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玉濤
《詩經(jīng)》作為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其內(nèi)容涉及當時社會的各個層面,其中包含了濃郁的家族親情。我國古代社會就十分重視孝道,《詩經(jīng)》中的父母親情詩運用賦比興手法,從父母和兒女兩個視角贊頌了父母親情的偉大,對儒家的倫理教化產(chǎn)生了積極的作用。
《詩經(jīng)》是我國的文化元典、儒家的“六經(jīng)”之一,具有一定的教化功能,特別是在倫理教化方面。孔子對其十分推崇,他在《論語·為政第二》里面說:“《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思無邪”即思想純正,人物的言行符合儒家的道德標準??鬃舆€具體提到了《詩經(jīng)》的倫理教化作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近可以侍奉父母,遠可以侍奉君主。
《詩經(jīng)》倫理教化的內(nèi)容之一就是重視孝道,贊頌父母親情?!对娊?jīng)》中描寫父母親情的篇章主要有以下九篇:《邶風·凱風》《小雅·蓼莪》《豳風·鴟鸮》《唐風·鴇羽》《魏風·陟岵》《小雅·四牡》《周南·葛覃》《邶風·泉水》和《衛(wèi)風·竹竿》。
從創(chuàng)作視角上看,《詩經(jīng)》中的父母親情詩主要從正面描寫父母的辛勞和通過兒女思念的襯托兩個方面來表達父母親情的偉大?!秳P風》《蓼莪》兩篇直接表達了父母深沉偉大的養(yǎng)育之恩?!而|鸮》一詩從鳥類的角度塑造了母親歷經(jīng)艱辛仍努力保護自己家庭的堅強形象。其余六篇都是從側(cè)面襯托父母的恩情,《鴇羽》《陟岵》《四牡》寫兒子因在外長期服役不能侍奉父母的痛苦;《葛覃》《泉水》《竹竿》都是記敘了遠嫁在外的女兒對父母、家鄉(xiāng)的思念之情。
一、正面贊頌父母養(yǎng)育兒女的辛勞
《邶風·凱風》曰:“凱風自南,吹彼棘心。棘心夭夭,母氏劬勞。凱風自南,吹彼棘薪。母氏圣善,我無令人。爰有寒泉?在浚之下。有子七人,母氏勞苦。睍睆黃鳥,載好其音。有子七人,莫慰母心?!?/p>
“凱風”的意思是指和風,指催生萬物的暖風,這里用來比喻母愛;“棘心”,酸棗樹剛剛長出的嫩芽,比喻子女;“棘薪”,是用酸棗樹來代指已經(jīng)長大成人的兒女。詩歌描寫了母親不辭勞苦地把七個孩子養(yǎng)育成人,而母親有七個孩子,他們卻不能好好地侍奉其母親,表達了子女深深的愧疚之情。
此詩對后世影響很大,因為此詩,“凱風”一詞便成了兒女感念母愛的象征。古樂府《長歌行》有詩里記載:“遠游使心思,游子戀所生。凱風吹長棘,夭夭枝葉傾。黃鳥鳴相追,咬咬弄好音。佇立望西河,泣下沾羅纓?!逼淞⒁膺x詞全出自《凱風》。唐代孟郊《游子吟》里描寫母愛的千古名句“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其靈感也是源于《凱風》。宋代的蘇軾在七言律詩《為胡完夫母周夫人挽詞》中有“回首悲涼便陳跡,凱風吹盡棘成薪”的詩句,明顯也是化用了《詩經(jīng)》中《凱風》一篇。
相比《凱風》一篇的“徘惻哀鳴”,《小雅·蓼莪》對父母深情的表達更為直接和強烈。父母不辭勞累耗盡心血地養(yǎng)育“我”,對“我”恩深似海,而“我”卻長年行役在外,不能早日回家侍奉雙親,等“我”返回家中時,父母竟然已經(jīng)去世。父母為“我”積勞成疾,“我”不僅沒有成材,也沒能終養(yǎng)父母。《論語》中說“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也正是此意。父母的養(yǎng)育之恩像蒼天一樣廣闊無邊,而自己卻不能報答。最后,作者發(fā)出強烈的呼喊:“南山烈烈,飄風發(fā)發(fā)。民莫不谷,我獨何害!南山律律,飄風弗弗。民莫不谷,我獨不卒?!逼鋰娪慷龅恼媲懈星椋x之讓人淚下。《晉書·孝友傳》記載,王裒其父被司馬昭所殺,因此不仕西晉,遂隱居教書,“及讀《詩》至‘哀哀父母,生我劬勞,未嘗不三復流涕,門人受業(yè)者并廢《蓼莪》之篇”。《齊書·高逸傳》記載,顧歡在天臺山授徒,因“早孤,每讀《詩》至‘哀哀父母,輒執(zhí)書慟泣,學者由是廢《蓼莪》”。類似記載尚有許多,由此可見,《小雅·蓼莪》一詩所表達的感念父母之情對后世同樣影響深遠。
