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嵐
從社會心理的角度看,除因癲癇或腦功能障礙造成的抽動外,幾乎所有的抽動行為和抽動癥都有非常重要的心理起因。本文的作者是一位擁有浙江省心理健康教育B證資格證書的幼兒園教師,平時在工作中擅長給孩子做心理輔導。她在工作中做了一個短暫性抽動癥幼兒的心理輔導個案,溫暖而發(fā)人深省。
3~6歲的幼兒生性活潑好動,偶爾頑皮也不足為奇。然而,如果孩子出現(xiàn)不由自主、重復、快速地皺眉、眨眼、清嗓子或聳肩等動作,甚至伴有情緒激動和罵人抽動,這就不僅僅是頑皮或是“壞習慣”了,它可能是一種兒童精神疾病——抽動癥。
案例:在一次晨鍛活動中,石老師發(fā)現(xiàn)小可有明顯的眨眼動作,在隨后的觀察中,她發(fā)現(xiàn)小可這種眨眼動作頻繁。放學后,石老師與小可媽媽進行了溝通。家長認為可能是小可吃多了荔枝、桂圓等水果而引起的上火現(xiàn)象,過幾天就會好轉(zhuǎn)。
2個星期后,石老師發(fā)現(xiàn)小可的眨眼動作越來越頻繁,再次與小可媽媽進行了溝通。家長說剛帶孩子去醫(yī)院檢查過,還買了眼藥水,但是治療效果不明顯,正為這事煩惱。
最后,小可媽媽帶著小可找我進行了心理輔導。
第一次咨詢記錄
第一次見小可的時候,我拿出早已準備好的零食,問道:小可,老師這里有很多好吃的,你最喜歡吃什么?
可:我最喜歡吃糖。
師:除了喜歡吃糖,你還喜歡什么呀?
可:喜歡艾莎公主。
師:艾莎公主可是冰雪女王,你喜歡她什么?
可:我覺得她很漂亮。
師:你覺得她漂亮還是媽媽漂亮?
可:媽媽漂亮。
師:看來你很喜歡媽媽呀!
可:是的,我希望媽媽哪里都不要去。
師:為什么?
小可突然激動地說:“我怕媽媽不要我了。媽媽走得很快,我看不見她了?!保ㄕf完,小可立馬撲向了媽媽的懷里,一把抱住了媽媽。)
通過這次交流,我和小可建立了彼此信任的關系,我認為她的“抽動癥”與眼疾無關,因為我發(fā)現(xiàn)小可對這個不自主的眨眼動作并沒有感覺到不適,她的癥狀與抽動癥的早期癥狀相符。抽動癥又稱抽動障礙,多起病于2~15歲,常以眼部抽動作為首發(fā)癥狀。
家園溝通
●建議小可媽媽帶小可到醫(yī)院的神經(jīng)內(nèi)科就診,以確定是不是“抽動癥”,如果是抽動癥的話,應該在醫(yī)生的指導下進行藥物治療。(媽媽帶小可去了醫(yī)院神經(jīng)科就診,主任醫(yī)生診斷后,確定小可患的是短暫性抽動癥,給予了每周半片可樂定緩釋片貼于肩胛處進行輕微的藥物治療。)
●建議小可媽媽主動尋求小可班級老師的幫助,重點觀察和記錄小可在家和在園出現(xiàn)眨眼動作時的行為表現(xiàn)和情緒狀態(tài)。(在家長和兩位老師的密切配合下,我收集到了第一手觀察記錄資料,我發(fā)現(xiàn)小可的眨眼動作在緊張不安的情緒下表現(xiàn)得尤為明顯。)
為了找出背后的原因,我與小可媽媽進行了第二次溝通。
第二次咨詢記錄
師:在發(fā)現(xiàn)小可眨眼的行為之前,小可出現(xiàn)過和平時不一樣的表現(xiàn)嗎?
可媽:最近小可經(jīng)常拉著我的手不停地念叨“媽媽,你今天哪里也不要去”。
師:在這之前,你和小可之間發(fā)生過什么事情嗎?
可媽:有一天早上,小可吃早餐慢吞吞的,眼看要遲到了,我生氣地說:“小可,你慢慢吃吧,媽媽先走了?!蔽艺f完穿上鞋就出門了。盡管小可不停地喊:“媽媽,等等我!”“媽媽,不要走!”我并沒有停下腳步,一直走到了三樓的大平臺上。后來小可在爸爸的幫助下吃完早餐哭著跑下樓,神情非常緊張。
師:你有沒有去安慰她?
