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陳濟棠與黃埔軍校

2019-06-17 02:44:39陳予歡
黃埔 2019年3期
關鍵詞:軍事廣州廣東

陳予歡

陳濟棠將軍是上世紀二三十年代雄據華南叱咤風云的廣東軍政人物,借著其在廣東早期軍隊中的影響力,對黃埔軍校的創(chuàng)立頗有支持。他創(chuàng)辦的廣東第八路軍軍官教導隊,在黃埔軍校廣州本校結束后,續(xù)辦廣東軍事政治學校兩期,為黃埔軍校在南京以外之地方延續(xù),及對于現(xiàn)代軍事(軍校)教育多有策劃和奉獻。

追隨孫中山革命,在粵軍中崛起

陳濟棠(1890—1954),字伯南,廣東防城縣漢族客家人。1890年2月12日出生在東興馬路鎮(zhèn)客家人聚集區(qū)一個亦耕亦讀的家庭。父名謙受,又名金益,系清代秀才,在鄉(xiāng)間設私塾,教書多年。大哥維周,早年在防城東興做過星相業(yè),篤信陰陽邪道,對他的影響較大。他6歲入私塾啟蒙,8歲喪母。少時秉持孝道,待人接物總顯忠誠,故頗受前輩稱頌。16歲時應鄉(xiāng)試,榜列第三。因感于國家外侮頻仍,清室行政腐敗不堪,無心再求仕進,蓄志從戎,先在縣城習警政。1907年入廣東陸軍小學受訓,陸軍小學校址即后來黃埔軍校創(chuàng)辦時延用校址,就讀期間結識了一大批而后影響廣東軍政界之粵籍軍官。1908年春由陸軍小學教官鄧鏗介紹加入中國同盟會。辛亥革命后轉入廣東陸軍速成學校步兵科學習,1913年畢業(yè),在粵系軍隊任排長。1915年參加討袁(世凱)倒龍(濟光)戰(zhàn)爭。失敗后,輾轉到肇慶投護國軍林虎部,續(xù)任連長。1917年奉命率部駐防陽江剿匪,率先以工兵作修橋建設,因而積功升任營長。1920年粵桂戰(zhàn)爭后脫離林虎部。

1920年11月粵軍參謀長鄧鏗組建粵軍第1師,即邀陳濟棠任該師第4團第1營營長,時舊桂系沈鴻英部攻入粵北連山一帶,鄧鏗即調第4團加入阻擊戰(zhàn)事,陳濟棠率第1營兵力,在陽山縣城北高地擊敗沈鴻英部一旅之師,并乘勝追擊擴大戰(zhàn)果,得到師長鄧鏗大力嘉獎,獎賞第4團500銀元,此為陳濟棠練兵以來第一次以取勝戰(zhàn)果并獲殊榮。其間部隊在高州休整,在松林坡村一次趕集時節(jié),有緣結識當地淑女莫秀英(原名漱),后與之結為終身連理。

1922年6月陳炯明策動反對孫中山,并要挾廣東所有部隊參與軍事反叛行動,第4團團長陳銘樞因猶豫其事,不久離職去南京,第4團暫時由陳濟棠統(tǒng)領,率部回駐肇慶,不久,陳濟棠實任第4團團長。1922年12月底,孫中山聯(lián)絡滇軍楊希閔、桂軍劉震寰入粵討伐陳炯明,陳濟棠表示支持孫中山。此時,奉陳炯明之命去梧州指揮打滇桂軍的葉舉,路過肇慶,逼第1師將領飲雞血酒發(fā)誓表明同心打滇桂軍。在李濟深的布置下,陳濟棠與鄧演達、張發(fā)奎奮起兵變,配合滇桂軍合力進攻,擊敗了陳炯明的叛軍,重新占領廣州。

1923年1月23日,陳濟棠升任中央直轄第4軍(軍長梁鴻楷)第1師(師長李濟深)第2旅旅長,首度位列將官行列。率部隨駐江門整訓。1923年4月舊桂系集團沈鴻英部進攻廣州,粵軍第1師奉命討伐,溯西江追擊,陳濟棠指揮第2旅配合張發(fā)奎、鄧演達部攻破肇慶城,并乘勝占領了西江。1923年7月,兩廣革命勢力在梧州會師,成立廣東西江督辦公署,李濟深任督辦,陳濟棠兼任督辦公署參謀長。此后奉李濟深之命,與徐景唐等曾三次率部入廣西,協(xié)助黃紹竑、李宗仁、白崇禧收拾桂局,協(xié)助新桂系軍事集團統(tǒng)一廣西。

1924年6月,黃埔軍校初創(chuàng)時期,陳濟棠在自傳稿寫道:“民國十三年,總理希望擴軍,并成立黃埔軍校,時由蔣先后任校長,李濟深任副校長,共同負責軍事干部之培育,所有干部多由本師抽調,如陳誠、錢大鈞、鄧演達、張君嵩等都是本師同志?!贝送?,另有粵軍第1師軍官參與黃埔軍校初創(chuàng),如:鄧揮,原粵軍第1師西江講武學堂炮兵教官兼炮兵隊長,聘任黃埔軍校第5期入伍生總隊炮兵隊隊長;古鼎華,原建國粵軍第1軍第1師第3團參謀,任黃埔軍校入伍生部步兵科第10隊隊長;嚴重,原建國粵軍第1軍第1師第3團團附,任黃埔軍校入學試驗委員會委員、教授部戰(zhàn)術教官;吳嵎,原粵軍第1師西江講武堂炮兵教員,任黃埔軍校第1期特別官佐;陳適,原粵軍第1師西江陸軍講武學堂學監(jiān)兼軍務科科長,任黃埔軍校第1期管理部副主任;趙錦雯,原粵軍第1師軍官教育班教官,任黃埔軍校入伍生部第1團第3營營長、管理處處長等。

