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主要從主觀視角和理想化認知模式兩方面對雙量式“A就B”表主觀量的歧義進行分析,并對制約語義理解的因素進行了嘗試性的探析。
關鍵詞:主觀量 歧義 制約因素
一、雙量式“A就B”
“就”表主觀量的問題陳小荷(1994)等多位學者已探討過,而雙量式“A就B”表主觀量最早由李宇明(2000)提出,即在表主觀量的詞語“就”前后有兩個量(A和B)同時出現(xiàn),由于存在“語義感染”,它既可表主觀大量,也可表主觀小量。如:
①僅僅三天就成交了六十萬件。
②一件衣服就兩千塊錢。
③三個人就喝了五瓶酒。
①中“三天”被“僅僅”標記為主觀小量,“六十萬件”被感染為主觀大量;②“一件衣服”和“兩千塊錢”數(shù)量對比明顯,“一件衣服”表主觀小量,“兩千塊錢”被感染為主觀大量;而③中,A和B沒有明顯的表主觀量的標記,兩個量對比也不明顯,導致我們在理解時很容易產(chǎn)生歧義,可理解為“人少酒喝得多”,也可理解為“人多酒喝得少”。與此類似的例子還有:
④我一個星期就寫了一萬字。
⑤三天就花了五百塊。
二、歧義探析
為什么會有這種歧義呢?我們主要從以下兩個方面展開討論。
(一)主觀視角
Edward Finegan(1995)提出,面對同樣一個客觀量,由于說話人的主觀視角不同,就會產(chǎn)生不同的理解,形成不同的認知參照點,以此為基礎,就會有不一樣的主觀評價,形成不同的主觀量。如:
⑥他一個小時就做了五道題。
如果說話人主觀認為題目非常簡單,就會覺得五道題不算多,“五道題”表主觀小量,“一個小時”表主觀大量;如果說話人主觀認為題目復雜難懂,就會覺得五道題不算少,“五道題”表主觀大量,“一個小時”表主觀小量。
(二)理想化認知模式
理想化認知模式由Lakoff(1987)提出。它不僅與人們的經(jīng)驗和認知能力有關,而且反映的是特定社會文化環(huán)境中說話人對某個或某些領域里的經(jīng)驗的統(tǒng)一化理解。在雙量式“A就B”結(jié)構中,究竟誰表大量誰表小量,也存在著一個理想化認知模式。如⑦“三個人就吃了五碗飯”,算下來平均每人吃一碗半不到兩碗,這個飯量剛好在理想化認知模式內(nèi),這樣看來,三個人吃了五碗飯,不多不少,正常飯量。但有人認為三個人吃得太多,“五碗飯”表大量,因為自己最多也就吃一碗飯;有人認為三個人才吃五碗飯,吃得不多,自己每頓得吃兩碗飯,“五碗飯”表小量。出現(xiàn)這樣的理解,就是因為人們根據(jù)自己的特殊理解和要求,去掉了理想化模式里的某個方面,所以才會出現(xiàn)量大量小的問題。
三、制約因素
那么,對于雙量式“A就B”結(jié)構,制約我們語義理解的因素究竟有哪些?
(一)有明顯的主觀量標記
上文①②中,有明顯的主觀小量標記“僅僅”“一會兒”,它們對結(jié)構中的A進行了制約,B因受到語義感染而表達了與之相反的量,從而使我們對句中量的大小有了一個明確的概念,不會感到含混不清而存在歧義。
(二)上下文和語境的制約
⑧你們兩個小組十個人,我們一個小組就十個人。
我們看到⑧中數(shù)量詞語前沒有出現(xiàn)主觀量標記或者詞語本身表主觀量,可我們也不難分辨A/ B的表量情況,其原因就是它們有具體的語境和上下文,通過閱讀上下文,我們能清楚地了解作者想要表達的內(nèi)容,能根據(jù)語境做出準確判斷。
四、結(jié)語
雙量式“A就B”結(jié)構,既可以表主觀大量,又可以表主觀小量。數(shù)量詞語前含有明顯主觀量標記,和數(shù)量詞語前沒有主觀量標記,但“就”前后數(shù)量詞語數(shù)值相差較大的句子中,由于受到標記詞語和語境等因素的制約,我們能夠很容易地判斷出主觀量的大小。而數(shù)量詞語前沒有主觀量標記,且“就”前后數(shù)量詞語數(shù)值差距不大時,我們不易辨別其主觀量的大小。通過討論,我們發(fā)現(xiàn)這跟說話人的主觀視角和理想化認知模式有關,由此人們才會對雙量式“A就B”結(jié)構表主觀量大小有不同的判定。
參考文獻:
[1]李宇明.漢語量范疇研究[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
[2]張誼生.現(xiàn)代漢語副詞研究[M].上海:學林出版社,2000.
[3]陳小荷.主觀量問題初探——兼談副詞“就”“才”“都”[J].世界漢語教學,1994(04).
[4]蔣靜忠.現(xiàn)代漢語表主觀量副詞研究[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8.
(作者簡介:褚倩倩,女,河北大學文學院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漢語言文字學)(責任編輯 劉冬楊)