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明君之標準,闡己之思想

2019-06-20 07:52郭雅雯
牡丹 2019年17期
關(guān)鍵詞:文帝蘇轍君王

郭雅雯

蘇轍一生散文創(chuàng)作量豐富,蘇軾曾評價說:“文如其為人,故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嘆之聲,而其秀杰之氣,終不可沒?!逼洹稒璩呛蠹分小稓v代論》共收錄“論帝王”文20篇,分別為:《堯舜》《三宗》《漢高帝》《漢文帝》《漢景帝》《漢武帝》《漢昭帝》《漢哀帝》《漢光武上》《漢光武下》《劉玄德》《孫仲謀》《晉宣帝》《晉武帝》《宋武帝》《宋文帝》《梁武帝》《唐高祖》《唐太宗》《唐玄宗、憲宗》。通覽其論帝王之文,頗可見其心中明君之標準,亦可一窺其個人思想。

一、明君標準

蘇轍在論帝王時,常輔以歷代帝王盛衰之經(jīng)驗教訓(xùn),用歷史事實來佐證己論。于亦正亦反、亦褒亦貶之間,傳達其對君王為政之建議,亦可反映其心中明君之標準。

(一)學(xué)道愛人,重視德行

蘇轍評價帝王時,尤為注重衡量君王思想,即是否知“道”。唐太宗開創(chuàng)貞觀之治,歷享賢名。蘇轍亦肯定其“任賢使能,將相莫非其人,恭儉節(jié)用,天下幾至刑措”,政績斐然。然太宗之世雖治,卻傳至子孫而遭武氏之亂,子孫亦不絕相戮。蘇轍以為失在太宗,失于不知大道。

孔子曰:“楚昭王知大道矣!其不失國也,宜哉?!碧K轍亦取楚昭王例,舉昭王患疾不怪罪于河祟,將死而不移祟于股肱之臣,愿受天責(zé)之事。以昭王比之太宗,歷數(shù)太宗開邊黷武、父子間以愛而輕予奪、信讖言而殺無辜、挾數(shù)以待臣下數(shù)事。由此觀之,太宗不知大道,明矣。而不知大道,施行于世,則必有違于天理,失之于民心。故轍以正、反兩例,提出對君王思想之要求——知大道。而如何知道,則須志學(xué),“古之賢君,必志于學(xué),達性命之本而知道德之貴”?!罢撊谙韲L久,皆學(xué)道之力”,為君者,身居高位,自當(dāng)學(xué)于古訓(xùn),學(xué)道致用,方能如堯舜一般,久于其位而無害于政、無害于民?!啊墩Z》曰:‘君子學(xué)道則愛人,小人學(xué)道則易使。故人必知道而后知愛身,知愛身而后知愛人,知愛人而后知保天下?!本跫戎蟮?,還須愛人,施以德行。

“漢哀帝自諸侯為天子,方其在國,好禮節(jié)儉。知成帝優(yōu)容舅家,權(quán)奪于王氏。及即位,收攬威柄,朝廷竦然,庶幾于治。既而傅太后侵侮王后,僭竊名號,始失天下心。帝復(fù)寵任幸臣董賢,位至三公,富擬帝室。雖欲貶損王氏,而身既失德,朝無名臣,所以資之者多矣。”轍以漢哀帝為君前后之變化,結(jié)合實例,論證漢亡之緣由?!对姟吩唬骸盁o競維人,四方其訓(xùn)之。有覺德行,四國順之?!卑У畚茨茴I(lǐng)悟德行于君王統(tǒng)治之重要,失德之行,以致傾覆。