1925年7月,廣州國民政府成立,粵軍第1師擴編為國民革命軍第4軍,李濟深任軍長。1925年8月26日,廣州國民政府委陳濟棠任第11師師長,統(tǒng)轄第31團(團長余漢謀)、第32團(團長鄧世增)、第33團(團長黃鎮(zhèn)球)。1926年7月9日北伐誓師后,陳濟棠留守廣東。1926年7月24日,被任命為欽(州)廉(州)屬警備司令部司令官。1926年秋冬間,他率部參加第二次東征和南征戰(zhàn)役,一直打到海南島。雖然他自詡“中山先生堅定追隨者”,但他卻并不贊同孫中山“聯(lián)俄,聯(lián)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在駐北海期間,他施行壓制工農運動,排斥進步青年政策,他與胡漢民、古應芬等國民黨鐵桿右派來往密切,是國民黨內部最早倡導“清黨”者之一。此外他又使其兄陳維周承辦各項捐稅,從中牟取暴利而引發(fā)各方不滿。1926年12月底,他暫辭去第11師師長職,以廣州國民政府代表名義,帶職率領政治部主任林翼中等,暨空軍及其他技術人員20余人,赴蘇聯(lián)交涉購買軍火及訓練飛行人員等事宜。1927年夏回國返抵南京,將赴蘇聯(lián)考察情況在總理紀念周作公開報告。此時廣州的李濟深及各團長,均來電敦促他返回第11師復職。嗣后回廣東復任第11師師長職,擴編第11師軍力,培植自己在粵勢力。隨后使葉挺、賀龍所率南昌起義軍入粵計劃受挫。他還平定了張發(fā)奎、黃琪翔為汪精衛(wèi)武漢國民政府奪取廣東的“張黃事變”。

1927年9月15日,陳濟棠任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總指揮部前敵總指揮。連立“大功”的陳濟棠受到蔣介石的格外器重,1927年10月1日,廣東臨時軍事委員會分會決定將留粵之第4軍改編為新編第4軍,1928年3月18日復稱第4軍,他升任被稱為“鐵軍”的第4軍軍長,統(tǒng)轄在粵軍隊第11師(師長余漢謀)、第12師(師長香翰屏)、第13師(師長陳章甫)等部,同時委任為廣東西區(qū)善后委員。西區(qū)包括統(tǒng)轄廣州市、廣府屬及四邑、西江等地區(qū),地域遼闊富庶,由此奠定了陳濟棠稱霸廣東的根基。

致力創(chuàng)辦黃埔序列軍校教育

1927年9月,廣州黃埔本校應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指令遷移南京,復辦為中央陸軍軍官學校。前因黃埔軍校前5期招生過劇,官生人數劇增,原校址辦學授課場所偏小,于是選擇場地寬闊、歷來為練兵之地的廣州東郊燕塘,設置為入伍生訓練基地,漸次成為黃埔軍校燕塘校區(qū)。隨著黃埔本校遷移后,陳濟棠逐步掌控廣東軍政大權,以廣東第八路軍總指揮指令在燕塘設立軍官教導隊、軍士教導隊,以此儲備粵系軍隊軍官人員。1928年間,陳濟棠率軍在白坭塘戰(zhàn)役戰(zhàn)勝了張發(fā)奎桂系聯(lián)軍,他認為自己過去所辦的軍官教導隊和軍士教導隊訓練出來的軍官在戰(zhàn)役中發(fā)揮了骨干作用,于是決定派原軍事教導主任杜益謙負責籌辦廣東軍事政治學校,他取名“軍事政治學?!?,意涵延續(xù)黃埔軍校辦學之先風,培養(yǎng)軍事政治干部,加強自己的軍事力量。

1927年秋,正當廣州黃埔本校學生擬遷移南京之際,第八路軍總指揮部在燕塘組織干部學校,擬招收學兵施以士兵教育,備廣東省防軍之用。至1928年7月,南京為統(tǒng)一教育起見,電令第八路軍總指揮部將干部學校取消,即在燕塘改設置入伍生部,并招生計錄取入伍生800名,編成一個大隊。1934年6月中央陸軍軍官學校成立10周年之際,南京中央陸軍軍官學校出版印行《中央陸軍軍官學校校史稿》第二冊第248頁對此亦有如下記載:“入伍生:當十六年秋黃埔本校學生擬遷寧之際,第八路軍總指揮部在燕塘組織干部學校,擬招學兵施以士兵教育,備廣東省防軍之用,至十七年五月中央為統(tǒng)一教育起見,電令第八路軍總指揮部將干部學校取消,即在燕塘改設入伍生部,派李揚敬兼入伍生部部長,唐灝青為副部長,并開始招生,共錄取入伍生八百余名,編成一大隊,以歐陽新為大隊長,內分五中隊?!币陨隙喂俜匠霭嫖镏淖钟浭龇治觯鳛閲k軍校的主持方:南京中央陸軍軍官學校并未認同此時在燕塘開辦的第八路軍總指揮部承辦之干部學校屬于“黃埔序列教育”性質,只是允許承辦入伍生部訓練。