《豳風·鴟鸮》是為中國傳世最早的寓言詩,它雖不是直接描寫人類的父母親情,卻逼真地寫出了喪失子女、又遭巢破的鳥禽之傷痛,塑造了一只雖經(jīng)災難仍堅持重建“家室”的可敬母鳥形象。
二、在外行役之人對父母的思念
春秋戰(zhàn)國時期,多數(shù)普通百姓都要承擔繁重的勞役和兵役,身體上的痛苦讓他們備受折磨,更難以忍耐的卻是骨肉分離的痛苦?!而d羽》《陟岵》《四牡》三首詩就是在此背景下創(chuàng)作的。《鴇羽》作者所處時代正值晉國政治無道,頻繁沉重的徭役使農(nóng)民終年在外奔波,根本無法安心照顧家中父母妻兒,心中的怨憤難以克制,因此發(fā)出了強烈的喊聲:“父母何怙?悠悠蒼天!曷其有所?父母何食?悠悠蒼天!曷其有極?父母何嘗?悠悠蒼天!曷其有常?”朱熹《詩集傳》點評其創(chuàng)作主旨:“民從征役而不得養(yǎng)其父母,故作是詩?!?/p>
《陟岵》一詩中,作者長年行役在外,因思念父母兄長而登上高山瞭望家鄉(xiāng)。不覺之中,耳畔仿佛響起了家人的親切叮囑:“嗟!予子行役,夙夜無已。上慎旃哉!猶來無止!嗟!予季行役,夙夜無寐。上慎旃哉!猶來無棄!嗟!予弟行役,夙夜必偕。上慎旃哉!猶來無死!”這就好像親人在親切地叮囑自己:“你一定要保重身體,早日回到家中!”本詩角度奇特,不直言自己思念家鄉(xiāng),而是通過想象家中親人對自己的叮囑、掛念來表達自己的思鄉(xiāng)之情。
《四牡》一詩講述了一位官差奉王命在外奔波而思念家人的故事。全詩基本都使用賦的手法,以行途中所見景物為襯托,突出作者的辛苦勞累。末章結(jié)句“是用作歌,將母來諗”,揭示全篇主旨,道出了為人子女不能為父母盡孝的悲傷。
三、遠嫁他鄉(xiāng)的女兒對父母的思念
《葛覃》一詩的主旨歷來有兩種解釋,一為待嫁,一為歸寧。但是不管此詩所描寫的主人公是頗有德行的待嫁女子還是欲返回娘家的新娘,她在詩中所展現(xiàn)的迫切喜悅之情是毫無疑問的?!把愿鎺熓希愿嫜詺w。薄污我私,薄澣我衣。害澣害否?歸寧父母?!敝魅斯Ms快把衣物清洗整理干凈,早點回家看望父母。
與《葛覃》主題相類似的還有《泉水》一詩:“毖彼泉水,亦流于淇。有懷于衛(wèi),靡日不思。孌彼諸姬,聊與之謀。出宿于泲,飲餞于禰。女子有行,遠父母兄弟。問我諸姑,遂及伯姊。出宿于干,飲餞于言。載脂載舝,還車言邁。遄臻于衛(wèi),不瑕有害?我思肥泉,茲之永嘆。思須與漕,我心悠悠?!?/p>
此詩開頭先用泉水流入淇水起興,委婉表達自己渴望歸寧省親的想法。后又用賦的手法虛構(gòu)當年出嫁時與家人分別的場景,然而歲月流逝,如今自己非常思念家人。其心“悠悠”,卻不能回到家中探望父母兄弟,只能借出游消解內(nèi)心思念故鄉(xiāng)的悲傷。
再看《竹竿》一篇,其主要內(nèi)容同樣描寫了衛(wèi)國一個遠嫁他鄉(xiāng)的女兒思鄉(xiāng)之情。其寫作手法與《泉水》類似,用主人公的想象回憶出嫁之前在故鄉(xiāng)的件件往事,“籊籊竹竿,以釣于淇。豈不爾思?遠莫致之”。而結(jié)尾處與《泉水》篇同樣靠駕車出行來慰藉女主人公心中的憂愁,“駕言出游,以寫我憂”。
儒家認為“人之行,莫大于孝”,“孝”為百善之首。子女贍養(yǎng)父母、孝敬父母,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也是人們應盡的道德義務。家庭是生命存在于社會的基本單位,也是人類身體與靈魂的棲息地,注重家族親情有利于家庭和睦?!对娊?jīng)》以形象真切的感人語言描繪了上古時代人們的濃濃親情,并逐步沉淀為中華民族世代相傳的傳統(tǒng)文化精神,形成了中華民族獨特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性格,這對于人們營造良好家風、弘揚中華傳統(tǒng)優(yōu)秀文化具有深遠的意義。
(青島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