用錯覺,初見雪的驚奇、欣喜之情具見無遺,且扣緊了題目的“遇”字。張謂《早梅》中“一樹寒梅白玉條,迥臨村路傍溪橋。不知近水花先發(fā),疑是經冬雪未銷?!鼻擅畹胤从盟沃畣柕脑娨?,也是在寒梅、冬雪色彩一致之上做文章,體現(xiàn)了季節(jié)交替之際的特點,突出了梅花之早。像這樣的詩句有很多,如“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均可看作這類情形。
五、意象疊加法
所謂意象疊加法也就是古人所說的“列錦”法,這是古典寫景詩歌中所用的手法,就是全部用名詞或名詞性短語巧妙地組合排列在一起,構成生動可感的圖像,用以烘托氣氛,創(chuàng)造意境,表達情感的一種表現(xiàn)手法。例如,馬致遠《天凈沙·秋思》中的“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三句話九個意象,每組都是一個特寫鏡頭,所述景物原是大自然中極平常的,但平凡的事物一經詩人的藝術組合,便濃重地渲染出一幅凄涼蕭瑟的氣象,并將讀者帶入荒僻冷寂的藝術境界,幾乎成了意象疊加寫景的絕唱。
我國古典詩歌中的這些特殊的表現(xiàn)手法,雖然并不是常見的,但作為學習古典詩歌的人,時或會遇到。筆者根據多年的教學經驗及對高考語文卷詩歌鑒賞的分析并整理了詩歌賞析做題的方法,以期學生從中學會做詩歌賞析題的方法,同時,也有助于學生更多地去理解這些手法所達到的出乎意料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