其間,廣東軍政局勢朝向有利于陳濟棠方向發(fā)展。1929年3月24日,國民革命軍編遣委員會頒令委任他為廣東省部隊編遣特派員。其間,他奉命將廣東部隊按照軍事委員會下達的5個師編制完成編遣。1929年9月3日免特派員職。1930年1月1日,他獲頒二等寶鼎章。1931年1月1日,獲頒一等寶鼎章。1931年5月3日,陳濟棠以第八路軍總指揮領銜,偕師長余漢謀、香翰屏、李揚敬、楊鼎中、朱為珍,第四艦隊司令官陳策,獨立旅旅長黃任寰、張瑞貴,虎門要塞司令官陳慶云,航空司令官黃光銳聯(lián)名響應古應芬等彈劾蔣介石之通電,要求蔣引退。通電謂:“今蔣罪惡貫盈,神人共憤,四海之內,愿與偕亡,吾輩沐孫總理之遺教,受國家之豢養(yǎng),當此危急存亡之秋,宜有伸張正義之舉。謹以至誠,昭告天下:如蔣中正不亟引退,仍欲負固以暴力維持其地位,則濟棠……為黨國爭存亡,為天下留正氣,正誼所在,義無反顧?!标悵姆词Y通電發(fā)出后,粵軍調動頻繁。

1931年,他主持在廣州城郊燕塘,即原黃埔軍校燕塘校區(qū),開辦廣東軍事政治學校,以示延續(xù)黃埔廣州本校之“中央軍事政治學?!毖}。陳濟棠在“廣東軍事政治學校同學錄”題序寫道:“余系同學錄之刊,非徒藉以通聲氣,聯(lián)感情已也,必同心同德。有信仰,有團結,同學之精神,諸生刻苦力學瞬經三載……然而一時之結合,非永久之結合也,形式之結合,非精神之結合也,果何道之從哉?則惟親愛精誠四字……本校繼承總理遺志,自成立(軍官)教導隊,遞嬗遞進,以迄于今,畢業(yè)者先后十余班,員生都凡2000余人。今諸生又脫穎矣……所望人人遵奉主義,一德一心,以所謂親愛精誠者相,極之時移勢易,終始以貞節(jié)操,以固金石,竊謂所以為永久精神之結合者在是。即所以光大我革命事者亦在是。”

1931年6月2日,以陳濟棠等為主的廣州“國民政府”常委會決議:一、通過《政務委員會組織條例》《軍事委員會組織條例》等,任命陳濟棠為第1集團軍總司令。1931年6月12日,廣州“國民政府”政務委員會舉行“北伐”誓師大會,陳濟棠將所部擴編為150個團15萬軍隊。1931年6月19日,廣州“國民政府”第七次國務會議決定:任命陳濟棠兼任第1集團軍軍事政治學校校長,杜益謙為該校副校長?;浌饍墒∫源伺c南京國民政府分庭抗禮,勢成南北軍政對峙局面。

1932年1月1日,中國國民黨粵中央委員會發(fā)出宣言,決議取消廣州國民政府,遵照中國國民黨四中全會決議,設置中央執(zhí)行委員會西南執(zhí)行部、西南政務委員會及軍事委員會廣州分會,陳濟棠任西南政務委員會委員長,并為軍事委員會廣州分會常務委員之一。1932年3月8日,南京國民政府頒令委任他為軍事委員會委員。1932年3月30日,南京國民政府特派陳濟棠為粵桂閩贛滇黔6省綏靖主任公署主任。1932年4月2日,南京國民政府特派陳濟棠兼任第八路軍總指揮,陳濟棠置之不理,仍舊延用第1集團軍總司令及其番號。1933年3月23日,蔣介石電委陳濟棠代理贛粵閩邊區(qū)“剿匪”總司令部總司令。

1934年7月30日,廣東軍事政治學校第1期學生畢業(yè)典禮,校長陳濟棠檢閱學生操典并致詞嘉勉。1934年10月10日,陳濟棠主持第1集團軍閱兵儀式。1935年4月2日,國民政府特敘任陳濟棠為一級陸軍上將,列同時敘任8名一級陸軍上將末位。1936年1月1日,他獲頒一等云麾勛章。

