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茜 唐林濤
摘要:在消費社會背景下,設計不再是基于生產(chǎn)的原則,而是圍繞符號的增值與再生產(chǎn)展開的。設計基礎課應該進行相應的改革。文章探討了一種將符號學的相關理論與知識注入到設計基礎課程中的教育改革途徑,提出了視覺訓練課程中不應只關涉感性、審美、直覺力、形式法則等內(nèi)容,也應關注視覺符號與意義生成的結構問題。
關鍵詞:符號學設計基礎圖像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0069(2019)05-0114-02
Abstract: In the context of consumption society, design is no longer based on?the principle of production, but on the value-added and reproduction of symbols.Design foundation course should reform. This article explores an educational reform approach?that integrates the relevant theories and knowledge of semiotics into the?design foundation curriculum. It proposes that the visual training course should not?only be related to the sensibility, aesthetics, and intuition, but also pay attention to the?structural problems of visual symbols and meaning generation.
Keywords: Semiotics Design Foundation Image
一、設計基礎課的背景現(xiàn)狀
自包豪斯以來,設計學的基礎課是以理性的方式訓練知覺與感性的敏感度。這種視覺訓練的思想來源是啟蒙理性以來的唯心主義美學觀。其依賴于哲學心理學對美的分析成果,著重訓練設計師視覺層面的形式美感。這樣的基礎課是基于那個時代的設計學認識論,即設計活動是一種“美的形式”的生產(chǎn)。當前我國設計教育的基礎課基本上是在包豪斯文脈下的三大構成,即以抽象的點、線、面、色彩、體塊、空間等為基本元素,通過理性化的秩序關系安排來獲取知覺感受與形式美感的訓練。這樣的基礎課屬于傳統(tǒng)設計學的“內(nèi)部知識”,對于學生的感知能力培養(yǎng)是必須的,也是有效的。
然而,在今天后工業(yè)時代符號消費的背景下,設計活動不再是基于“美的形式”的生產(chǎn),而是圍繞“意義的消費”展開。設計活動參與到文化工業(yè)的符號增值與再生產(chǎn)過程中來了。設計師的身份從美的生產(chǎn)者轉(zhuǎn)變?yōu)橐饬x的建構者。他們將日常世界的經(jīng)驗符號化,并以此來開啟消費者對現(xiàn)實的理解。在這樣的認識論背景下,設計基礎課明確的轉(zhuǎn)向了“外部知識”,即以“圖像創(chuàng)制”為訓練手段,通過圖像的解構與建構使得學生理解意義的創(chuàng)造、加載與傳遞方式。圖像不再是世界之表象,而是一種語言、符號,以隱秘的方式將人們的欲望、價值、觀念精心編碼并傳遞出去。設計師應具有文化和意義編解碼的知識。