可媽:沒有,因為我想讓她記住這次教訓,以后早上不要這么拖拖拉拉的??赡墚敃r我做得有些過了,給她留下了心理陰影。
通過以上談話,我分析了小可出現(xiàn)眨眼行為的原因:
個人心理因素。敏感,缺乏安全感。從小可媽媽的描述中,我了解到小可對外界的觀察和感知比較細致、敏感,她非常在意成人的評價,無形中給自己帶來很大的心理壓力。
家庭教育因素。對孩子期望過高。媽媽對小可寄予了很高的期望,平時的教育方式也比較嚴格,這無形中給了小可很大的心理壓力。小可希望得到成人的關注和肯定,為此她對自己有很高的要求,一旦達不到,就感到緊張與不安。
家園溝通
●家長改變教育方式,盡量給小可創(chuàng)造寬松的環(huán)境,多些鼓勵、少些要求,降低對孩子的期望值。讓孩子生活在平靜和自信的氛圍中,用親情陪伴幫助小可建立安全感。
●正確認識“短暫性抽動癥”,家長要避免因為焦慮而對小可的眨眼產(chǎn)生過多的關注,增加小可的心理負擔。更不要在小可出現(xiàn)不自主眨眼時用語言甚至體罰的方式進行矯正。
●家長關注小可的表現(xiàn),對于好的行為給予肯定,對于受挫后的情緒表現(xiàn)給予鼓勵,幫助小可樹立信心。
●老師也要關注小可,多溝通、多交流,在活動中鼓勵小可多舉手發(fā)言,建立自信。
經(jīng)過家長和老師的共同努力,小可的眨眼癥狀有所好轉(zhuǎn)。但是媽媽反映,小可近來有些叛逆,總是和成人對著干,一不順意就大聲哭鬧、扔東西。于是我對小可又進行了一次心理輔導。
第三次咨詢記錄
小可喜歡繪畫,我在這次心理咨詢中采用了“房樹人”測驗方法,通過圖畫來了解小可的內(nèi)心。與小可短暫交流后,我拿出了白紙和筆請小可畫一幅畫,畫上房子、樹和人就可以了,隨便畫。小可好奇地問我:要涂顏色嗎?我笑著搖了搖頭。小可拿起勾線筆認真地畫了起來(見下圖)。
畫完后,我請小可說說畫面上的故事。她指著房子告訴我:“這個房子戴了一頂小帽子?!彼钢∪苏f:“這個小朋友在爬房子?!彼钢鴺湔f:“我畫了兩棵樹。”
從畫面上看到孩子有較強攻擊性,這個攻擊性說明她的內(nèi)在比較懦弱,內(nèi)心情緒比較壓抑,家長對她的控制比較多,這種控制導致小可無法釋放內(nèi)心真實情感,造成情緒上的壓抑。
師:小可喜歡和爸爸在一起還是和媽媽在一起?
可:我想和爸爸在一起,但是我要保護媽媽,我也想和媽媽在一起。
師:爸爸和媽媽好嗎?
可:不好,他們總是吵架,很大聲地說話,我很害怕。
師:爸爸媽媽吵架的時候,你會做什么?
可:我很傷心,我會大聲地哭起來。
通過小可“房樹人”的繪畫作品和交流,我發(fā)現(xiàn)小可的過激表現(xiàn)有以下原因:
孩子缺乏安全感。小可的不安全感不單單來自母親的高期望值,更大的影響來自于不和諧的家庭氛圍,每當父母爭吵時,內(nèi)心的無助和恐懼加大了小可的不安,造成了心理壓力。
家庭關系不和睦:小可的父母經(jīng)常在小可面前發(fā)生言語沖突,當雙方都大聲宣泄自己的不滿時,小可便會大哭不止,以哭聲來阻止成人間的紛爭。
家園溝通
●運用游戲轉(zhuǎn)移法。玩是孩子的天性,在游戲的狀態(tài)下,孩子的內(nèi)心情緒容易得到釋放。我與小可的兩位老師合作,開展形式豐富的游戲活動,有目的地給予小可更多的機會。
●運用同理心溝通法。我引導家長站在小可的角度看問題,當孩子身處父母的爭執(zhí)中會是怎樣的想法和感受。通過這種方法,使家長學會換位思考,理解小可的行為,處理好夫妻間的矛盾,避免給小可帶來負面影響。
鼓勵小可多參加戶外活動,在與同伴游戲中緩解緊張,放松心情。鼓勵小可多向爸爸媽媽表達自己的想法,不要把負面的情緒壓抑在心里。
經(jīng)過一個多月的心理輔導,小可媽媽聯(lián)系我,說小可的眨眼情況好多了,基本與平常無異,而且現(xiàn)在變得更加活潑開朗,愿意分享在幼兒園發(fā)生的趣事了。通過與小可、小可媽媽的幾次心理輔導,我的內(nèi)心也受到了觸動和思考。
對爸爸媽媽說
給孩子寬松的成長空間
雖然每個父母都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然而很多時候,過高的要求帶給孩子的并不是正常的發(fā)展。我們需要反思,為孩子打造一個寬松的成長空間,放手讓孩子去嘗試,允許孩子去犯錯。
給孩子溫暖的心理陪伴
比起物質(zhì)滿足,孩子的成長路上更需要家長的精神陪伴,如理解、認可、尊重等。作為父母要學著了解孩子,多些交流、多些傾聽、多些陪伴。
給孩子和諧的家庭氛圍
心理研究早已證明:一個人的童年經(jīng)歷對孩子的性格、行為、心理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并產(chǎn)生長期、深遠的影響。我們要為孩子營造一個和諧的家庭氛圍,讓孩子感受到一家人是相愛的,幫助孩子建立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