陳濟棠主持開辦的廣東軍事政治學校,利用廣州東郊沙河燕塘原有舊營房為校址,面積有四、五平方公里之寬闊,可訓練2000—3000員生,還可開辦各種名目的訓練班。陳濟棠自任校長,副校長有杜益謙、林云陔(后以廣東省政府主席兼任)、林時清、李揚敬,教育長鄭楷、羅植椿(后任)。設置步兵科、騎兵科、炮兵科、工兵科、預科、軍官班、政治深造班、政治班、入伍生隊、化育班等。步兵科科長李啟頤上校,騎兵科科長劉蔭予上校,炮兵科科長高漢宗上校、陳崇范上校(后任),工兵科科長蕭祖強上校,戰(zhàn)術學主任教官陳壽昌,上校戰(zhàn)術教官有方既平、龔志鎏、吳滄桑、李如楓等,地形學教官羅邦上校,軍事學教官葉實棠上校、曾匪石上校等。另有政治訓練處主任區(qū)芳浦少將,少校以上官階政治教官21名,軍事訓練辦公廳主任許廷杰少將,副官處處長齊公恪上校,經理處處長云侯上校,步兵科大隊長詹開英上校,政治深造班主任林翼中,政治班主任黃麟書少將,軍官班主任許廷杰(兼任)、卜漢池、陳定平,軍事深造班主任陳師少將。另聘請被南京解聘的德國顧問林德曼為軍事顧問。在軍政訓練方面,延攬林翼中、黃麟書、區(qū)芳浦等。1931年夏,廣東軍事政治學校正式招收第1期學生,隨后陸續(xù)招收各種班別(期)學生,以及各期軍官訓練班、軍士訓練班等,學校規(guī)模驟然成為大兵營,燕塘校區(qū)連接廣州天河軍用機場,練兵習武及航空訓練連成一片。廣東軍事政治學校延續(xù)黃埔軍校系列校務管理,設立管理學科與術科教官數百人,學生班則依次按照大隊、中隊、分隊設置。后設立政治部,管理軍校黨務,并掛牌廣東軍事政治學校黨部于政治部門前,每屆學員必須集體宣誓加入國民黨。

廣東軍事政治學校教官教學師資,主要源自廣東第八路軍軍官教導隊、軍士教導隊的軍官,還聘請了廣東省政府教育、民政、財政、建設廳的有關科長,及國立中山大學等高等學校教授、講師兼任授課教官。陳濟棠為了加快培訓高級軍事人才,特別開辦了原教學序列沒有的政治深造班和軍事深造班,一方面從所屬部隊遴選有軍事學基礎的中下級軍官為學員,同時還聘請國內外陸軍大學出身的高級將領為教官,此外還聘任德國顧問林德曼、沈適度等外國專家為軍事顧問。聘請的各科教學之戰(zhàn)術教官則主要是保定陸軍軍官學校、云南陸軍講武堂、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等校畢業(yè)生充任。該校辦理期間,累計聘任各類輔助教職人員五六百名。廣東軍事政治學校設置的教學內容,主要有政治學科與軍事學科,先后開設有政治學、經濟學、國防地理、中外歷史、數學、物理、化學、英語、日語、地方財政、地方自治、地方建設、地方教育、民法、刑法、憲法、語言文學、史記、循吏傳、孝經、四書等課目,皆由省政府各廳科長或大學教授授課。軍事學科主要有步兵操典、戰(zhàn)略概論、筑城學、測量學、地形學、戰(zhàn)術綱要、野外勤務、戰(zhàn)斗射擊、兵器學、爆破學、航空學、外軍戰(zhàn)例等課目。

由于軍校是以陳濟棠意旨開辦的,學員完全按照陳濟棠所屬部隊例行軍事化管理,新入校學生先進行半年的入伍生訓練,然后分科編入各班進行軍事與政治訓練,目的是為陳濟棠所屬粵系軍隊培養(yǎng)軍事、政治人才。該校后期,開始培訓第四路軍各師旅團編余軍官,后招收高中和大學青年學生入校,并從部隊遴選基層軍官編入各類軍官班、培訓班等。廣東軍事政治學校共招收學員3期、軍官班8期、政治深造班2期、軍事深造班1期、經理班1個隊,以及高射炮兵隊、戰(zhàn)車隊、迫擊炮兵隊訓練班各1期。依據招生規(guī)定,廣東軍事政治學校學生班,一般招收高中畢業(yè)青年學生,報名時須具有文官薦任以上、武官少校以上軍官的保證書(介紹書),再通過口試、面試、筆試后公榜錄取。軍官班學員則抽調各部隊下級軍官,輪流帶薪受訓。政治深造班名義上隸屬軍校,實際上是自成一家,1932年開始先后舉辦了兩期,學員近1000名,成立1個大隊,下設5個中隊。該班高級組為第1中隊,普通組為第2至5中隊,修業(yè)時間兩年。高級班學員,招收和遴選一些留學生、大學畢業(yè)生、省參議員、卸任的縣(市)長等,目的是培養(yǎng)廣東省級中上層政治干部,每月發(fā)給津貼50元。普通班學員是招收高中畢業(yè)的青年學生,目的是培養(yǎng)廣東省級中下層政治干部,每月發(fā)給津貼30元。軍事深造班是為培養(yǎng)高級軍事人才,學員由粵系軍隊中遴選具有軍事學基礎或潛質的中下層軍官組成。以上各班均發(fā)給軍校統(tǒng)一服裝、鞋襪、被帳及相應生活用品,臥室為鐵床,伙食標準較高。同時成立高射炮兵訓練班、戰(zhàn)車隊訓練班、迫擊炮兵隊訓練班、特務人員訓練班等訓練組織,這些訓練班招收粵系軍隊中挑選出的士兵進行輪訓,沒有固定的修業(yè)時間,訓期3個月或半年不等。