從抽象的構成到圖像的創(chuàng)制是由內(nèi)及外的發(fā)展,是從“制造形式美感”到“意義生產(chǎn)”的連續(xù)過程,是兩條腿走路的結構,也是設計學基礎課教學體系逐步完善的進路。圖像作為視覺的載體,與語言一樣是人們認識世界的途徑。圖像從不只屬于單純的視覺感官表層,而是與意義交織在一起的。作為思維結構、意義的傳遞載體,因其視覺性,圖像比文字更直觀。圖像描繪的是對整體世界的認識,而不只是簡單的鏡子一樣的折射。視覺圖像的目標不只是作用于視網(wǎng)膜的視覺沖擊力,其更深的依據(jù)乃是視覺思維能力與意義傳遞和反思精神。所謂視覺性,不應只被看作是關于感性、審美、形式感的知識,而應在更廣博的社會和文化語境中去理解它。
圖像作為符號系統(tǒng)中的一員,圖像編解碼的秘密就在符號學內(nèi)部。本課程將符號學的相關理論融貫于圖像創(chuàng)制的課程訓練過程之中,這有利于學生理解我們?nèi)祟愂侨绾瓮ㄟ^制作圖像來完成意義、價值與觀念的傳遞的。本文也正是基于此認識論之下的教學內(nèi)容與教學方式的改革探索。
二、課程主要內(nèi)容
本課程以符號學的雙軸理論、刺點理論與符號沉積理論為基礎,教授學生如何將理論知識應用于具體的圖像創(chuàng)制實踐。
(一)雙軸理論
雙軸理論最早來源于索緒爾對語言生成機制的分析,即“聚合軸”(比較和選擇)和“組合軸”(臨近和黏合)。任何符號的表意活動都要在這兩個維度上展開。雅各布森在索緒爾語言學基礎上將這兩個概念引進修辭學中,命名為“轉(zhuǎn)喻軸”和“隱喻軸”。雅各布森通過研究失語癥患者,發(fā)現(xiàn)其功能喪失主要是在這兩個軸上的語言生成障礙。比如,給患者看帶有煤氣燈的圖片他卻回答“火”,這說明患者的轉(zhuǎn)喻軸出現(xiàn)了問題,不能在詞語庫里準確地進行選詞,但是火與煤氣燈的深層內(nèi)在聯(lián)系卻說明了患者隱喻軸發(fā)達。轉(zhuǎn)喻軸遭到破壞的失語癥患者所暴露出的具有象征性、想象力的語言,說明了在語言生成中隱喻軸的價值。所以,在轉(zhuǎn)喻軸上看起來病態(tài)的語言,如“破碎的太陽”,卻是詩性之所在,這也是藝術想象力的出發(fā)點。
人類的任何表意活動中,符號都必須在轉(zhuǎn)喻軸與隱喻軸兩個維度關系上進行。我們把生活世界的經(jīng)驗看作是一個信息庫,與我們的符號庫是不對稱的。符號是永遠不夠用的,需要我們創(chuàng)造新的符號或符號組合來指涉新的經(jīng)驗。當我們進行圖像創(chuàng)制時也是針對符號的創(chuàng)新,而符號創(chuàng)制是與我們的語言思維是同構的,離不開兩個軸承上的運作。理性主義以來,尤其是現(xiàn)代主義關注的是轉(zhuǎn)喻軸,其核心是規(guī)定性、穩(wěn)定性,即語法組合與意義符合性,旨在訓誡、告訴你某種具體意義。但是,對于藝術與設計的創(chuàng)作來講,隱喻軸則可以發(fā)揮更大的作用。隱喻軸的存在是內(nèi)在的,不可見的,幽微的,與呈現(xiàn)表層結構的轉(zhuǎn)喻軸一樣,也是語言生成的機制,但這個機制常被人們遺忘,或被認為是非理性的。比如“黑色的牛奶”這句詩,雖然不符合日常經(jīng)驗與使用習慣,但卻達到了一種陌生化,使得語言和思維的模式得以松動。因此,隱喻軸提供符號的生成、延異,增值有更大的可能性。
雙軸理論可以幫助我們揭示圖像內(nèi)在的秘密,成為圖像研究和創(chuàng)制的重要方法。本課程講授會以該理論分析現(xiàn)實主義文學與繪畫、象征主義詩歌與繪畫在轉(zhuǎn)喻軸和隱喻軸上的選擇與編碼,列出不同作品的雙軸清單,對文本進行解構,并分析作者在語言選擇時的偏好,即哪個軸處于主導地位。
(二)符號沉積理論
