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互聯網科技的進步與發(fā)展,數字化、信息化技術不斷影響著社會的各個方面一在當下這個時代,多種媒介融合發(fā)展,從圖書出版的內容與方式到營銷的策略與渠道,還有讀者的閱讀方式等都發(fā)生了前所未有的改變,這些改變讓出版業(yè)不斷走向變革與升級,傳統(tǒng)的出版理念與關系都有根本性變化。數字出版的時代已經到來,數字技術在多個領域的廣泛應用也帶來了出版業(yè)自身的改變與創(chuàng)新。本文就此探討了媒介融合背景下學術圖書出版發(fā)展的路徑問題。
【關鍵詞】媒介融合;學術圖書;出版;路徑
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進步,衛(wèi)星、計算機和光纜通信等技術在各個領域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帶動了信息網絡的不斷發(fā)展。媒介融合是時代發(fā)展所趨,將自媒體、全媒體、多媒體等進行結合,承載出版內容的方式、營銷渠道、閱讀方式等均發(fā)生了變化,這給學術圖書出版帶來了極大的機遇與挑戰(zhàn)。在媒介融合背景下,學術圖書的出版理念與出版關系發(fā)生了根本性的改變,要想獲得長期穩(wěn)定的發(fā)展,學術圖書出版必須要把握時機,針對當前存在的問題,積極地作出改變,以便能夠融入媒介融合環(huán)境中。本文先對學術圖書的內涵及出版特征進行闡述,然后分析學術圖書出版存在的困境,最后提出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改進對策,望能為學術圖書出版的發(fā)展提供參考建議。
一、學術圖書的內涵及出版特征
廣義上的學術圖書定義為書店內與學術相關的通俗讀物,而狹義的學術圖書則定義為具有較高的學術含量、品味并在出版界內受到廣泛認可的嚴肅讀物。學術圖書的出版特征受圖書本身內容的影響較大,通常印刷出版的學術圖書數量較少,屬于小眾刊物,內容的理論性較強,而且較專業(yè)化,有些甚至深奧難懂,所以該類圖書的閱讀者在文化程度和專業(yè)能力上均處于較高水平。有些學術圖書屬于輕學術型,但是對閱讀者的專業(yè)素養(yǎng)要求較高,所以在推廣的時候遭到阻礙,因其對閱讀者的能力、專業(yè)要求較高,所以只能進行小范圍的推廣,導致市場占有率一直處于低下水平。此外,學術圖書出版是人類優(yōu)秀文明成果記錄、傳播與共享的重要載體和重要渠道,所以其社會價值較高,出版社和相關部門必須高度重視學術出版,為其提供相應的資金支持,以促進其發(fā)展。
二、學術圖書出版存在的困境
首先,由于傳統(tǒng)學術圖書出版具有封閉性,加上編校質量各有差異,所以在出版時間上較為滯后。傳統(tǒng)學術圖書出版屬于先印后賣的形式,出版社需要與科研作者、開發(fā)商進行溝通、協(xié)調,在校對工作中,相關工作人員又缺乏專業(yè)性的培訓,致使學術圖書在校編上有很多不足,從而降低了學術質量。其次,盜版情況的發(fā)生對傳統(tǒng)出版社的利益造成了極大的影響,正版的學術圖書出版成本較高,因為受眾群體有限、專業(yè)性強所以導致收益偏低,盜版情況的出現更是對出版社造成了巨大沖擊。最后,學術圖書的銷售模式單一化,導致學術圖書的市場占有率無法提升,宣傳和營銷工作還需要做進一步完善與改進。高校是銷售學術圖書的重要渠道,但學生對專業(yè)性書籍的閱讀興趣較低,加上學術圖書價格較高,所以高校圖書館對學術圖書的普及率偏低。加上傳統(tǒng)學術圖書出版是先印后賣的形式,使其生產與銷售環(huán)節(jié)產生嚴重的脫節(jié)問題,這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資源積壓、浪費的現象。
三、媒介融合背景下的學術圖書出版改進對策
(一)采用數字化出版模式
為了增大學術圖書的受眾群體、滿足用戶的多元化需求,可以對學術圖書的附加值進行拓展與延伸,如采用專屬讀書軟件、專業(yè)數據庫、音頻等數字化出版的形式,讓學術圖書的信息更系統(tǒng)化,有助于閱讀者通過多樣化的形式更方便、快捷地獲取和閱讀所需內容,從而滿足其閱讀需求。出版機構可以學習新型技術并將其運用到學術圖書出版中,經過數據處理技術,出版社可以大致了解用戶的需求,有利于為其后期閱讀提供專屬服務。學術網站在信息技術的影響下得以建立,人們獲取知識的方式也越來越多元化,學術圖書出版社應在滿足用戶閱讀需求的基礎上將自身的專業(yè)性做進一步提升,實行開放存取機制,建立屬于自己的知識平臺,讓不同需求的用戶都可以得到滿足。采用多種數字化出版模式不僅可以促進學術內容的推廣與運用,而且還能提高自身的市場競爭力,從而保障經濟收益與其市場占有率。