廣東軍事政治學校共招收3期學員班,第2期學員班尚差一年畢業(yè)時,即移交中央陸軍軍官學校廣州分校繼續(xù)培訓。第1期招收并錄取學員1000名,分為步兵科、騎兵科、炮兵科、工兵科。步兵科學員編為1個大隊,下分6個中隊,約700人。騎兵科設置1個學員隊,學員40名。炮兵科與工兵科各招收200人。第2期以南方多山及牧馬訓練困難而停辦騎兵科,開辦了步兵科、炮兵科、工兵科、通訊科。第3期學員招收出榜時,廣東軍事政治學校則改組并移交。此外,軍官班前后續(xù)辦8期,每期抽調粵系軍隊之學兵500人,先后集訓了四五千人。政治深造班設置學員大隊,下設若干中隊,先后舉辦兩期,結業(yè)學員1000余人。軍事深造班學員設置1個大隊,學員100余人,只辦了1期。經理班學員設置1個隊,學員有120人。此外,高射炮兵隊、戰(zhàn)車隊、迫擊炮兵隊訓練班則抽調人員不等,屬于短期訓練班。

1936年秋,依照南京中央陸軍軍官學校本部銓敘,廣東軍事政治學校第1期的步兵科畢業(yè)665名、騎兵科畢業(yè)30名、炮兵科畢業(yè)100名、工兵科畢業(yè)93名學員,依據黃埔本校排列為第11期第4總隊,學時累計兩年10個月,學員學籍則比敘為黃埔軍校第11期,以此正式納入黃埔序列。廣東軍事政治學校第2期學員,則比敘為黃埔軍校第12期第3總隊,步兵科397名學員,學時累計3年4個月;炮兵科畢業(yè)353名學員,學時累計4年1個月;工兵科畢業(yè)60名學員,學時累計4年1個月,通訊兵科畢業(yè)83名學員,學時累計4年1個月。1936年“六一事變”后,廣東軍事政治學校被南京國民政府接管,命名為廣州分校,直隸軍事委員會軍事訓練部,經費、教材收歸軍政部,行政系列隸屬為南京中央陸軍軍官學校。因此軍校所執(zhí)行的各項制度、訓詞、誓詞、校訓、校歌及分校條例,多與黃埔軍校本校相同。

自廣東軍事當局主旨在燕塘開辦軍校,至1936年秋該校收編為中央陸軍軍官學校廣州分校,對于前面所辦軍事教育之性質,才有了追溯與認同。有資料記載:第四(廣州)分校,第八路軍總指揮部設置教導隊于廣州燕塘,旋即擴充,并更名為廣東軍事政治學校,1936年8月改組為中央陸軍軍官學校廣州分校,1937年12月遷移廣東德慶,1938年1月改名為中央陸軍軍官學校第四分校,1938年10月遷駐廣西宜山。因此可見,廣東軍事政治學校系僭越辦學在前,官方追溯認同在后,經歷了一段不平靜的曲折過程。

致力廣東現(xiàn)代化建設與教育事業(yè)

陳濟棠1929至1936年在粵主政期間,對廣東發(fā)展頗有建樹。其中海珠橋、中山紀念堂、中山大學五山新校舍、愛群大廈以及廣州30多條馬路等市政建設成績顯著。他提出“改革陋習,刷新政治,造成模范新廣東”,他認為“為政在人”,因此設立公務人員考績委員會,實行考試,以資選拔。他還提出“教育是立國之本,是永久的事業(yè)”,提倡民辦中、小學校,設立圖書館,獎勵專門技術之研究及發(fā)明。短短3年間,廣東全省小學和中學分別增加了400余所和60余所,小、中學生人數分別增加了14萬和1.6萬人。他籌集巨款,收羅人才,興建了華南著名學府中山大學校舍,籌辦勷勤大學工學院、師范學院和商業(yè)學院,其中勷勤大學師范學院,是華南師范大學的前身。他主持下先后創(chuàng)辦的中山圖書館、廣州音樂學院、廣州國醫(yī)學院及數十所省立、縣立師范學校,并使全省的中小學數量分別上升了20和46個百分點。為推進廣東建設,他對各種專業(yè)人士,尤其是留學歸來的科技人員,不僅委以重任,而且待遇優(yōu)厚。這些人也對他“知恩圖報”,干得很出色,在他們眼里,“陳先生是一位恂恂儒者,絲毫沒有武人的習氣”,“是一位懂得學術的軍人”。后又在西村大稻山開辦一所相當于大學的廣東陸軍軍醫(yī)學校和陸軍總醫(yī)院,培養(yǎng)了大批軍醫(yī)人才。在職業(yè)教育方面,有由教育廳直接舉辦的省立第一、第二、第三農業(yè)學校和第一職業(yè)學校。他不僅主張教育要以三民主義為中心思想,培養(yǎng)民族精神,同時提倡尊孔讀經,規(guī)定學生讀經時間,將《孝經》列為中等以上學校的必修課。設立學海書院,宣傳四維八德。在他主導下,西南政務委員會擬訂《廣東三年施政計劃》,其中對教育和社會發(fā)展有較多關注,在計劃實施中廣東教育經費1935年達503萬元,比1930年增加132萬,占全省預算10.8%。他還熱愛中醫(yī),主持成立廣東仁愛善堂向貧苦者贈醫(yī)施藥。20世紀30年代,南京政府方面有關中醫(yī)政策的制定紛爭未已,陳濟棠主導下的西南政務委員會則多次為中醫(yī)發(fā)言爭取權利。1934年,他聯(lián)合西南政務委員會唐紹儀、李宗仁、鄒魯等各常委為中醫(yī)藥致電國民黨四屆四中全會,提出“國醫(yī)國藥,實為一國之命脈所系”,呼吁早日給予中醫(yī)藥法定地位。陳濟棠這些堅持弘揚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主張在當時“全盤西化”、民族自信完全喪失的時代背景下是十分難得的。