符號的意義是在其傳播的過程中,通過與解碼者的互動達成的。羅蘭巴特的符號沉積理論就是聚焦于符號的編碼、解碼與傳播的關系的。編碼是一個賦魅的過程,解碼是一個祛魅的過程。我們對一個文本、事物、生活經(jīng)驗進行編碼與解碼的過程都是一個文化創(chuàng)造的過程。電影《達芬奇的密碼》討論的是一個符號編解碼與真相的問題。在新教出現(xiàn)之前,對圣經(jīng)的解釋權在教會,如何解讀(解碼)由教會專門指定的神職人員控制。然而對圣經(jīng)隱含的文化符碼的解讀是多義的,而在教會的權威解讀之外的任何解讀都被視為是異端,是一種犯罪。所以他們只能將自己的解讀重新編碼,把新信息、觀念藏在視覺符號里面,將魅力化的圖像覆蓋在多層編織的符號之上,形成了符號的沉積,變得更加難以解讀。美術史上的經(jīng)典圖像充滿魅力,在編碼維度對圖像進行拆解發(fā)現(xiàn),這些視覺符號經(jīng)過多層沉積,大量使用轉(zhuǎn)喻、隱喻,形成了對圖像的賦魅。所謂文化創(chuàng)新就是要進行符號的多重處理,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理解制造多層級的符號累積,即羅蘭:巴特的符號沉積理論。
本單元的案例分析是以美國當代藝術家杰夫昆斯1985年的海報作品《摩西》為例的?!赌ξ鳌泛笾械木幋a是通過黑人運動員(摩西·馬龍)、籃球、權杖、文字、頂天立地的站姿等符號上升為英雄主義、新的神衹等概念發(fā)送給信息接收者。昆斯要表達的是運動氣質(zhì),這也是耐克公司所要傳遞的信息。他選擇了從黑人籃球文化與圣經(jīng)故事的詞庫選取符號,進行置換、重組,使得符號從原初的能指所指關系上升為二級符號系統(tǒng),建立了新的意義敘事,傳遞了一種宗教性的感受。
(三)知面與刺點
羅蘭·巴特在《明室》中提出了“知面(Studium)”與“刺點(Punctum)”這對概念。他認為對于一張照片的解讀來自于二者的主次關系。那種以“知面”呈現(xiàn)的照片讓人喜歡但不能攪動情感。這種喜歡來自于教育、文化,是個體在社會化過程中被訓練出來的。由于是從屬于文化的,創(chuàng)作者和接受者已經(jīng)達成了一致。知面所傳遞的信息是穩(wěn)定的和規(guī)范的,如同轉(zhuǎn)喻軸上的內(nèi)容,解讀起來是清晰無誤的。充滿刺點(Punctum)的照片往往是令人不安的。巴特將刺點描述為是“簡短,活躍,動作敏捷得像猛獸”。正是刺點讓圖像的文化秩序失去平衡,讓解讀者心里感到慌亂,讓閱讀行為無法聚焦。今天具有刺點的圖像,才能使人從圖像泛濫的視覺經(jīng)驗中蘇醒,進入視覺的更深層面的理解,這也是今天圖像創(chuàng)制所必須具備的品質(zhì)。
本單元以羅蘭巴特的刺點理論對博伊曼斯(Michael?Borremans)的具象繪畫進行分析,通過對其作品的拆解,探索他在視覺符號編碼、視覺語言生成背后的秘密。博伊曼斯的作品中的視覺符號清晰可見,好像有個意思,但意義卻不明朗,使得畫面看起來危機四伏,但也正因這不可捉摸的特質(zhì),才使人深深著迷。對其作品進行圖像拆解的思路如下:首先,按美術史中的分類秩序以主題、圖式、敘事等對其圖像進行分組;其次,與美術史中經(jīng)典的同類型繪畫作品并置;第三,通過這種并置尋找博伊曼斯對傳統(tǒng)繪畫類型中文化秩序的破壞;最后,分析博伊曼斯制造刺點的具體策略。
三、課程形式與教學成果
本課程48學時,分為3個單元,每單元16課時。每個單元的教學過程為“理論知識梳理——案例分析與理解——圖像創(chuàng)制實踐”。教學形式是一個螺旋式的漸進過程,起點是理論講授,然后是案例分析及討論,接下來是學生的設計創(chuàng)作實踐,最后再回到教師對作業(yè)的獎品講評及學生討論。這樣的過程是從knowing到understanding再到design,從教師的講授、分析過渡到學生的理解、創(chuàng)作,可以很好地融貫理論知識與設計實踐。
