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南音
四十二年的一天,三十多歲的褚銘被姑母褚琳君叫去,視褚銘為己出的姑母取出了一個包裹,慢慢展開,露出二百余頁信札。姑母將這批信札鄭重地交待給褚銘,告訴他,這是鶴園洪家所留存的最后一批遺物了,關照他好好保存。那一天,姑母的那句叮嚀和眼中的神清讓褚銘一生難忘。
熱愛藝術(shù)的褚銘深知這批信札詩稿在姑母心中的分量,從此寶物在手中秘不示人保存了近四十年。常在夜深人靜時,褚銘展閱把玩,流連尺牘之中,得益良多。曾一度學畫的褚銘,震驚于這批信札的書法線條之美和詩稿中的錦句華章。一言一語、一撇一捺之間,褚銘好似看到了這些信札中的老人在親切地和他娓娓交談,展示他們不凡而又風雅的人生。
褚銘后來曾深入桃花塢木刻藝術(shù)研究,擔任過蘇州昆劇團團長,撰寫過一系列知名戲曲作品,在藝術(shù)的道路上,這批遺札一直伴隨著他。隨著年歲增長,褚銘也已年過七旬,為了讓更多后人領略姑蘇古城中塵封的一段家族往事和先人風雅。2017年,褚銘取出了這批珍藏近百年的名家信札,在老友楊明義先生的鼓勵與幫助下,與杭州西泠印社相約,為西泠一眼相中果斷上拍,成為了那一年收藏界的重大盛事。如今,褚銘主編的《鶴園藏札》(兩冊)正式出版,其中所收信札、詩文等,展現(xiàn)出了清末江南士人生活、交游、唱和的昔日風雅,再次震驚了當代文化藝術(shù)界。而其中,俞樾和大刀王五的關系、虎丘冷香閣的書寫者、俞平伯幼時往事等許多吳地的秘密也漸漸浮現(xiàn)在時光的水面之上。
壹
在蘇州人民路西側(cè)韓家巷里,蘇州名園——鶴園悄然隱于靜巷之中。鶴園和曲園、聽楓園南北為鄰。宅園面積4.66畝,其中花園2.8畝。清光緒三十三年,道員華陽洪鷺汀居此,在宅西隙地建園。取門廳屏門原綴七言篆聯(lián)首字名稱"鶴園",一說因俞樾書"攜鶴草堂"匾而名。鶴園留給蘇州人的印象是曲會之盛,后世的吳梅、張紫東與"傳"字輩少年常集于此地,聲聞林池。葉恭綽、張善仔、張大千、梅蘭芳等也先后來訪。如今,這個園子是蘇州市政協(xié)聯(lián)誼會的所在地,愛曲人依然在此弦誦不輟。
洪爾振(1855-1916)是鶴園的第一任主人。只不過,園子還未竣工,洪爾振便已舉家赴上海定居。這些后世的繁華與洪家已無關系。 但讓人側(cè)目的是,洪鷺汀的朋友圈中,有許多彼時赫赫有名的人物,光耀百年,讓鶴園后來人紛紛膜拜不已。
俞樾致洪爾振有關資助徐錫疇家屬家書
吳昌碩的信札
吳昌碩致洪爾振論詩詩歌唱和信札
洪鷺汀,舉人出身,做過江蘇溧陽、丹徒、丹陽等地的知縣小官。他是清末民國時期蘇州、上海文化圈的重要參與者,年輕時娶了晚清大學者俞樾的從孫女為妻,成了俞樾的孫女婿。他和俞樾祖孫關系一直很好,彼此言語也無話不說,大到有關“大刀王五相助其孫俞陛云并欲為其作傳”,小如“外附食品四種”之“年節(jié)禮儀”均可在信札中見到。
上圖:洪氏家族及交友關系表
下圖:褚銘(左一)和金家昆(右一)、張翥在一起
他還與吳昌碩為摯友,與晚清遺老,后淪為漢奸的鄭孝胥則為副貢同年;辛亥革命之后,又以遺老自居,寓居上海、揚州,作為淞社重要成員,他與王國維、鄭孝胥、吳昌碩、繆荃孫等往還頗密切。他曾創(chuàng)立丹陽縣立初級師范,俞樾為書《從孫婿洪鷺汀刺史五十壽序》,鄭孝胥作《答洪鷺汀同年鷺汀見贈預祝生日詩》、吳昌碩作《挽洪鷺汀》,一生也非虛度。而當年洪氏與眾人密切的往還,互相投贈之詩文、信札、字畫自多。
《鶴園藏禮》里有褚銘與其姑母的半生寄托
貳
褚銘姑母褚琳君,蘇州人氏,年幼時嫁給洪爾振的兒子洪子靖作填房。兩人歲數(shù)懸殊,婚后育有一子,名重熙,屬兔。因先天不足,自小體質(zhì)孱弱,氣喘多病,于三十二歲時早歿。
洪子靖晚年篤信佛教,常年輾轉(zhuǎn)于江南寺廟中,燒香拜佛吃齋念經(jīng),后不知所蹤。據(jù)說,他是死于杭州凈寺,褚銘姑母曾多次托人去查問,未有結(jié)果。小時候,褚銘常見姑母一人凄凄苦苦,在家閑坐。那時他也略懂人事,偶然去她家中,只見墻上掛著一幀穿著清朝官服的老人照片。她說,這是她公公,叫鷺汀。其實,她連她自己的公公也從未見過,因為她出生時,鶴園主人鷺汀就已經(jīng)去世了。褚銘小時候跟洪子靖倒是有過極其模糊的一面之緣:只見一個老人坐在靠椅上毫無表情。見褚銘們?nèi)チ?,也不說句話,打個招呼,一副莊嚴肅穆的樣子,因此孩子們都很怕他。洪子靖早年有一子名衡孫,少時隨吳昌碩習書法,十五歲曾在蘇州虎丘山留下“冷香閣”三字篆書,意態(tài)生動,氣勢宏大,備受親朋贊賞,鄭孝胥夸贊其“將來必為昌碩之后勁矣!”后卻不幸故去。
當褚銘過了少不更事的年齡時,就暗暗地為姑母的身世抱不平:一個豆蔻年華的青春少女,嫁給了一個常年不歸家的老人而孤寂一生。褚銘不了解這段婚姻結(jié)合的過程,而又是小輩,不便多說什么,但心里對姑母一直抱著一種憐憫和同情的態(tài)度。她一生沒有正式就業(yè),家用不夠就靠姑母幫傭或變賣家產(chǎn)來維持。說起家產(chǎn),其實并無房屋田產(chǎn)之類,鷺汀父子留下的無非是文房遺物而已,當然,其中就包括親朋之間的信札和詩稿。
今日鶴園依舊有著濃厚的文人氣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