他在推進廣東現(xiàn)代化建設中也作出不少努力,廣州的基礎建設蓬勃發(fā)展:建設中山紀念堂(1931年11月建成)、廣州市立中山圖書館(1933年10月建成)、中山大學石牌校舍(1932年至1934年建設)等。廣州商業(yè)重點放在了惠愛路(今中山五、六路),上下九路及西濠口等地,鼓勵商賈擺攤設檔,各界商人、華僑和官僚投資辦起一大批戲院、茶樓、酒店,中山戲院、新華戲院、金門酒店、新華酒店、新亞酒店都是當時建起的,這些新戲院“華靡闊大,惟上海有之,平津之平安、大光明、真光諸院,殊不足與之比”。1933年,廣州各行商店總數達22178間,平均50人就有一間。1934年上半年就新開張商店3646間,商業(yè)區(qū)擴大至永漢路(今北京路)、一德路和東山等地,惠愛路和上下九以及西濠口,列為廣州中心商業(yè)區(qū)。1933年,廣州的商業(yè)銀號(銀行)有498家,每日開設早中晚三次銀市,其交易的規(guī)模與繁榮超過了香港。陳濟棠還辦起展銷會,組織華僑到廣東考察,進一步發(fā)展貿易,如“舶來農副產品”“外國削價商品”展銷,對外則有“廣州市展會”,組織“港澳華僑回國參觀團”“荷?。ê蓪儆《龋┤A僑歸國考察團”,一時間市場繁榮,貿易興盛。廣州有酒店旅館291家,方便客商的往來住宿。在短短兩年的時間內,就建成了順德、番禺、東莞、惠陽、揭陽等6個制糖廠及附設酒精廠,日榨糖7000噸,開創(chuàng)了民國時期廣東制糖業(yè)的最高記錄。與此同時,他還籌集巨資從丹麥引進設備,建成了西村水泥廠,使該廠成為當時中國南方最具規(guī)模的現(xiàn)代化工廠。之后又興辦了一批獲利較大的硫酸廠、化肥廠、飲料廠、紡織廠、造船廠等,這些工廠企業(yè)在廣東乃至南中國頗有名氣。在陳濟棠經營下,廣東“民營工業(yè)”從幾百家發(fā)展到2000余家,總資本也從先前的654萬元增至1500萬元。為了改變廣州城市舊貌,他下令拆除木屋、城垣,在沙河一帶新建可容納近10萬戶的平民住宅,整理、擴寬內巷街道1356條,新修馬路50余條,使廣州城面貌煥然一新。1934年開工、1937年落成的愛群大廈,成為“陳濟棠時代”的壓軸之作,占地1.1萬平方米,樓高64米共15層,是當時中國最高的大樓。廣東的公路、鐵路以及航運交通,也相繼有了較大發(fā)展。廣州市區(qū)許多馬路,都是那時候開辟的,像米市路、六榕路、朝天路、光塔路,等等,大量騎樓建筑也是那時涌現(xiàn)。至今仍令廣州人深感驕傲的三大建筑:中山紀念堂、海珠橋和市府合署,都是在陳濟棠治下建成的。據資料顯示:1928年前,全省公路總長僅為4200多公里,至1935年,增加到了17587公里,不論總長度還是密度都超過山東和江蘇,躍居全國第一。1933年2月15日,橫跨珠江兩岸的第一座大橋——海珠橋建成通車。據此廣州從傳統(tǒng)的“城池”,變成一個現(xiàn)代意義上的城市,陳濟棠功不可沒。

在陳濟棠主粵期間,還為家鄉(xiāng)創(chuàng)辦了防城中學、防城醫(yī)院、慰慈救濟院等新式民生機構。1929年冬他捐出巨款,在防城的文武嶺(今防城中學校園內)興建一座規(guī)模宏大的圖書館,定名為“謙受圖書館”(以其父字),該館于1931年9月建成。正值他總攬廣東軍政大權,勢力強盛上漲時期。國民黨汪精衛(wèi)、元老譚延闿以及一大批國民黨政要、名人都給這座圖書館捐贈圖書,陳濟棠也四處托人從上海、武漢、廣州等地購進了大批圖書藏于館內,到20世紀30年代末,謙受圖書館的藏書量達10萬冊。此外還有多項建設:一是建立茂名飛機場。民航設茂名(今高州)—廣州航線。十日一班,曾試航數月,此機場規(guī)模雖不大,但當年建縣級機場實屬罕見。二是建設鑒江橋。1935年2月26日正式動工,翌年2月25日竣工。此橋是鑒江河上修建的第一座水泥永久橋,該橋橫跨高州城西門街口與西岸村頭的鑒江河面,全長152.5米。此橋曾被日機炮彈擊中一次,洪水摧垮兩節(jié),后經修復今仍為交通要道。三是設立高州德明中學。1934年1月,為了紀念孫中山(別號德明)先生,于香港創(chuàng)辦德明中學。1940年又在茂名縣城南車仔嶺創(chuàng)辦德明分校。解放后由當地人民政府接辦,改為高州第一中學,為國家培養(yǎng)了大批人才。四是創(chuàng)立了廣南醫(yī)院。陳濟棠利用其特殊身份,從聯(lián)合國善后救濟總署救濟物資中撥來大批建筑材料、醫(yī)療器械和藥品,作為開辦之用。該院于1949年秋建成,建設面積約1330平方米。后廣南醫(yī)院同原公醫(yī)院合并,更名為高州人民醫(yī)院。

