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恩
走進甘洛縣阿爾鄉(xiāng)政府的院壩,最吸引眼球的是一座碉樓,它就是遠近聞名、飽經風霜的阿爾碉樓。黃粘土筑成,小青瓦蓋頂,是典型的夯土樓。墻體刻滿歲月的痕跡,樓頂全木框架結構,椽柱黑黃相間,房檐四翹,墻體四面分布著許多防守洞(部分洞口已被填堵)。碉樓整體呈正方形塔體狀,高11米,底部長寬各3米,占地面積不到10平方米,墻體厚50厘米。碉樓總共四層,樓基為一層,用于堆放物資,二、三、四層為防守站崗層,隔層為木質結構,樓梯為木板材質,每層四面均布有內大外小、內高外低的槍口洞。盡管周圍是鄉(xiāng)政府的現代辦公建筑,卻絲毫沒有擋住碉樓的雄偉氣勢。
這座碉樓是什么時候修建的?原來的主人是誰?當時發(fā)生了些什么事情?帶著眾多的疑問,阿爾鄉(xiāng)原紀委書記阿木曲布帶我們開始了追溯阿爾碉樓文化的尋訪。
阿爾鄉(xiāng)因彝族姓氏“阿爾”而得名,位于甘洛縣東南部,東靠馬鞍山、南連波波鄉(xiāng)、西鄰石海鄉(xiāng)、北接普昌鎮(zhèn),距離縣城9公里,幅員面積53.3平方公里,明、清時為阿多六磨上百戶鄉(xiāng)總轄地,民國末年設政府機構,是黑彝阿助家屬地。1956年民改后建阿爾鄉(xiāng),后經過兩次機構改革,1994年恢復為阿爾鄉(xiāng),3000多畝水田是“甘洛糧倉”萬畝普昌梯田的組成部分,也是一片富庶之地。和東南部片區(qū)其他鄉(xiāng)鎮(zhèn)一樣,阿爾鄉(xiāng)也是從奴隸社會一步跨千年進入社會主義社會,新中國成立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勤勞勇敢的阿爾人民緊跟黨的步伐,走上了幸福的康莊大道。
“據我所知,這棟碉樓是阿助家的,具體哪一年修的己無從查證,文史資料也沒有。”阿木曲布告訴記者,因為歷史原因,有關碉樓文化的資料嚴重缺失?!白撸覀內枂柎謇锏睦夏耆?。”
近百歲的吉俄偉洛莫(音)老人用彝語告訴我們,她也不知道這碉樓是哪年修的,只知道17歲那年嫁到這里就有了,碉樓的主人叫阿助什布,其他的什么都不知道了。
現年86歲的布拉阿木老人回憶,碉樓是阿助什布的父親阿助木且大約在1890年修建的, 距今已有120多年的歷史。因為父親體弱多病,阿助什布17歲那年,接管父親的奴隸主地位,成為當時最年輕、最兇狠的奴隸主,掌管屬地一切事務?!皥?zhí)政” 13年后,30歲的阿助什布于1950年左右去世,阿助奴隸制逐步瓦解。
關于阿助什布“英年早逝”的原因,當地有很多說法,有的說是得了一種很奇怪的病,病死的;有的說是因為壞事做的太多,被畢摩聯合作法收了魂魄;還有的說是被共產黨秘密處置了……
現在考證阿助什布的死因己沒有太大的意義,重要的是阿助奴隸制已經終結,勞苦大眾掙脫枷鎖得到了自由。
據阿木曲布講,1956年阿爾鄉(xiāng)政府將碉樓征用為辦公場所,2006年縣文化局文物管理所對阿爾碉樓進行了修舊如舊的維修,在墻體表面糊了一層“牛糞+粘土”保護墻體免遭風吹氧化,碉樓內外至今保存完好。
今天的碉樓,雖然經過了百多年歲月的洗禮,其巍峨氣勢絲毫不減當年,卻是早己物是人非了。周圍原始的民居早已在改革的歲月中變成了磚混洋樓,群眾早己脫離水深火熱的奴隸苦海過上了幸福美滿的健康生活。
“還是共產黨厲害,打倒了奴隸主,解放了我們,跟那個時候比,現在是共產主義生活了?!辈祭⒛纠先擞貌惶煜さ臐h語豎起大拇指對我們說。
碉樓是歷史的產物,代表著一個時代的政權和社會民生。在當代,碉樓是一記警鐘,時刻警示人們要十分珍惜現在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追溯碉樓文化意欲于此,并非有意揭開歷史的瘡疤,愿廣大的人民群眾在脫貧奔康的路上一路高歌: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沒有新中國就沒有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