所謂德行,具體而言,蘇轍“論帝王”文中提到要躬行恭儉。漢景帝常與漢文帝并稱,而文帝寬仁大度,人素稱其有漢高帝之風(fēng)。而景帝,蘇轍以為,其“忌克少恩,無人君之量,其實非文帝比也”,其于臣,如周亞夫,征戰(zhàn)四方,平定戰(zhàn)亂,卻因其守正不阿,惡其不屈之志,而以無罪殺之?!傲和跷?,母弟也,驕而從之,幾致其死。臨江王榮,太子也,以母失愛,至使酷吏殺之”,漢景帝于君臣、兄弟、父子,皆有背德而傷道之舉,固不及文帝。然與文帝并舉稱賢,轍以為是其躬行恭儉,罪不及民之故也。君王恭儉于社稷之重,可觀唐玄宗、憲宗之失也。玄宗任用韋堅、楊慎矜、王鉷、楊國忠等人,皆聚斂進利者,故而有天寶之亂,政局分裂。憲宗則“以天下略平,欲崇臺池宮觀以自娛樂”,宦官順帝意而得道,不出三年,禍發(fā)于宦官。此所以蘇轍從君王驕奢淫逸招致禍患而談君主恭儉之德行也。為君者,自當(dāng)絕利之念,無斂于百姓,方能免于禍亂。

(二)寬仁大度,以柔克剛

漢文帝素享有寬仁大度之名,以柔御天下。老子曰:“柔勝剛,弱勝強。”蘇轍以為,以柔治國,能使剛強者靡而順之。吳王濞,暗藏禍心,稱病不朝。而文帝以寬容之態(tài)待之,賜其幾仗,使濞無處發(fā)作,其亂亦無所作。而文帝之后,景帝則以鼌錯之策,削諸侯地。后有吳王號召七國反之,漢乃竭盡全力方破之?!板e言:諸侯強大,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反疾而禍小,不削,反遲而禍大?!碧K轍則以為,若如文帝以柔治天下,以柔待諸侯,忍而不削,世事變遷,或未有此亂矣。故為君者,當(dāng)秉持寬仁大度之心,對內(nèi)、對外以柔御之,方能御剛強者而順之,減少動亂?;诖?,人君擇用臣子,尤當(dāng)托孤之時,須甄選辨別,“以進取之資用進取之臣,以徼一時之功可耳,至于托六尺之孤,寄千里之命,而亦屬之斯人,其勢必至是哉”。為君者,當(dāng)寬仁大度,為臣者,亦當(dāng)為溫柔敦厚之輩,方能上下一氣,以柔勝剛強,求得長存。

(三)禮樂政刑,安穩(wěn)民心

君者當(dāng)重視民之地位,使民治。蘇轍認為周、孔之“禮樂政刑”是經(jīng)國治民之良方,“誠以形器治天下,導(dǎo)之以禮樂,齊之以政刑,道行于其間,而民不知,萬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泯然不見其際而天下化”?!抖Y記·樂記》曰:“禮以道其志,樂以和其聲,政以一其行,刑以防其奸。禮樂刑政,其極一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苯獭岸Y”,是為使其形成等級區(qū)劃理念,使民從于官,臣順于君,上下有序。而“刑”正維護其“禮”也。上下臣民,遵禮而行,如否,則就刑矣。且因尊卑有別,刑亦各不相同,故刑亦體現(xiàn)由禮所規(guī)定之等級差別。“樂”則可反映時代興亡,有亡國之音,亦有治世之音。《禮記·樂記》云:“治世之音,安以樂,其政和;亂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國之音,哀以思,其民困,聲音之道,與政通矣?!币远Y、樂來教化于民,而政令則管理、統(tǒng)籌于民,刑法則警戒、規(guī)范于民。故禮、樂、政、刑相結(jié)合,民治矣。

(四)知人善用,舉賢任能

君王居于深宮,深居簡出,鮮能觀天下之事。是故君王何知天下利害,則“士大夫心平而氣定,高不為名所眩,下不為利所怵者,類能知之”。而若有好名貪利之臣,奉和迎合君王之好惡,趨利避害,則君知天下事難矣。

于人才一事,蘇轍提出“人主之德,在于知人,其病在于多才。知人而善用之,若己有焉,雖至于堯舜可也。多才而自用,雖有賢者,無所復(fù)施,則亦僅自立耳”。轍以漢高帝與光武帝比,高帝謀事、用兵、治國皆不若其臣,然其用人不疑,以張良謀事,委韓信以用兵,由是能破秦伏項。天下既平,則使蕭何以治政事,令出民安,而后國定。而反觀光武帝,文武兼?zhèn)?,固?yōu)于高帝,然其盡心竭力、親力親為,“專以一身任天下,其智之所不見,力之所不舉者多矣”。光武帝未能知人善用,信而用之,故東漢政風(fēng),遠不及西漢寬厚。賢臣士大夫雖立于朝,卻難酬壯志。故蘇轍以為“人君不能皆賢。君有不能,而屬之大臣,朝廷之正也。事出于正,則其成多,其敗少。歷觀古今大臣任事而禍至于不測者,必有故也。今畏忌大臣,而使他人得乘其隙,不在外戚,必在宦官。外戚宦官更相屠滅,至以外兵繼之”。由此可知,明君知人善用,實為社稷之福,反之,則生禍矣。

