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非,汪國武 (安徽兩淮建設有限責任公司,安徽 合肥 230000)
地源熱泵是以巖土體、地下水、地表水為低溫熱源,由水源熱泵機組、地熱能交換系統(tǒng)、建筑物內系統(tǒng)組成的中央空調系統(tǒng)或熱水系統(tǒng)。根據(jù)淺層地熱能交換系統(tǒng)形式的不同,地源熱泵系統(tǒng)分為地埋管地源熱泵系統(tǒng)、地下水地源熱泵系統(tǒng)和地表水地源熱泵系統(tǒng)[1]。而淺層地熱能是指蘊藏于地表以下200m埋深的淺巖土體、地下水和地表水中具有開發(fā)利用價值的熱能,所以地質條件是選擇設計換熱系統(tǒng)的首要因素和基本依據(jù)。
安徽省位于我國東南部,居華東腹地,屬泛長三角地區(qū)。全省國土面積139600km2,有15個中心城市,地源熱泵系統(tǒng)作為供熱空調系統(tǒng)已經(jīng)在安徽建筑節(jié)能中廣泛應用,換熱方式主要是地埋管換熱系統(tǒng)。全省利用地源熱泵系統(tǒng)供暖/制冷面積已超過2000萬m2,省會合肥約800萬m2(濱湖新區(qū)在建分布式能源站約200萬m2),到“十三五”末,安徽地源熱泵系統(tǒng)供暖/制冷面積將達到4800萬m2。本文主要根據(jù)安徽省地質條件對地源熱泵系統(tǒng)換熱方式使用條件進行分析。
安徽地處中緯度地帶,為暖溫帶向亞熱帶過渡的季風氣候類型;淮河以北地區(qū)屬溫帶半濕潤季風氣候,淮河以南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屬于夏熱冬冷地區(qū),也是地源熱泵系統(tǒng)開發(fā)利用的適宜地區(qū)。安徽地形復雜,地處黃淮海平原南緣、秦嶺東延余脈、長江中下游平原和江南丘陵北部的交變地帶,跨長江、淮河及新安江三大流域,地勢南高北低,西高東低,北部平原坦蕩,中部丘陵起伏,西部及南部為山地。全省分淮北平原、江淮波狀平原、皖西山地、沿江丘陵及皖南山地五大地貌單元[2]。
地表水熱泵系統(tǒng)是指通過直接抽取或者間接換熱的方式,利用包括江水、河水、湖水、水庫水以及塌陷區(qū)水作為熱泵冷熱源[1]。
安徽省境內地表水比較豐富,共有河流2000多條,資源總量約672.20億m3,除東南部新安江水系屬錢塘江流域外,總體分屬長江、淮河兩大流域。長江自西南入境,匯華陽河、皖河、滁河、青弋江及水陽江等支流,境內長416km,長江流域6.68萬km2,占全省總面積的47.6%?;春幼晕飨驏|橫貫安徽北部,流經(jīng)長約430km,淮河流域6.75萬km2,占全省總面積48.0%。新安江源于安徽東南部山區(qū),在安徽境內為其上游段,呈樹枝狀水系,長194.3km,流域6197.8km2。主要支流有率水、休寧河及豐樂河等。安徽湖泊星羅棋布,湖泊580多個,總面積約3800km2,多集中分布于沿淮和沿江地區(qū),沿淮南岸及沿江北岸湖泊分布較多(圖1);還有人工建造的水庫、采礦塌陷積水區(qū)等地表水體[2]。巢湖位于合肥市工作區(qū)南部,面積776km2,是省內最大的湖泊,也是全國五大淡水湖泊之一。
地表水具有動態(tài)變化的特點。由于地表水體直接暴露于地表,地表水溫度受光照、氣溫等明顯影響。在地表水流動性較小的情況下,冬季氣溫較低,其淺部溫度低而深部較高;夏季氣溫較高,淺部地表水溫度高而深處較低。地表水在流動狀態(tài)下,其溫度相應呈混合型[3]。而設計地表水換熱系統(tǒng)的主要影響因素是地表水的深度、流量和溫度,還要獲得相關部門的允許。地表水換熱系統(tǒng)從水質和能效的角度考慮,主要采用開式系統(tǒng),因此,取水高差和水位變化將影響取水水泵的選擇,動態(tài)變化的水溫則是決定熱泵機組性能的關鍵因素[4]。
