亨利·普雷斯特斯(Henri Prestes)1989年出生在葡萄牙,是一個才華橫溢的電影及平面攝影師,他的作品常常帶有一種戲劇性和神秘感。2017年,普雷斯特斯開始拍攝《完美的黑暗》(Perfect Darkness),這組系列作品看起來就像是一部懸疑電影。
攝影師一般都喜歡風和日麗的天氣,普雷斯特斯卻經(jīng)常選擇在濃霧、大雪等惡劣天氣出門拍攝,在幽靜的森林、偏僻的村莊中孤獨行駛的車輛或是獨自趕路的行人是他最樂于拍攝的對象。
普雷斯特斯的出生地是葡萄牙一個偏僻的小村莊,經(jīng)常被濃霧和大雨籠罩,這恰恰營造出了他所尋求的特殊氛圍。在他看來,原本平常、無趣的地方,在恰當?shù)奶鞖夂凸饩€下也能脫胎換骨,夜晚昏暗的前廊,被車燈照亮的蜿蜒的鄉(xiāng)間小路,都呈現(xiàn)出令人不安的神秘之感。
普雷斯特斯試圖探索平面攝影像電影一般敘事的可能性,同時使用天氣元素來影響觀者的情感狀態(tài)。拍攝時,普雷斯特斯刻意弱化了地域特征,人們可以想象它是世界上的任何地方,照片中所描繪的那種荒涼、憂郁的狀態(tài),就隱藏在每個人的內(nèi)心深處。
照片通常是將瞬間的畫面定格,而來自紐約的攝影師斯蒂芬·威爾克斯(Stephen Wilkes)卻喜歡用一張照片來收錄—整天的晨昏變化。他的作品探索了二維靜態(tài)影像中的連續(xù)時空,令人驚嘆。
威爾克斯今年62歲,擅長拍攝精美的藝術(shù)和商業(yè)圖片,他的作品經(jīng)常出現(xiàn)在頂級雜志的封面上。有一次,威爾克斯受Life雜志的邀約,為一個劇組的工作人員拍攝合影,但他發(fā)現(xiàn)拍攝現(xiàn)場是方形的,無法捕捉到全景,于是就一連拍了250張照片,最后拼出一張全景圖。受到這次經(jīng)歷的啟發(fā),威爾克斯做了一系列拍攝實驗,隨后開始進行一個名為《從白天到黑夜》(Day to Night)的拍攝項目。他將相機固定在一個機位,從日出到日落的15個小時內(nèi)不間斷地拍攝,然后將拍到的一千多幅圖像加以篩選,用后期軟件制作成一張照片,如同是將流動的時間壓縮在了一幅靜止的影像之中,天衣無縫。
除了紐約,威爾克斯也在歐洲、中東、亞洲和非洲地區(qū)進行拍攝,從巴黎的鐵塔到坦桑尼亞的動物園,他的作品展示出人們既熟悉又陌生的場景。
2013年,威爾克斯用這種方式拍攝了奧巴馬總統(tǒng)就職典禮的官方照片。他站在國會大廈對面一個購物中心的屋頂平臺上,與典禮現(xiàn)場相距大約1100米,從早上6點到晚上10點,一共拍攝了1400張照片,最終合成的全景照片中,甚至可以看到國會大廈屋頂上的狙擊手。這張照片被白宮收藏,可以在“奧巴馬圖書館”中找到。
2017年,威爾克斯受美國國家地理委員會委托,環(huán)游世界各地,用這一獨特的方式拍攝鳥類,記錄肯尼亞柏哥利亞湖的小火烈鳥、馬爾維納斯群島(福克蘭群島)的黑眉信天翁等鳥類的遷徙路線。威爾克斯希望通過這個新的拍攝項目提醒公眾關(guān)注鳥類的棲息環(huán)境,切實采取行動,保護地球上的物種和它們賴以生存的自然。
2015年,韓國攝影師馮俊?。╓onjun Jeong)與金鮮京(Sunkyung Nim)共同創(chuàng)立了工作室Sailors Studio,致力于打造實驗性的藝術(shù)作品。作為一名活躍在國際舞臺的藝術(shù)家,馮俊俊2017年曾受邀為中國歌手李宇春制作了復古魔幻風格的MV。