二、思想旨歸

孔子編修《春秋》,微言大義,以一字寓褒貶,即確立以史鑒今之理念。蘇轍“論帝王”文中所提明君標準,及其對歷史興亡之看法,實際皆本于其個人思想,可據(jù)其論帝王之文以窺之。

就蘇轍自身思想而言,深受儒學(xué)思想影響,然其亦篤信佛、道。朱熹《雜學(xué)辯》稱其“合吾儒于老子,以為未足,又并釋氏而彌縫之”。觀其論帝王之文,雖兼收并蓄各家思想,而儒家思想仍為主流。蘇轍大量創(chuàng)作史論文,關(guān)注歷史,總結(jié)經(jīng)驗教訓(xùn),提出治世之道,本就體現(xiàn)儒家致世之思想,“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孟子·盡心章句上》),這亦是其作為文人士大夫之基本處世素養(yǎng)。

(一)民本思想

“世之君子,凡有志于治,皆曰富國而強兵。患國之不富,而侵奪細民;患兵之不強,而陵虐鄰國。富強之利終不可得,而謂堯、舜、孔子為不切事只知情,于乎殆哉!”蘇轍批判一味追求富國強兵而盤剝百姓、欺凌鄰國之君,終不可致國富民強。儒家一貫講求民本,孟子曰“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強調(diào)國家統(tǒng)治中民之重要性?!盾髯印酚醒浴熬?,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將君與民之關(guān)系比作水之于舟,更體現(xiàn)出“民貴君輕”。蘇轍繼承儒家民本思想,重民之作用,使民心安定,此亦為政第一要務(wù)也。他對民本思想的承認,對人民作用的重視,也透露出關(guān)心人民、以人民利益為重的思想。蘇轍以為,當(dāng)重視安民,使民休養(yǎng)生息,受教化而知倫理、講仁義。為君者,須養(yǎng)民、善待于民,德育民眾,由此才能得其長久。

(二)宗法觀念

唐太宗為政,頗受后人贊譽,而蘇轍責(zé)其“不知道”,正是有出于其言行不合宗法之由?!疤映懈杉攘⑹嗄?,復(fù)寵魏王泰,使兄弟相傾。承干既廢,晉王,嫡子也,欲立泰,而使異日傳位晉王,疑不能決,至引佩刀自刺,大臣救之而止。父子之間,以愛故輕予奪,至于如此。”既立太子承干,又寵魏王泰,既有嫡子晉王李治,又欲立魏王。太宗因一己之偏愛,而致兄弟相斗,有失父子相處之道。蘇轍以為,太宗“不知道”!這正是不知宗法之道。

嫡長子繼承制,乃宗法制之核心。歷來“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春秋公羊傳·隱公元年》),唐高祖起而奪天下,太宗助力多矣。及立太子,高祖以長立建成為太子,而建成亦當(dāng)之。于是兄弟相爭,后至大亂。蘇轍以為“欲立長,非專其私也,以為立嫡以長,古今之正義也。謂之正義,而不敢違,胡不考之前世乎?太王舍太伯、仲雍而立季歷,文王舍伯邑考而立武王,而周以之興。誠天命之所在,而吾無心焉,亂何自生?雖然,太伯奔吳以避王季,亦畏亂故爾。廢長而立少,雖圣賢猶難之”。是故,轍非一意維護嫡長子繼承制。太伯、文王舍嫡子、長子,擇優(yōu)以立之,后有賢君治于世矣。轍之意,實為“時平先長嫡,國亂先有功”,以為此道可規(guī)避兄弟相爭,使政權(quán)平穩(wěn)更迭,穩(wěn)而不亂,可見其對宗法觀念之重視。

