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平
2018年7月19日,局部整修后的上海鄉(xiāng)音書苑重新開張,書苑樓上樓下全部客滿,甚至加了20余個座。持聯(lián)票的老聽客們早早就來到書場敘舊,新面孔比以往來得多,也有二三十歲的青年觀眾結伴而來。當天的演出“來頭”不小,20多年沒說過長篇的評彈伉儷吳迪君、趙麗芳重返書壇。
著名評彈演員吳迪君、趙麗芳馳騁書壇六十余載、是深受廣大聽客喜愛的一對評彈伉儷。這次,他們與上海評彈團八〇后、九〇后新秀錢晏、姚依依同臺,將連續(xù)說上2個月8期的長篇彈詞。彼時吳迪君81歲,趙麗芳也已74歲,他們與同臺的女雙檔年齡和相差近100歲,精神矍鑠的他倆創(chuàng)下了在評彈舞臺上演長篇的最高年齡紀錄。
時值酷暑,連續(xù)高溫令臺下的聽客尚且難熬,更不要說是兩位八旬上下的老演員,他們要在臺上每天又說又唱1個小時,而且化妝、排書、會客要傾注很多心力,不少觀眾和朋友為他們倆著實捏了一把汗啊。但吳迪君說:“觀眾一鼓掌,我就要上臺。”
上海評彈團團長高博文特邀評彈界“大熊貓”級別的二位老藝術家吳迪君、趙麗芳獻上“開青龍”表演。好演出勢必是最好的招牌,得知吳迪君、趙麗芳將重新登臺,上海、蘇州、無錫等地的老觀眾提前幾個星期就給趙麗芳打電話,要訂票過來看,甚至中國香港、加拿大的朋友也紛紛“打飛的”來上海,只為再睹吳、趙檔的藝術風采。
這次重返舞臺連演兩個月,吳迪君、趙麗芳二位名家也頗下了一番苦功,演出前每天在家排練,引得鄰居天天過來觀摩?!兑淮鷹n雄》是兩位老師20世紀80年代創(chuàng)作的劇目,這部書內(nèi)容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表演形式新穎、不拘一格,各種人物、各地方言、各種流派紛呈。此次演出節(jié)選最精華的部分,無論是黃金榮初到蘇州巧遇林桂生,還是重返上海做探長,乃至高潮“三試杜月笙”,都回回緊湊,引人入勝。
往日門庭羅雀的鄉(xiāng)音書苑重新熱鬧起來,新朋舊友紛至沓來,票房每天高掛客滿的牌子,開場前還有不少觀眾購買加座票。有時候連加座票都賣完了,觀眾就要求哪怕買一張站票,自己站2個小時都無所謂,只求能看一回演出。鄉(xiāng)音書苑的2樓也成為上海評彈團演員學習觀摩的地方,演員們每天都早早來團里找座位,有時候連加座都沒有,大家就去團里會議室搬來折疊椅,只要有地方能放一張椅子,根本不論視線如何,學習藝術的氛圍熱情高漲。
然而事不湊巧,8月18日早上,趙麗芳不慎摔了一跤,手腕骨折,送醫(yī)院當天就需要動手術,可她此時還牽掛著鄉(xiāng)音書苑下午的演出,上海評彈團的工作人員勸她實在不行還是“回書”吧,但是趙麗芳說那樣對不起冒著酷暑從四面八方趕來的觀眾,也怕給上海評彈團增添麻煩。最后在趙麗芳的堅持下,和吳迪君商量放單檔演出。要知道對于一位81歲的老人來說,要冒著酷暑,一個人在臺上演滿一個小時,其艱難程度可想而知。但是吳迪君藝術造詣深厚,獨當一面,就這樣連續(xù)說了近兩周的單檔。
眼看最后一周即將“剪書”的日子就要到了,趙麗芳思緒萬千,難道就這樣與鄉(xiāng)音的聽眾分別了嗎?她心中充滿不忍與不舍。然而自己的手腕骨折剛裝了2根鋼釘,不要說彈琵琶了,就是不動都疼痛難忍,如何還能登臺演出?她和吳迪君天天商議,日日討論,最后邀請了上海名票琵琶好手王紀文來伴奏。對于一個習慣了自彈自唱的評彈演員,要假借他人之手來伴奏演唱,其難度不亞于重新學一首新曲子。演唱者和伴奏者需要一遍又一遍磨合才能了解彼此的演唱習慣,才能在舞臺上嚴絲合縫、配合默契。
2018年9月4日是吳迪君、趙麗芳在鄉(xiāng)音的最后一場演出。趙麗芳的手依舊疼痛難忍,連化妝都需要請人來幫忙,即便如此,她也堅持了5天演出了。她早早化好妝,穿好旗袍坐在了化妝室里休息默書。演出開始,由吳迪君和王紀文伴奏,她演唱的一首《暴落難》技驚四座。在接下來的演出中,她也忍著病痛的折磨,忘情投入演出,演得惟妙惟肖,唱得聲情并茂,觀者為之動容。
熱愛舞臺、恪守敬業(yè),曲藝界還有諸多像吳迪君、趙麗芳這樣德藝雙馨的前輩,他們的人格魅力和藝術造詣令人可敬可佩,“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希望后來之人繼承發(fā)揚前輩藝術家之優(yōu)秀藝德藝品,精進表演水平,將曲藝事業(yè)發(fā)揚光大。
(責任編輯/鄧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