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予
書案上,零零落落的兩三花器,昔日朱門今夕遍生青苔般的靜寂,像一截嶙峋的人間,每在沉卷之時,舉目可見。于是,打算用一種極簡的思路,要讓它們舊瓦澡新雪——
擇一枝筋骨的六月雪,伴兩粒矢車菊,配一眼青瓷,葉是紫藤。在案頭,就是一節(jié)短小明目的詩。
一叢老竹,兩穗雀麥,一頸清璃,竟有瘦去人間煙火的風姿。若要取名,應叫“東坡瘦”!
花期將過,紫鳶尾不得不黔驢技窮,可終究往事太過盛大,即便只剩空曠,也有蒼蒼莽莽之氣。于是,給它一穗雀麥來頷首,盛在粗泥之中。
在園中見過這樣的一幕:瓊樹被攔腰伐斷,袒露的橫切面粗獷、蒼涼,幾束細枝卻拔地而生。于是,便要在白瓷中還原:生命,可以有挫折,但不應屈服。
麥藍菜常被誤識為滿天星,這種一開就是千言萬語的花,極難讓人拎出一句重點。于是兩頁皺葉椒草就有了可讀性,再讓它們“寫”上銹罐,恣意與披靡便被勾兌成恬淡與平和。
緊著樸素的審美和鄭重的心思,把尋常草木照搬在花器之中,不想,卻成為案頭最經(jīng)讀的句子。離開母體的草木依舊自力更生,直至“江郎才盡”。事實上,從陌生到熟稔,時間把人和萬物都寵得霸道,榮枯之交,已然把曾經(jīng)盛大的鋪墊作了定格。我的案頭,就曾收留過這樣一枝山茶花:開過荼蘼,卻依舊泊在枝頭,成了一團悠悠的紅褐歲月。
生命,無關(guān)榮枯;美,也無關(guān)新舊。草木如是,器物如是。
莊子說,乘物以游心。這一乘,是身在物外,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如是,方可達到游心。不以物喜,不是拒絕所有美好事物的小確幸,而是不把歡喜一一物化;不以己悲,也不是忽略所有內(nèi)心的漣漪,而是不把一切的情緒一一己化。器物,不過是徑,終歸還是要落實在心。
有人說,器,若失去了使用價值,便也就失去了美。器,美在其形,但終需功在其用。器之道,不在求其形,而在盡其用,這用,也不是拘泥固有程式,卻當是對生活態(tài)度的承載。器之妙,不在華麗之形,也不在連城之價,而在于,通過它采收了多少清歡與美好。
撿來幾枝秋日落木,許在書架,便添了老樹枯藤與西風瘦馬的季節(jié)感。美,取決于我們的欣賞力,但歸根結(jié)底取決于我們心中的世界。
器與物,在用,更在儉。
在呼喚迭代的當下,當置換與丟棄越來越迅速,器與物也常常帶著記憶早早被閑置,被替代。浪擲,不知不覺成了時代的一種質(zhì)地。如今當我們對著歲月的吶喊,卻再也聽不見器與物的回應。老友不遺余力地倡導家居物盡其用,用他的話說是:物需盡其用,還要發(fā)揮其最大效用。
采了藏苞帶花的苦苣菜,披來一身的鄉(xiāng)野氣息,再佐兩截榆枝,插于巧小的陳年瓦罐。沒有誰在刻意仗勢,也沒有誰在刻意呼應,各有分寸。選器與色彩配搭皆不曾深用匠心,只是回到自然而已。
物用,終究不過是,“物有悅?cè)酥?,人有惜物之心”。人與物皆有分寸,物盡用力,人盡惜力。
(編輯 ?高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