(三)尊卑有序與遵時順勢

君臣尊卑,一直為封建社會基本特質(zhì),且一直受統(tǒng)治者階級維護。蘇轍作為封建士大夫階層,帶有強烈君臣尊卑思想,反映在其“論帝王”文中,突出表現(xiàn)于其對王莽、司馬仲達之批判,對司馬仲達之責(zé)難尤甚。司馬仲達父子,幸得魏帝所重,卻擁兵自持,威脅人主之位,已是不順。后又殺王凌,害諸葛誕,蘇轍斥其“非人臣矣”。蘇轍以為,人當(dāng)為誠,盡乎忠孝,而司馬仲達,謀篡之舉實不可取,又“以其地勢迫切,置而不取,則身必危,國必亂,至自比騎虎不可復(fù)下,此亦自欺而已哉”。

蘇轍斥仲達之不誠,卻未過責(zé)孟德之罪。是以孟德所處漢室,實已為強弩之末,帝王勢盡。曹公假漢室名號而逐鹿天下,上下歸之十有八九。然曹公誠能安而俟之。而仲達所處曹氏之業(yè)尚固,顛覆之形未見,司馬父子背而謀奪之,實異于門德爾。故蘇轍非僅以君臣尊卑判人,而亦視其所處時代背景,就其勢而言。遵時順勢,亦為蘇轍所思也。曹氏所處時代,漢室將沒,順勢取而代之,是歷史之必然,而曹操未能自取之,實天命也,曹公亦順應(yīng)天命而俟之。反觀司馬氏,非時勢造英雄爾,實黯而謀之,于曹氏功業(yè)尚固之時篡而奪之,無異乎逆天而為。司馬仲達,更受托孤之命,卻反而謀之,轍自當(dāng)恥之?!皠荨敝枷?,實為蘇轍史論文極重要之思想,其論六國之失,直言其不知勢也。

(四)平和保守

昔日尉佗稱號南越,漢文帝未發(fā)難之,而復(fù)其墳?zāi)?,召貴其兄弟,給予其榮耀。由是佗去其帝號,歸而順之,俯首稱臣。匈奴向桀驁,而侵擾邊境。文帝厚而待之,贈其繒絮,則兵革之禍比之武帝時,少而又少矣。文帝寬仁大度之風(fēng),素為轍所贊。正是因轍所持乃以柔勝剛,以弱勝強之思想,奉行平和保守之觀。吳王濞,不應(yīng)削之,而應(yīng)仿文帝厚之,或未有此禍。轍更以猛虎比之,“猛虎在山,日食牛羊,人不能堪,荷戈而往刺之,幸則虎斃,不幸則人死,其為害亟矣”。由此視鼌錯削藩,全而否之,且視錯為“好名貪力小丈夫”,此皆源于轍之平和保守思想。結(jié)合其“勢”之思想,轍所持為“守勢”也,故其亦反進取進利者也。

總而論之,蘇轍此二十篇“論帝王”文,以歷史結(jié)果審視其過程,結(jié)合歷朝歷代君王之言行,分而論之,以期對后世君主有勸誡之用。其所論帝王言行、歷史事件,雖受其局限性影響,非全然公正,然亦足見其思想閃光之處。

(上海大學(xué))

猜你喜歡
文帝蘇轍君王
繩之以法
孟子何以行此:蘇轍之問與宋代治道之爭
蘇轍晚年詩中“老盧”為誰?
“笑”諫君王
蘇轍:做蘇東坡的弟弟是一種什么體驗
羅文帝剪紙作品
止謗妙招
姜太公釣魚
淺談蘇轍的詩歌創(chuàng)作特點
烽火戲諸侯
依安县| 西宁市| 浮山县| 承德市| 兴化市| 冕宁县| 右玉县| 乳山市| 永川市| 嘉义市| 青冈县| 湘潭市| 湟中县| 安西县| 衡水市| 宣城市| 江都市| 乌审旗| 射阳县| 奉化市| 连江县| 闵行区| 班玛县| 邵阳市| 神农架林区| 道孚县| 安化县| 灯塔市| 韶山市| 吉木萨尔县| 凉城县| 平舆县| 玉树县| 桐城市| 体育| 靖安县| 金阳县| 克拉玛依市| 静海县| 芒康县| 桂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