圖1 安徽省地表水體分布
安徽適用地表水換熱系統(tǒng)的地區(qū)很多,有長江流域、淮河流域和新安江流域,有巢湖、太平湖、瓦埠湖等等眾多湖泊,有淮北、淮南的眾多塌陷區(qū),但真正實施的項目不多,只有合肥大劇院、黃山市香茗酒店和玉屏假日酒店等項目。主要是因為項目在設計時未考慮水體的換熱能力和環(huán)境因素,例如,夏天換熱后將水直接排放到水體中,造成生態(tài)破壞;未考慮水位隨季節(jié)變化等因素,造成冬天換熱能力不足等,形成了對地表水換熱系統(tǒng)的認識誤區(qū),造成建設單位和設計部門接受程度不夠。
地下水換熱系統(tǒng)即深井回灌式水源熱泵系統(tǒng)。該系統(tǒng)通過建造抽水井群將地下水抽出,通過二次換熱或直接送至地源熱泵機組,經(jīng)提取熱量或釋放熱量后,由回灌井群灌回地下。安徽省地下水類型可分松散巖類孔隙水、碳酸鹽巖類裂隙巖溶水、碎屑巖類孔隙裂隙水、巖漿巖類裂隙水及變質巖類裂隙水[5]。
松散巖類孔隙水主要蘊藏于淮北、江淮、沿江平原及山間谷地,其巖性在淮北平原為新近系及第四系粘性土與砂互層,主要指阜陽、亳州及宿州市工作區(qū),淮北、蚌埠及淮南市次之。淺層地下水多呈條帶狀分布,為潛水及微承壓水,深層地下水為承壓水;單井涌水量一般為10~50m3/h。淮河以南有新近系-下更新統(tǒng)砂礫夾粘性土,中更新統(tǒng)下部泥礫和上部網(wǎng)紋紅土,中更新統(tǒng)下蜀粘土和全新統(tǒng)粘性土及砂、礫石層?;幢逼皆貐^(qū)地下水總體較豐富?;幢逼皆牡刭|區(qū)多為溶解性總固體小于1g/L的重碳酸型淡水,溶解性總固體總體北高南低,地下水含砂量多超標,超標值10~50mg/L,水質結垢性為結垢多,以淮南市工作區(qū)較為嚴重。
碳酸鹽巖類裂隙巖溶水主要蘊藏于沿江、沿淮、淮北北部丘陵及皖南山地北部的灰?guī)r及白云巖中,強巖溶帶埋深100~250m;含水不均,一般為承壓水;單井涌水量一般為10~60m3/h。
碎屑巖類孔隙裂隙水分布于沿江、大別山北麓丘陵、皖南山地北部及江淮波狀平原,變質巖類裂隙水主要蘊藏于皖南及沿江及沿淮丘陵,地下水不發(fā)育,單井涌水量一般小于5m3/h。
皖南地區(qū)(主要是黃山市)松散巖類孔隙水含水巖組主要為中更新統(tǒng)和全新統(tǒng)。中更新統(tǒng)分布于二三級階地,下部為河床相不穩(wěn)定砂礫層,中上部為粘性土。屯溪東北新安江畔局部地段單井涌水量30~50m3/h。全新統(tǒng)分布于屯溪盆地及青弋江、水陽江上游河谷一級階地,下部為河床相砂礫,上部為粘性土。單井涌水量5~30m3/h。本區(qū)地下水結垢性較強,工作區(qū)主要以結垢為主。
淮北平原深層地下水和皖南地區(qū)淺層地下水豐富,通過在淮北平原進行的有壓和無壓回灌試驗,灌采比均小于50%[5],抽灌井比例需要一抽兩灌或一抽三灌,根據(jù)目前完成的項目,因為物理、化學和生物等因素,回灌井回灌能力逐年下降[6-7],濾水管堵塞等現(xiàn)象[7-8],有的項目甚至發(fā)生因回灌不力,將水直接排放到城市管網(wǎng)等,造成水資源浪費[9]。所以,考慮到地源熱泵系統(tǒng)長期使用,淮北平原不宜使用地下水換熱系統(tǒng)。皖南山區(qū)是我省地下水換熱系統(tǒng)最適宜的地方,也是新安江的源地,其淺層地下水直接排放到新安江,取熱井中水可直接排放至地表,目前運行良好的黃山市中醫(yī)院等項目即是例證。