在中國革命危急關頭,陳濟棠還做過一件大好事。在紅軍長征前夕一次絕密談判中,陳濟棠與周恩來達成瓦解“圍剿”之五點協(xié)定:1.就地停火;2.互通情報;3.解除封鎖;4.相互通商;5.相互借路。1934年10月第五次“圍剿”失敗,他依然信守協(xié)議,網開一面,紅軍順利突破第一、二、三道封鎖線,踏上二萬五千里北上抗日的征途,實現(xiàn)戰(zhàn)略大轉移。

“南天王”終結,轉營農林與地方政務

在國民黨黨務任職方面,1929年3月27日,陳濟棠當選為中國國民黨第三屆候補中央執(zhí)行委員。同年蔣桂戰(zhàn)爭起,李濟深被蔣介石扣押在湯山,陳濟棠支持蔣介石。他升任第4軍軍長兼廣東綏靖委員,駐扎廣州,1929年4月被任命為國民革命軍第8集團軍總指揮,統(tǒng)領廣東海陸空三軍,掌握廣東黨政軍大權,人稱“南天王”。1931年9月發(fā)生“九一八”事變后,廣州國民政府取消。表面上全國黨政復歸于統(tǒng)一,但兩廣仍維持半獨立局面。1931年11月22日,陳濟棠當選為中國國民黨第四屆中央執(zhí)行委員,比較前屆候補中央執(zhí)行委員又進了一步。1931年12月28日,在中國國民黨第四屆第一次中央全會上當選為中央政治會議委員。此時,粵籍中國國民黨元老古應芬逝世后,胡漢民只主持西南政務,陳濟棠實際上已成為握有軍政大權的“南天王”。1934年12月,陳濟棠再度當選中國國民黨中央政治會議委員。1935年11月22日,在中國國民黨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再度當選為中央執(zhí)行委員,名列第34位,比較前兩屆名次排前許多。1936年,國民政府為紀念北伐戰(zhàn)爭勝利10周年,對當年北伐誓師時師長以上將官頒贈勛章。1936年7月9日,他獲頒國民革命軍誓師10周年之紀念勛章。

“南天王”之終結,緣于蔣介石集團軍事策反的順利成功,兩廣事變由于迅速和平解決,避免了近百萬軍隊交戰(zhàn)。1936年6月兩廣事變后,陳濟棠與蔣介石本來就沒有多少深厚淵源和私人關系,蔣介石當年任粵軍參謀長時,陳濟棠才是個粵軍小連長,更不屬于“黃埔嫡系”,因此,他被遺棄與下野亦屬正?,F(xiàn)象。1936年7月10日,中國國民黨第五屆二中全會決定免除陳濟棠本兼各職,以余漢謀為廣東綏靖主任公署主任兼第四路軍總司令。1936年8月30日,陳濟棠正式通電下野,出國赴意大利。其隨行人員有:林翼中、區(qū)芳浦、黃麟書三名原省政府廳長,及溫泰華、梁植槐夫婦等,先后訪問考察了意大利、瑞士、法國、英國、德國、捷克、奧地利、南斯拉夫、保加利亞、瑞典、挪威、芬蘭等國。1937年9月初抵達香港,廣東軍政當局派代表香翰屏、李大超赴港迎接,偕同返回廣州,繼赴南京向國民政府匯報考察歐洲情形。陳濟棠憤于日寇侵犯,與夫人莫秀英商議,將家產變賣成現(xiàn)款,捐贈國家抗戰(zhàn)之用。1937年12月4日國民政府頒令:“行政院呈,據財政部部長孔祥熙呈報,陳濟棠先后匯捐款港幣七百萬元,充作國防抗戰(zhàn)之用,據情轉請鑒核特予獎勵等語。查陳濟棠慨捐巨款,用濟軍需,愛國熱忱,深堪嘉尚。應予特令褒獎,用昭激勸。此令?!边@在當年國難當頭之際,算是一項義舉。