(二)采取精品化、品牌化學術出版
由于學術圖書具有較強的專業(yè)性,所以各個工作環(huán)節(jié)都必須精益求精,包括選題論證、編輯加工和宣傳營銷等,先對用戶的閱讀需求進行調研分析,充分了解并掌握其閱讀需求后再對圖書內容進行選擇、設計,然后針對用戶群體的特征創(chuàng)新宣傳方式,以此提升用戶對出版社的認可度和忠誠度。在社會經濟快速發(fā)展的影響下,滿足用戶的需求是各個企業(yè)最為關注的問題,只有這樣才可以令自身的市場競爭力得到提升,從而獲得穩(wěn)定、健康的發(fā)展。學術圖書出版在時代發(fā)展的驅使下也必然要逐步精細化,注重對編輯專業(yè)能力的提升,因為專業(yè)性強的編輯可以確保學術圖書的出版質量,是實現精細化學術圖書的關鍵。在出版結構上,應從源頭出發(fā),對圖書出版過程中的各個環(huán)節(jié)進行嚴格管理,以實現精細化發(fā)展。學術研究熱點一直在不斷變化,出版社應當提高自身對熱點的敏感度,及時地了解熱點并分析用戶需求。品牌化建設對于學術圖書的質量可產生保障作用,從而讓出版社獲得更多的用戶支持。
(三)完善學術圖書的宣傳與營銷模式
互聯網時代已經到來,信息傳播不僅快,而且方式多樣,可在一定程度上令信息傳遞的成本降低,有效地在線上聚合了具有同樣價值訴求的群體,價值是其聚集的向導,通過建立社群平臺,讓閱讀者、作者、出版商可以進行有效溝通,從而促進交流,有效地將線下銷售、線上互動融合起來。社群平臺將目標人群都有效地匯集起來,在學術圖書領域中是非常適用的,與學術圖書的特征契合。平臺可以精準化地對學術圖書進行銷售,彌補過往先印后賣模式的不足之處,避免資源積壓、浪費等現象的發(fā)生,大大地減少了出版社的經濟損失。目前,常見的聚合方式有邏輯思維、豆瓣讀書等,且它們的發(fā)展前景均較為良好。
(四)增進與大型媒介集團的交流合作
學術出版社要想獲得長久發(fā)展,光靠自己的力量還不行,因為自身資源有限,應結合市場情況積極地與大型媒介集團進行溝通、合作,從而可以在選擇目標用戶時更具精確性,也有助于宣傳與營銷途徑的改善,實現資源共享。通過多種媒介的輔助,出版社能夠對相關資源數據進行科學、有效的采集,從而獲得目標群體及用戶需求的動態(tài)化信息,有助于其將內容、編輯與設計有效地結合起來,并在當中運用公眾互動性工具和技能,創(chuàng)新出版刊物的宣傳與推廣方式。與大型媒介集團合作可以借助其多媒體平臺對圖書的信息進行發(fā)布、網絡預售,從而可以對學術圖書的銷售量進行預測,為后期的印刷制定合理目標與計劃,防止積壓問題的出現。大型媒介集團在市場上具有一定的影響力,其資源、管理方式也更為完善,學術出版社與之合作雖然可以促進自身發(fā)展,但是從長遠角度來看,會受大型媒介集團的限制,所以出版社也要加強自身的內容、渠道、平臺等管理水平,以促進自身在合作過程中的自主權。
(五)增強學術出版的影響力
對學術圖書的評價產生影響的因素有期刊影響因子、下載引用率等,學術圖書在公眾中的影響力不斷增加,社會大眾也越來越關注、重視科研成果轉化情況,學術圖書出版社為獲得長期穩(wěn)定的發(fā)展,更要不斷地完善自身存在的問題,并積極尋找改善措施以符合時代發(fā)展的要求,從而令學術圖書在社會大眾中的影響力有所提升。出版社在對學術成果進行評價時,應當秉承實事求是的原則,制定科學、合理的評價機制,從而令評價結果的準確性與科學性獲得保障,這樣就可以改變之前學術圖書受眾較小的局面,讓不同用戶的需求都可以得到滿足,從而對學術圖書發(fā)展產生積極影響。
綜上,在媒介融合背景下,學術出版社應當積極應用數字技術對傳統(tǒng)的學術圖書進行轉型、升級,以符合當代的媒介融合發(fā)展趨勢。傳統(tǒng)的出版方式不利于學術圖書發(fā)展,應當結合出版內容、出版技術、人才隊伍和平臺終端等方面,構建一個完善的傳播體系,從而推動出版社實現一體化管理。針對傳統(tǒng)學術圖書出版中存在的問題,作出相應改善,令學術圖書能夠往精品化方向發(fā)展,并通過與大型媒介集團的交流合作,改進自身的知識評價體系,令出版社的綜合能力有所增強。
參考文獻:
[1]梁祥崇.基于媒介融合背景的學術圖書出版問題探究[J]傳播與版權,2019(05)
[2]耿海英.媒介融合背景下學術圖書的出版問題研究[J].出版廣角,2018(24)
[3]吳娜達,李彩珊,哈爽,學術圖書選題知識圖譜研究[J].中國傳媒科技,2019(12)
[4]魏如萍,融合出版背景下學術圖書數字出版的思考[J].科技傳播,2019(13)
[5]劉麗麗,王澗秋.關于融合出版背景下我國學術圖書數字出版的思考[J],新聞研究導刊,2018(02) 【作者簡介】王琪,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