圖2 安徽省地下水域分布
地埋管換熱系統(tǒng)是以200m以淺的巖土層作為低溫熱源,通過輸入少量的電能,實現(xiàn)熱量從巖土層向建筑供熱區(qū)域轉移,該換熱系統(tǒng)只提取熱量不取水,不對地下水造成破壞,也不存在對大氣排熱、排塵等污染[10]。
安徽地層跨華北、華南兩個地層大區(qū),分屬三個地層區(qū)和五個地層分區(qū)?;幢钡貐^(qū)各中心城市200m以淺主要為松散巖類(上第三系和第四系)地層,主要分布在阜陽、亳州及宿州市,上覆第四系厚大于100m,東北向漸薄,巖性以砂礫巖、砂巖、泥巖、粉砂質泥巖及泥質粉砂巖為主,淮河以南呈零星分布,以正陽關組及安慶組為主,厚度一般小于50m。江淮之間地區(qū)各中心城市200m以淺多由半固結巖類地層(古今系及白堊系)組成,半固結巖類包括古近系及白堊系,主要分布在合肥、六安、滁州、宣城,以及黃山、淮南及馬鞍山市等局部地區(qū),上覆松散巖類地層厚度多小于30m。固結巖類巖性是除松散巖類、半固結巖類地層外的其它各類巖石,主要分布于沿江、江南丘陵及平原地區(qū)的馬鞍山、蕪湖、銅陵、池州、安慶、黃山市,以及淮北、蚌埠、淮南等城市的部分工作區(qū)。其上覆松散巖類地層厚度一般小于30m,30~150m深多為巖石,包括白堊紀以前的各地質時代的沉積巖,以及變質巖及巖漿巖。多為灰?guī)r、砂巖及泥巖,變質巖主要分布于黃山市等工作區(qū),巖漿巖主要分布于蚌埠市等工作區(qū),以固結、堅硬及塊狀為主要特征[5]。
圖3 安徽省地層巖土分布
總之,安徽省除了自然水體外,都可以施工地埋管換熱系統(tǒng),但因為各地區(qū)巖性和水文地質條件差異很大,地埋管換熱系統(tǒng)的換熱能力和施工造價區(qū)別比較大?;幢逼皆饕ㄙ裰?、阜陽、宿州、淮北、蚌埠和淮南市的淮河以北地區(qū),地下為80~200m的松散巖類,地下水(孔隙水)豐富,施工難度小,造價低,換熱效果好,最適宜設計施工地埋管換熱系統(tǒng);江淮波狀平原,主要包括合肥、六安以及蚌埠、淮南市的淮河以南地區(qū),地下為半固結巖類,地下水貧乏,施工難度較大,造價低,換熱效果稍差[6]。皖西山地,包括岳西、霍山一帶,地下為巖石,施工難度大,造價較高,但換熱效果好;沿江丘陵平原,主要有滁州、蕪湖、馬鞍山、銅陵、安慶、池州及宣城,上部有0~30m的松散巖類,下部為固結巖,富含孔隙水及碳酸鹽巖類裂隙巖溶水,施工難度大,造價較高,但換熱效果好[12]。
安徽氣候特點決定了冬季有供暖需要,夏季有制冷需要;制冷、供暖時間總體各半,冷熱負荷差別較小,適宜施工地源熱泵系統(tǒng)。
安徽省地表水豐富,適宜施工地表水換熱系統(tǒng),但設計時應考慮換熱水體在不同季節(jié)的深度和溫度、換熱量、取水點的設置等因素,同時不能對水體生態(tài)造成破壞。
安徽省淮北平原和皖南地區(qū)淺層地下水豐富,但淮北平原巖性以粉細砂為主,地下水回灌困難,不宜施工地下水換熱系統(tǒng);皖南地區(qū)施工地下水換熱系統(tǒng)回灌容易,甚至可以不考慮回灌,所以是施工地下水換熱系統(tǒng)的最適宜地區(qū)。
安徽省境內都可以施工地埋管換熱系統(tǒng),淮北平原200m以淺范圍內都是松散巖類,地下水豐富,投資小,換熱效果好,是我省施工地埋管換熱系統(tǒng)的最佳地區(q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