《對話》(Conjunation)是這個工作室最新創(chuàng)作的一個富有詩意的攝影項目,拍攝都是在夜色中進行的,他們用投影儀將精致的人物肖像投射在一塊飛舞的織物上,飄浮的織物隨風而動,這些扭曲的、不完整、不規(guī)則,甚至無法辨認的影像反而形成了一個有機的整體,就像是夜空中的幽靈。
這個拍攝項目的靈感來自法國哲學家埃馬紐埃爾·列維納斯(Emmanuel Levinas,1906—1995)提出的概念,特別是他的“他者”理論。列維納斯說“從本質(zhì)上說,存在是奇特的,它撞擊著我們,如黑夜一般,將我們緊緊地裹挾,令我們窒息,痛苦萬分,卻不給我們一個答案。它就是存在之惡。如果說,哲學就是存在之詰問,那它就已經(jīng)意味著對存在的擔承?!瘪T俊俊在《對話》中通過視覺詮釋了這一說法,那些面目全非的物化影像,完美表現(xiàn)了人轉(zhuǎn)瞬即逝的本質(zhì)和內(nèi)在的抽象品質(zhì),成為對存在主義的另一種探索。
這是兩個世界的對話,攝影師建立了一條從封閉自我到外部世界的通道,試圖在浩瀚的宇宙中找到渺小的自己。
攝影師馬庫斯·亨特頓(Markus Henttonen)1976年出生于芬蘭的拉赫蒂,他的攝影創(chuàng)作游走于藝術(shù)與商業(yè)之間,大多以美麗的人物和風景為主題,有著詩意的風格,以及憂郁、感性的氣質(zhì)。
亨特頓喜歡在不同的城市中觀察人們的內(nèi)心狀態(tài),并以此為主題創(chuàng)作了一系列名為《夜間故事》(Night Time Stories)的攝影作品。當夜幕降臨,紅色的窗簾在微風中婆娑起舞,對面的樓上只亮著一盞燈,一個穿紅襯衫的男人正在廚房里忙著些什么……亨特頓的作品,將大城市中小人物的生活拍成了電影。
夜色遮蔽了城市的諸多復雜性,在模糊一片的黑暗和寂靜之中顯露出來的細節(jié)也因此格外動人。無論紐約還是柏林,城市并不是《夜間故事》的主角,亨特頓鏡頭下的城市景觀也從不帶有明顯的地域特征,避免讓觀者先入為主。
亨特頓還在洛杉磯拍攝過一系列圣誕之夜的照片,空曠的街區(qū),房屋燈火通明,但照片給人的感覺卻是空虛、壓抑的,與本應歡樂的節(jié)日氣氛截然相反。明亮迷人的表面,反而使得其背后隱含的內(nèi)容感覺更為黑暗,如同是一個孤獨的靈魂被定格在一扇玻璃窗的后面。
更多喜歡夜晚出沒的攝影師
■韓國攝影師In Sook Kim在她的攝影作品《周六夜晚》(On Saturday Night)中描繪了一個“偷窺者”的幻想:在一間酒店的66個房間里,透明的落地窗暴露了住客們的秘密。攝影師精心布置了每個房間的場景,性、毒品等元素在這些房間中也暴露無遺。攝影師采用了偷窺視角,讓觀者如同是躲在酒店對面的窗戶后冷眼旁觀。
■加拿大攝影師Benoit Paille的作品《時光隧道》(Under Night)記錄了一些發(fā)生在夜晚的奇怪故事,其實它們主要是攝影師根據(jù)自己對夢境的記憶拍攝的,呈現(xiàn)出一個光怪陸離的奇幻世界。為了拍攝這組作品,Benoit Paille進行了一次小小的環(huán)球旅行,從蒙特利爾出發(fā),經(jīng)過巴黎、阿姆斯特丹、巴塞羅那、布加勒斯特,再回到蒙特利爾。
■英國攝影師Rupert Vandervell拍攝了一系列名為《深夜傳說》(Late Night Tales)的作品,這組黑白街拍的創(chuàng)作靈感來源于早期的黑白電影,他將拍攝重點放在人物身上,試圖模仿電影的場景布置來傳達故事性。為了找到合適的場景,Rupert Vandervell幾乎走遍了倫敦的每一條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