南京淪陷前夕,陳濟棠隨國民政府赴武漢,1938年1月13日,委任為國民政府委員會委員。1939年11月20日,在中國國民黨第五屆第六次中央全會上當選為中央常務委員,1940年3月15日,國民政府頒令任陳濟棠為農林部部長。1941年12月23日,陳濟棠辭去中央常務委員職。1941年12月26日,陳濟棠辭農林部部長職。1942年1月27日,國民政府頒令:國民政府委員許崇智、陳濟棠辭職照準,選任劉哲、許崇灝補充。1942年11月27日,中國國民黨第五屆第十次中央全會再度通過陳濟棠為中央常務委員。1943年5月15日,被三民主義青年團第一屆監(jiān)察會聘請為中央干事會指導員。1945年5月20日,參加中國國民黨第六次全國代表大會,繼續(xù)當選為第六屆中央執(zhí)行委員。1946年5月31日,在中國國民黨第六屆一中全會第三次會議上,被選舉為中國國民黨第六屆中央常務委員。陳濟棠夫人莫秀英1947年因病在廣州梅花村逝世。1947年9月12日,中國國民黨第六屆四中全會通過當選為黨團合并后之中央執(zhí)行委員。陳濟棠于1949年秋將捐資創(chuàng)辦的珠海大學遷移香港續(xù)辦,更名為珠海書院,還將廣州德明中學遷移澳門續(xù)辦。1950年4月海南島解放前夕,他赴臺北受聘為“總統(tǒng)府”資政。1950年7月22日,在臺北中國國民黨第六屆中央常務委員會臨時會議上被聘任為中央評議委員。1952年10月18日續(xù)聘為中國國民黨第七屆中央評議委員。陳濟棠為紀念孫中山先生欲在臺設德明中學校,1954年11月3日晨,到臺北“風化區(qū)”探測辦學校址,突患腦血管栓塞癥,卒于村舍。獲厚葬于臺北市新北投。陳濟棠舉殯時,臺北及香港都有盛大的送葬儀仗。1980年9月,鄧小平在接見陳濟棠的兒子陳樹柏博士(美籍華人、電子學家)時說:“令尊治粵八年,確有建樹。有些老一輩的廣東人還懷念他。”1993年,隨著兩岸關系好轉,陳濟棠墓地從臺北市遷回廣東湛江市麻章區(qū)湖光巖風景區(qū)西側,并與其夫人合葬于此。1997年,陳濟棠夫婦合葬墓被湛江市人民政府立為市文物保護單位。

結語

以軍人出身的陳濟棠,具備了近代地方割據軍閥之突出特征,軍人作為那個時代“強權稱雄”的人物,一方面有著統(tǒng)領地方政治、軍事、經濟等方面的實權,同時對于該區(qū)域社會建設與文化教育亦起到相當大的主導作用。據現(xiàn)存史料所載,有不少地方軍閥在割據稱霸時期,不僅在軍事、政治、經濟上維護一方利益,在促進區(qū)域的文化、教育方面也多有積極或進步的作用和影響。部分軍閥在歷史作用方面之“兩面性”(或雙重性)表現(xiàn),漸為當代學者普遍認同。陳濟棠是那個時代賦予的“軍政強人”,其作用與影響,顯然不能以“倒退”或“反動”來簡單定論。綜上所述,以現(xiàn)代史學立場研究陳濟棠,是近年來歷史人物研究深入發(fā)展的要求與方向。

參考資料:

1.劉紹唐主編,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92年4月出版印行《民國人物小傳》。

2.凌立坤、凌匡東著,花城出版社1998年1月出版《陳濟棠傳》。

3.郭卿友主編,西北民族學院歷史學系編纂,甘肅人民出版社1990年12月出版《中華民國時期軍政職官志》。

4.臺北傳記文學叢書之五十九,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74年10月31日初版印行《陳濟棠自傳稿》。

5.中國國民黨中央黨史史料編纂委員會編纂,臺北中央文物供應社1954年7月出版印行《黃埔建軍三十年概述》。

6.臺北陸軍總司令部陸軍印刷廠印行出版《蔣公與陸軍軍官學?!?。

7.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供稿,華東工學院編輯出版部影印,檔案出版社1989年7月出版《黃埔軍校史稿》。

8.劉國銘主編,春秋出版社1989年3月出版《中華民國國民政府軍政職官人物志》。

9.臺灣成文出版有限公司1972年8月出版《國民政府公報》。

10.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廣東省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纂,廣東文史資料第四十九輯,廣東人民出版社1986年10月出版《粵系軍事史大事記》。

11.1934年8月印行《廣東軍事政治學校第一期同學錄》。

12.1936年2月印行《廣東軍事政治學校官長職員姓名錄》。

13.鐘卓安著,廣東地圖出版社/暨南大學出版社1999年12月出版《陳濟棠》。

14.劉維開編,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國研究叢刊”,中華書局2014年6月出版《中國國民黨職名錄》。

15.施家順著,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1992年1月印行出版《兩廣事變之研究》。

16.蕭自力著,廣東人民出版社2002年7月出版《陳濟棠》。

猜你喜歡
軍事廣州廣東
沒有叫停!廣州舊改,還在穩(wěn)步推進……
117平、4房、7飄窗,光大來驚艷廣州了!
9000萬平!超20家房企廝殺! 2020年上半年,廣州“舊改王”花落誰家?
房地產導刊(2020年7期)2020-08-24 08:14:22
多彩廣州
小讀者(2020年4期)2020-06-16 03:34:08
不煲“仔”的廣東煲仔飯
金橋(2020年8期)2020-05-22 06:22:54
廣東輿情
大社會(2016年3期)2016-05-04 03:41:11
我們都是卑微者(組詩)
遼河(2011年3期)2011-08-15 00:49:13
軍事幽默:局
軍事文摘(2009年9期)2009-07-30 09:40:44
軍事
軍事幽默
軍事文摘(2009年5期)2009-06-30 01:01:04
尼勒克县| 兰州市| 苏州市| 东山县| 北安市| 城步| 平舆县| 兴业县| 饶平县| 洞头县| 马关县| 务川| 绥中县| 宜兰市| 通城县| 墨竹工卡县| 岳阳县| 惠来县| 恩平市| 烟台市| 新邵县| 平陆县| 青铜峡市| 南通市| 灵寿县| 安西县| 德江县| 纳雍县| 扎鲁特旗| 泊头市| 金川县| 莲花县| 彰化市| 大同市| 濉溪县| 孝昌县| 塘沽区| 沽源县| 河曲县| 阿合奇县| 名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