比如,在知面與刺點的教學單元中,教師需要一對一地引導學生進行圖像創(chuàng)制的設計實踐。第一步是讓學生從圖像創(chuàng)制者的角度去觀察、尋找、拍攝兩種圖像——具有知面的表意清晰的圖像和具有刺點的“犯規(guī)的”圖像。然后,對這兩種類型的圖像重新組織,將知面的圖像通過置換語境、斬斷敘事鏈條等方法制造“陌生化”。對于具有刺點的圖像進一步強化意義的懸擱和解讀的多義性。最后一步生成能激發(fā)闡釋者參與的圖像。
此外,本課程還會有針對性地教授給學生一些具體的、可操作圖像創(chuàng)制策略。在知面與刺點的教學單元中,具體的策略包括設計一些具有偶然性、不可命名的細節(jié),使得符號的選擇看似沿著轉(zhuǎn)喻軸打開,因其是不符合秩序的,而出其不意地滑到閱讀者個體化的經(jīng)驗中,產(chǎn)生解讀的多義性;使用刺點將日常經(jīng)驗的鏈條斬斷,這種對常規(guī)的破壞促成了讀者介入文本,文本的斷裂也邀請讀者的經(jīng)驗、記憶參入其中來重新整合解讀;將一些視覺符號從圖像敘事的語境中突出,迫使觀者打破對穩(wěn)定秩序的期待以得到新的經(jīng)驗。
經(jīng)過5年的教學實踐,本課程教學成果突出。學生學會了如何將意義編織進視覺圖像中,如何將美術史,上的經(jīng)典圖像進行拆解和重組,如何在文化意義層面上將新的日常生活經(jīng)驗給予表達與傳遞,如何將符號學理論與設計實踐相結合來激發(fā)創(chuàng)新思維。本課程的一個學生作業(yè)名為“當代納克索斯”,是針對圖像泛濫時代,手機對于主體的殖民與主宰這一復雜的問題,使用了符號沉積理論,對視覺符號再次編碼,將其意義很好地傳遞給了解碼者。如同昆斯一樣,他使用了古希臘神話故事的符號庫——美少年納克索斯的形象、他伏在岸邊深情凝望湖水的姿態(tài)。這個作品是將湖水置換為巨大的手機屏幕,將一個自戀的隱喻注入了復雜的、多維的、更為隱秘的意義。
結論
設計學是關乎人的學科,其創(chuàng)造活動是關乎意義的生成、理解與傳播的。因此,設計基礎課的視覺訓練課程中不應只關涉視覺的心理層面,還應深入到視覺圖像的表意過程,關注視覺符號與意義生成的結構問題。
基于這樣的理解,本課程從符號學基本理論出發(fā),通過對美術史經(jīng)典圖像的拆解與分析,經(jīng)由教師的啟發(fā)性闡釋與學生的互動性理解,再回到學生的圖像創(chuàng)制活動中。這樣的課程是將基本知識與圖像創(chuàng)制活動融貫為一體,看似仍是某種視覺訓練,但在這個過程中加深了同學們對經(jīng)典理論與藝術作品的綜合性理解,學習了編解碼的規(guī)律,建立了設計師所必需的符號學常識。圖像創(chuàng)制的本質(zhì)是一種對新的、個體的經(jīng)驗的傳遞。本課程的教學目的也在于將學生視為新文化的創(chuàng)造者與傳播者,他們的實踐作品就是他們對于社會、文化與自我的反思。
考文獻
[1]趙毅衡.刺點:當代詩歌與符號雙軸關系[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2-10.
[2](法)羅蘭巴特許綺玲譯.明室一攝影札記[M].臺北:攝影《季刊》出版社,1995.
[3](法)羅蘭巴特孫乃修譯符號帝國[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4.
[4]唐林濤基于語言學的國際象棋造型語意訓練課程總結[C]全國高等院校綜合設計基礎教學論壇論文集南京:鳳凰出版集團.2018(11):149-161.
[5]傅昊,張書鴻基于建筑符號學理論下的安藤忠雄建筑構成手法特征[J].設計,2017,30(21):64-65.
[6]鐘舒“整全設計”的反思——文本符號學與當代設計[J].設計,2016,29(5):60-61.
[7]田雨符號學視角下文字圖形化在海報設計中的運用[J].設計+2016%9(19):1:1238.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